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一线教师应对新高考的几点思考

2018-03-29 01:43
成才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改革

再过五六十天中考结束,2018届初三学子中的一大半就将成为湖北省新高考改革的第一批高中生。在这场全国深层次招考制度改革汹涌而来之际,不管孩子们有没有准备好,我想,作为即将陪伴他们度过人生最重要三年的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从容应对。

一、认知准备

自2014年上海、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出炉至今,中学教育界围绕改革话题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各级各类考察学习、报告培训也全面铺开,这些活动无非是为后继改革者预热,使他们尽早做好认知准备,一旦身处其中能很快适应。对于以上问题,关心改革方案的人应该了解很多,笔者在此不赘述,仅概括自己学习内化的几个关键点与大家分享。

首先,改什么。整体评价上,“招分”改为“招人”,“一考定终身”改为“综合评价多元录取”。选学选考,科目、内容、分值的变化也将使课程结构、知识结构随着“指挥棒”的变化做出合理调整。

其次,为什么要改。从顶层设计来看,高考改革将倒逼学生在高中起始年级就要先了解所有专业,再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去考虑自己将来干什么,现在需要学什么,从而保证学生选择专业与高校选择学生的一致性,不至于重蹈教育资源浪费的覆辙。此举无论对高校选拔人才还是对国家未来的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关乎民生来看,高考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与之有关的任何变革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减负高效的学习体验中获得发展,让家庭在个人发展的获得中感受幸福。

第三,改了会带来哪些影响。因为改革将打破应试教育封闭的环境,使选择权回归学生,让有差异的学生个体从自身实际和需要出发,在开放的环境中选课走班,以实现差异化发展、自主式发展。所以传统“教”和“学”的方式都将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二、心理准备

不管你愿不愿意,或者有没有准备好,这场国家酝酿了4年之久的深层次改革还是如期而至。虽然各个层面、各种渠道几年来对改革的解读不断深化,我还是看到了部分人的茫然、焦虑和不知所措。不少教师早已习惯了原有的体系和模式,哪怕以往也曾泛起过大大小小的改革浪花,但在他们看来似乎都不及这一次“伤筋动骨”。于是乎,抱怨批判者有之,冷漠观望者有之,当然,欣然顺应者仍是绝大多数。

自1977年恢复高考,这么多年,这项制度总体虽好,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其某些方面暴露的问题也使得改革势在必行。既然不得不改,我们理当调整心态,积极适应,与其岿然不动,不如为应对现实挑战而主动思考。

上面提到改革的一大变化是“选课走班”,这种“新常态”会带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以前学生没有选择的自主权,结为师生全在于缘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天经地义拥有三尺讲台。现在,当学生重握选票,我们还有没有那份绝对的荣耀呢?当课程如商品上架般,供学生自由挑选时,恐怕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热销”的自信吧。被不被选,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课”的因素,学生会因为你的课适合他或者有“料”而选;一是“人”的魅力,学生会因为你有学识或者授课技能好而选。如果这两个方面都没有优势,甚至处于劣势,那就有风险了。一旦课程推出,就有可能出现有教师被“秒选”,有教师遭冷落的尴尬。当然,如果是因为你所教授的学科相对难度比较大,学生畏难不敢选,那就另当别论了。

三、专业准备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陪伴者,教师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好更持久地帮助学生。我个人认为,经过国家顶层设计,反复论证,并且又有先行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的这一轮改革,周期不会短。那么,选课走班的形式必然会由“新常态”逐渐成为“常态”。为了在常态中成功“圈粉”,教师的专业准备不仅要给力,还要持久。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要做好三件事:

(一)通过学习不断补充本体知识

在这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也有“老化”的问题,需要不断学习更新,与时俱进。但,除非为了拿到继教学分,有多少老师愿意摒除浮躁,静心学习,我们太多的时间大概都为朋友圈“凑了分子”。木心说,他想要的生活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这是一种多么让人感动的追求。守望教育应该也需要这样一种境界吧。

现如今,海量资源、多样平台,为乐学者提供了广阔天地。只要你愿意,向同行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你就可以被知识浸润,让心灵充盈,成为一个在学科领域里有深度,在通识领域里有广度的复合型教师。到那时,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一师两课”都能左右逢源的教师,岂有学生不选的道理。我自己是教语文的,一个热爱学习、有着“大语文观”的教师一定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野。

