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媒介环境背景下舆论监督如何把握好“度”

2018-03-29 19:43
传媒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公心监督者舆论监督

(山西法制报社,山西 太原 030006)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舆论监督的效力越来越显著,新闻舆论监督发挥的作用日益强大。众所周知,舆论监督在打击犯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转换使得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不稳定因素增多,舆论监督也受此影响,把握舆论监督的“度”,正确使用舆论监督这把利剑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把握好“准确度”

真实性赋予了新闻生命,赋予了舆论监督真正的效力,只有得到受众信任,为受众所信服的新闻,才能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如果受众并不认为新闻是真实的,则新闻也并不具备舆论监督的效力。为此,舆论监督必须把握的一个“度”就是“准确度”,用事实说话,做到真实、客观、公正。舆论监督的“准确度”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微观真实、本质真实、客观公正,以及“两见面”。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要素必须是准确的,报道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思想应是真实可信的,不能进行合理想象,更不能信口开河。本质真实则是指新闻需要将事实的本质揭示出来。要做到本质真实,则参与舆论监督的机制需要积累丰富的生活阅历,储备大量的知识,并具备强大的洞察能力。客观公正是舆论监督必须做到的一点。舆论监督过程中,对事物进行判断、评价时应遵循政策、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并对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面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舆论监督的各方应科学地进行观察分析,全面、辩证地进行思考,避免出现主观臆断、感情用事的问题。“两见面”指的与被监督者所在单位的领导见面,保证被监督者能将自身的意见和想法讲完。“两见面”是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保障。要确保舆论监督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则应严格按照客观事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新闻报道。

二、把握好“忠实度”

舆论监督还应遵守正面为主,帮忙不添乱的原则,把握好“忠实度”。为此,舆论监督应贯彻落实党性原则、人民利益原则、依法监督原则。舆论监督对公共权力部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批评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批判,而是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为人民牟取更多的合法利益。为此,必须对舆论监督形成这样一个正确、清楚的认识:舆论监督需要把握好分寸,不能一味追求一蹴而就,舆论监督的分寸、力度、口径、时机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再决定。舆论监督应始终跟随党的中心工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断努力,而不是成为个人或集团的代言人,否则,必然会失去生命力,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舆论监督的人民利益原则其实就是为群众代言。舆论监督的监督者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通过新闻媒介能发挥监督作用。在舆论监督中,记者应做到深入人民群众,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人民群众服务,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真实想法传达出来。改革的深入推进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社会的利益格局也不断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媒体应发挥矛盾化解的作用,将社情民意表达出来,解决这几方面的矛盾。媒体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释放情绪、表达意愿的通道和平台,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社会认同感。媒体如果能真正将民情上传、政策下达这两项工作做好,将党和政府的关怀传达给每一位民众,将民众的心声和真实意愿传达给党和政府,就能将舆论监督的真实价值表达出来。

舆论监督应遵循正面为主的原则。媒体应坚持正面报道,不能无脑放大舆论监督的作用,更不能无限放大消极因素。舆论监督出发点应是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在舆论监督过程,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对于不同的事件采取不同的尺度,贯彻内外有别的原则,避免激化矛盾,尽可能的将舆论监督的负面效应消除。依法监督是舆论监督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律法规是舆论监督的立身之本。舆论监督的记者必须明确法律赋予民众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舆论监督的目的和效力。舆论监督不能代替政法机关,而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也不是“救星”。记者的本职应是发现事实,并及时回答受众想要知道的问题。

三、把握好“公心度”

舆论监督还把握好“公心度”,遵循与人为善的原则。舆论监督是一把具有较强“进攻性”的武器,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若把握不当,容易弄巧成拙。为此,舆论监督不能采取破坏性的批判和揭露方式,更不能出于解气、宣泄情绪的目的进行报道,而应始终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报道。舆论监督应与人为善,督促被监督者改进工作,解决问题,而不是将犯错的人逼到绝路。舆论监督更应该做的是惩前毖后,给犯错的人提供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给后人提醒,避免更多的人再犯同样的错误。为此,舆论监督的报道方法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采用过激言辞挑拨群众的情绪,或是乱扣帽子、打棍子博取关注。

舆论监督的实施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利用舆论监督进行批评报道时,应慎重措辞,以善意的初衷,以公允的态度,将事实报道出来,取得积极的效果。舆论监督如果不能把握好报道分寸和方法,只会使舆论监督失去这来之不易的空间。中国目前处于“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处于“矛盾凸显期”,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维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舆论监督必须充分重视建设性,从有利于社会发展、稳定的角度考虑问题、采取措施。舆论监督不是制造矛盾、宣泄情绪的手段,而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舆论监督中,各方都应以宽广的胸怀看待问题,充分考虑各个有关方的利益,在揭露问题的同时对问题进行中肯的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处理稿件时,舆论监督报道必须贯彻大局意识,对于内参能解决的问题不一定非要见报。一些媒体追求一时的口头之快,不仅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帮助,还会造成不良后果和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导致政府陷入被动状态。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是好的,其真实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地方和政府部门的工作。

四、小结

舆论监督应始终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好“准确度” “忠实度” “公心度”,将重心放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博取关注,逞口舌之快。舆论监督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真正发挥解决问题的作用。进行舆论监督时应从善心、公心、良心、诚心出发,不能为情绪左右,而应顾全大局,实现解决问题,“治病”的目的。

猜你喜欢
公心监督者舆论监督
监督过失犯“归因-归责”路径之厘定
人无公心:唐烜所见新政受挫之原因
让监督者接受监督——河北省石家庄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扎实开展“双评”工作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莫以私事废公心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公心治理”释放善治效应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现代化网民要有“仁心”“学心”“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