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心说话 让童趣飞扬
——三年级起步习作能力培养初探

2018-03-29 01:43
成才 2018年5期
关键词:童心习作作文

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是新课标小学阶段中年级写作的基本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一学年的研讨和实践中,初步把三年级的习作能力培养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让童眼驰骋,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当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和主动性的时候,习作教学的成功就有了希望和可能。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我喜欢……》。课前五分钟,我让全班玩“开火车”的游戏,用一句话表述习作主题。我喜欢画画;我喜欢妈妈;我喜欢吃肯德基;我喜欢……简简单单的游戏,络绎不绝的喜欢,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让每个孩子有兴趣,心中都孕育了写作的愿望。

再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命题习作《我们的运动会》。课前五分钟,我让全班学生放眼运动会当天,把自己经历过的或看到过的,印象最深的瞬间用表演或表达的形式在小组内表现出来。瞬间,教室炸开了锅,有使出全力拉着麻绳的拔河运动员,有咬着牙齿向前冲的跑步运动员,有扯着嗓门大喊“加油”的拉拉队员……五分钟的运动会现场回放很快就结束了,但留在孩子们心田的那份激动犹存。

恰如其分的激趣导入,就好似在习作者和习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孩子们的“童眼”在桥梁上快乐驰骋,看到了大千世界,也可以让习作课在最初四、五分钟的间隙里开创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激趣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学生快乐的游戏之后,提出描述兴奋愉快的那一幕;可以在学生海阔天空信马由缰时,引导抒发对美好未来的畅想;可以引经据典;可以做游戏;可以听音乐、唱歌曲等。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激发了,其童真的一面也用不着去刻意地雕饰了,习作兴趣已在学生心田流淌。

二、立足学生,让童心说话,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课前的情感激发为孩子们的习作种下了一粒希望的种子,课中的习作指导我则“立足学生,让童心说话”,为种子的生根发芽浇水、施肥。

(一)立足学生生活,让学生知道“写什么”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体验生活。平时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体会,及时记录,为习作积累生活素材。如每次假期提醒家长带着孩子走进美丽的大自然,看看黄山的奇石,桂林的山水;每次节假日,布置学生了解收集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和家长一起准备过节;每月开展一次小型的竞赛,写字比赛、诗文配画、朗诵比赛;每月开展一次师生同乐的实践活动,摘桔子、做陶泥、采草莓;每个周末布置学生体验生活,种白菜、做家务、招待客人;每天布置学生必读半小时的课外书等。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手、脑、眼、口并用收集材料,获取知识,积累生活,并以循环日记形式记录经历、见闻和感受,每周交流一次,实现素材共享,让学生知道了作文“写什么”。

(二)让学生明晰“怎样写”

1.轻松表达,畅所欲言

怎么说就怎么写是我们习作课上常说的一句话。说是写的基础。说好、说充分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前提。在习作课上,我们采用“一句话说”“一段话说”“自言自语说”“同座说”“小组说”等形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做过的说出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孩子们敢说了,想说了。说好了,写就能水到渠成了。

2.借助文本,模仿习作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说“有范文借鉴,从模仿入手,心领神会,久而久之,就能脱胎而出。”用好课本,理解课文,联系实际,让学生积累句子,仿写段落,活学活用。这样的习作降低了难度,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学完了《大地巨人》一文,蒿睿思仿写出了这样的片段:他博大的胸怀,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他全身盖满五彩缤纷的花朵,快乐时就让风来祝贺。他那一双黑亮的眼睛,是天空中的星星;他每一次的哭泣,是大地在向他召唤。

打开我们的语文书,像这样利于仿写的段落很多。这些例文,学生易学易懂,好似学生学步的拐杖。在习作时,有了这根“拐杖”,教师就能将教学中的一个个难点化解,让学生易于接受。

3.教师下水,共同习作

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在老师笔下呈现出来是怎样的,学生在欣赏教师的文章时,也会摹仿,甚至会像老师一样用客观的眼光去评判事物。同时,教师的文笔、结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下水”练笔,多读善写,方能为学生引路。

4.奇思妙想,自由习作

想象是思维大厦的基础,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习作插上想象的双翼,就会飞得更高、更远。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假如风有颜色》,孩子们在想象的世界里写下了这样的语言。

李路童:我希望风是白色的。因为白色的风可以把我们带到天上去。那样,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云朵,又红又圆的太阳,还可以快乐地在空中跳舞。

刘楚娴:假如风有颜色,我希望是黑色的。它来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的身旁,把他的头发重新变黑,让他返老还童。

林振昊:假如风有颜色,我希望是红色的。她来到我们学校,风一吹,我们学校的老师、同学们的笑容更加红艳、灿烂,红领巾,国旗,太阳也更加鲜红。

没有想象,文章就缺乏灵气,缺乏生气,缺乏才气。在写作活动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

(三)立足学生语言,让学生自由“写作文”

我们常常说“童言无忌”,其实是因为儿童的语言是最真实的语言。从这种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教师应该抓住儿童敢说真话的特点,让儿童自由自在地在习作的天地中欢快畅想,尽情欢歌。

学生周戈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晚上妈妈和爸爸吵架了。我很难过,很想叫他们别吵了,我又有点不敢;我鼓足勇气跑到他们中间说了一句:“别吵了,我的作业还没有写完。”他们吵得太厉害了,好象没有听见。我没有办法,只好一个人回到书房,坐在书房里,我好想打个电话给老师,让老师来我家。因为。我们班上有孩子吵架,老师一来,他们就不吵了。

学生雨凡曾写过这样一段语言:今天,我在妈妈的故乡英山看到了这样的“的士”。“的士”只有三个车轮,驾驶室和乘客室用一块有窗子的铁皮隔着,方向盘不是圆的,是“衣架”形的。“的士”司机开车不快,我们坐在后面感觉还很颠。这种“的士”好奇怪呀!跟我们武汉四个轮的的士不一样。

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没有文本体裁的限制,孩子们用我手写我心。从这些稚嫩的语言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童真、童心、童语”,我们看到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三、搭建平台,让童趣飞扬,培养学生的习作欣赏能力

课上的指导,让习作的幼苗茁壮成长。为了让稚嫩的幼芽开出绚丽的花朵,我们在习作讲评这一环节中所做的是“搭建平台,让童趣飞扬。”

1.多鼓励,让人人敢习作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教师的评价语言给予孩子们应该是更多的赏识,也许他们写出来的语言还不够规范,文字也显得稚嫩,也许他们潜意识里还不知道作文是什么,但流露出来的情感却是真实的,想法是奇妙的,教师应该多鼓励、表扬。这正如著名作家王旭烽说:“儿童们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说话。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视为珍宝,切不可以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这些用文字绘成的作品。”

2.标准宽,让人人乐习作

“十个指甲有长短“,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作文评价标准不求统一。如果只用教材作文“要求”这唯一的标准去评价全班几十篇作文,既违背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因此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不做统一要求,标准多元化,让学生充分享受作文带来的喜悦,人人乐于写作文。

3.形式活,让人人善习作

在我的教室里有一个“评价墙”,这里是展示学生作文水平的“小小舞台”,通过“佳作亮相”“片断欣赏”等活泼的形式进行着,让学生乐在其中。在我们年级学生的手上,每人都有一份《成长的足迹》作文报,这里记载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快乐的暑假”“七彩的生活”等专栏的登载,学生们体验着成功,享受着习作的快乐。

猜你喜欢
童心习作作文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童心绘天下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