(二)通过研究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1.研究核心素养和学科本质

新高考改革方案坚持立德树人,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立德树人离不开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弄清“核心素养”的内涵,认识自己教授学科的本质,思考核心素养与课程的对接,继而真正明白应该通过自己的教学把学生带向何方。这样或许才能适应“知识核心”走向“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

以语文为例,《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它包括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这方面,要求学生能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认识问题。关于这些,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有所体现。认识到这一点时,我去年就做了一项课题,以“核心素养”为指导,以“思维导图”为工具,以写作训练为模块,通过训练学生逻辑的严密性,帮助他们摆脱固化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我想,这应该是我为学生掌握学习能力、适应终身发展所能提供的一点帮助吧。

2.研究教材价值和学生生态

教材是教学行为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媒介,我们到底应该怎样使用,才能使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这是研究内容之一。此外,语文教材具有选文性质,所选文本并不是作者为了给我们的学生看而专门创作,只是因为具备某些特点,被编者选来做例子。那么,除了统编教材外,我们如何自编有价值成体系的校本教材,以帮助学生进行学科拓展,这是研究内容之二。“模块+学程”是一条路径。我近几年一直在探究“主题阅读”的模式,也一直在搜集选取有价值的阅读文本。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不能想当然把我们认为他们需要实际不然的东西硬塞给他们。而应该走近学生,到学生中去备课,了解他们初始的学习状态,研究他们的认识规律,以此确定教学的起点、重难点和终点。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行为是促进而不是阻碍学生发展。“翻转课堂”对于了解学生学习生态是很好的抓手。

3.研究课程设计和开发资源

课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选择,当然也必然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

先说分层教学。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新高考实行选课走班的模式,就意味着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难度(或者说进度),教师虽然教授同一门课程,但教案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意义何在?因为我们承认人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人就应该朝不同的方向努力,教育要遵循这个规律。传统以行政班为单位的教学没有分层,永远存在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又“吃不了”的矛盾。虽然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标高上既要面向多数,又要兼顾两头,但由于教师精力有限,所以从操作层面来说,这是个难解的命题。现在分层教学改变了传统,打破了旧格局,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根据自己的短板、需要提升的方向、可以发展的空间来选择水平程度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这是改革给学生带来的红利。

为了让学生真正受益,不让改革流于形式,教师就要从标高制定、内容选择、模式构建、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真正提供给学生能够满足他们需求、适合他们的课程。教育的投入是为了产出,但不是每一分投入都能带来你所期望取得的效果,投入和效果的比值可以是正,可以是负,也可以是零,关键看你怎么设计。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合适的把握度是85%以上”,你的课,学生听懂了85%,就拉动了他的自信;剩下的15%暂时不懂也不必着急,因为这15%是用来拉动需要的。

课程设计要有体系。构建生态课程体系需要重视资源的积累和更新,如语文学科要求关注传统文化,就可以巧妙利用《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唐之韵》等资源,来开发拓展类课程。政治学科,社会即是资源;英语学科,英文原著就是资源;数理化等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有资源。社会、自然、书籍、网络,由人类各种文化汇聚的“大课堂”提供给我们的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外,学生的课堂生成也能为建设生态课堂提供宝贵的资源。总之,资源让课程不枯燥,让教学有活力,也让学生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最后,课程方面如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品牌并加以推广,口碑自来。新高考改革要求教师具备“实验能力”,选修课程的开发不失为一块体现学科价值的“试验田”,大可作为,关键是如何利用资源设置情境,把理念转化成可操作、可体验、有价值的师生教学行为。

除了以上方向,时代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所以还要研究信息技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现学科的深度融合。

(三)通过反思不断拓展专业视野

专业成长要有“归零思想”。为了长足的发展,需要不断反思。反思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检视与审思,它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具体来说,可以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反思教学行为,多写“教后记”,或者进行教学叙事整理,看看自己的教学到底有没有帮助学生养成真正的学科素养,探究问题所在及改进的策略,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超越自我、发展自我。

四、增值服务

虽然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专门的老师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动态,高校基本情况等信息,通过对学生进行学科兴趣和能力跟踪分析,帮助他们确定职业兴趣取向,指导有效选课。但学科教师同样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对学生情况的跟踪了解,做学生的成长导师,一岗双责,给予他们水平定位和方向选择的有效指导。当然,这需要你具备一定的专业视野。

在变革的时代,我们要着眼明天的需要,更要着手今天的准备。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一线高中教师,在满怀憧憬迎接新高考改革到来之际的一点思考。也许真正身处其中的那一天,我会发现改革并不像预想的那般容易适应。但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无妨。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改革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改革之路
“超学科”来啦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