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

2018-03-29 19:43
传媒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师德青年教师素养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 401120)

新媒体是互联网得到普及后被广泛认可的一种媒体形式,其主要特征在于具有媒体属性,但与传统媒体存在着应用环境的差异。故此,目前学术界对于新媒体也未形成受到广泛认可的理论界定。但是,不可否认新媒体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信息源头,在信息传播和知识传播上,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然而,也不可否认新媒体在缺乏有效监管的环境中,其信息真实性也可能成为影响使用者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便是新媒体的媒体属性并不完善,任何个体都可以借助新媒体发表意见,由此便导致了信息的复杂性。而从使用者角度来看,其无法有效辨别信息的真伪,由此便可能造成因信息而导致自身的认知错误。而该问题,也是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德建设难以有效推进的根源。

一、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该文件的出台,为我国人才建设工作确立的重要方向,由此也意味着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过程中,将要着重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为根本方向。而本文所研究的师德建设,便是教师群体职业道德的根本体现,也是教师综合教育能力的根本体现。同时,也不可否认当前网络中,存在大量偏执、拜金、功利、享乐的价值取向,而年轻教师群体则主要依托于网络进行学习和生活,由此必然会使其遭受思想意识层面的恶劣影响。所以,在传统师德教育遇困的情况下,网络信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会导致高校年轻教师群体的师德问题愈加严峻,而实现其师德建设也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时代背景下,师德建设不可以再采取传统的教育和培训方式,其已经不再符合当前时代的学习模式。转而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有效分析当前师德建设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再结合问题深入研究以寻求解决方式。而笔者根据实践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发现,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一)缺乏较高的政治素养

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青年一代人的政治素养正在逐步下降,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便是政治意识发生偏移,缺乏时代发展观,对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不够深刻,难以从辩证唯物主义层面挖掘问题。不仅如此,网络是全球化的产物,其代表全球信息的交融。所以,年青一代在接触到西方的“民主”制度后,便对我国当前社会体系产生了强烈的质疑。而该问题的产生,正是因为年轻人缺乏政治素养。而在有效学习政治课程的过程中,年轻人就会发现在“自由”和“平等”的关系处理中,以及结合我国当前特殊的历史背景,当前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然是最好的选择。由此也可发现,网络文化不仅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也正在蚕食其对于事物的判断力。

(二)职业思想意识薄弱

年轻群体对于职业的认识存在着相对严重的误区,首先便是职业过程中的等价交换,很多年轻人将大量精力放于炫富、攀比等事物上,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而由于教师工作多带有“铁饭碗”性质,长期雇佣特征也导致其忽视教学工作。更为突出的状况是,当教师忽视了自身工作能力的同时,却同时因收入较低等问题而产生职业兴趣,最终严重影响到教育实践工作。

(三)语言行为不规范

作为教育工作者,言辞必须要保持严谨,否则会造成学生的误解。但是,由于网络中“热点概念”的存在,导致一些教师习惯了网络上的词汇,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出来。而一些网络词汇本身便未经定性,不同主体在缺乏理解的情况下,便可能形成误解。例如,之前网络中出现的“屌丝”,其本质上便是一种基于自嘲的表达方式,但如果用于评价对方,则成为了攻击性的语言。而当教师将此类词汇脱口而出的时候,便较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反感,甚至情感上的不适。

(四)缺乏加强师德修养的自主性

师德的对外体现主要在于职业素质,而对内则需要一个人的修养。所以,师德教育很难在技术上实现,更多需要依托于学习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以及对于各种事物的思辨,获得正确的教育价值思维。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之下,更多年轻教师将精力放于娱乐,甚至将大量时间放在网络争论上,其行为不仅严重影响着师德建设,也会导致难以实现师德的自主培养。

(五)师德问责不合理

在组织管理中,对于任何违反组织规则的行为,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否则规则难以起到约束的作用。然而,师德却无法进行量化,所以也无法就教师所犯的错误进行惩罚。对此,一些学校采取了由主管领导自由量裁的机制,但是,也因如此导致了在领导都不具备师德的情况下,学校的师德管理一片混乱。在此情况下,也就意味着学校对于师德的管理本身不具备任何约束能力,教师也难以在规则的约束下进行自律。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根据上文所述,在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过程中,根本问题在于新媒体的发展。但是,同样不能否认,时代变化的背景下,青年教学群体自身也存在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以新媒体为功能主体,结合上述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一)加强政治素质的培养

实现师德教育的首要工作便是实现政治素养的培养,具体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就当前人才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确立师德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方向,确保建设工作具有现实意义;第二,集思广益,注重青年教师的参与性。对此,可以采取课题研究、研究小组等形式,邀请青年教师参与其中,先行解决一些人政治素养不足的问题,并在其参与下获得有效的实践方式;第三,定期开展深度培训工作,确保国家方针能够准确传达,同时基于政治属性建立评价体系,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第四,为青年教师开发新媒体交流平台,使其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提升政治素养。

(二)通过树立典型榜样进行爱岗敬业教育

在职业素养的提升方面,仅通过语言的鼓励根本无法起到效用。从目前组织管理学的模式来看,激励才是能够实现效果的有效方式。对此,高校可以采取树立典型榜样的方式,实现爱岗敬业的培训。同时,也将“榜样”作为奖励对象,予以相应教师实质上的奖励,如奖金、职位、薪酬等。只有如此,才能够促进优秀个体成为组织内的引导,继而实现整体教育工作。不过,高校在对“榜样”的塑造上,不能再以传统方式进行,否则可能会造成青年教师的反感。而是应当依据名人机制,以创造“红人” “名人”等方式,用其能够理解的方式产生荣誉感,继而实现其他同事之间的良性学习和效仿。

(三)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语言行为规范

上文中提到,教师的不恰当措辞可能会造成学生在情感上的不适。对此,学校必须明确规范教师的言辞,以及相应的行为,确保教师能够以正确的语言行为规范开展教育工作。同时,仅有规范并不足以形成约束力,应当对此建立奖惩制度,并且确保在教师出现错误时,第一时间进行惩罚。与此同时,笔者建议开设“网络语言”的讨论平台,让教师在平台中讨论网络语言的应用,从不同角度帮助教师建立师德和言行规范的意识。另外,一些网络语言,或是一些看似不够严谨的措辞方式,在通过讨论之后,也能够形成更加准确的用法,这也有助于青年教师语言行为自我规范的实现。

(四)鼓励高职青年教师自觉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师德修养需要较高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学校应该定期开展相应讲座、专题研讨等活动,确保教师能够对师德产生客观的认识。同时,基于师德建立考核机制和奖惩措施,加强师德管理的约束力。在双管齐下的管理过程中,将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基于新媒体的教师自主学习平台也十分重要。学校的师德建设部门和负责团体,可以采取建立新媒体或自媒体平台的方式,或者是借助目前的新媒体平台,如今日头条、微博、公众号等,使青年教师能够通过网络而高效率地学习。

(五)建立健全合理的师德问责标准

师德的管理难以量化,但是并不意味着无法建立惩罚机制。学校应当结合不同师德问题的影响程度,确立惩罚标准,例如,国家对于师德的规定以及学校师德普遍情况等,只有在惩罚约束下,师德管理才能实现。

四、结语

本文以师德研究为背景,在探讨了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相关切实可行的建议,所以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校管理提供些许可借鉴的理论。

猜你喜欢
师德青年教师素养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