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实验动物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8-03-29 19:03赵善民崔淑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设施动物实验

李 莉, 赵善民, 崔淑芳

(海军军医大学1. 教学保障处; 2实验动物中心, 上海 200433)

实验动物是生物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其应用几乎涉及到医药科学的各个试验领域[1,2]。据报道, 1901年至2010年间67.5%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成果是通过实验动物或动物实验获得的。另外,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中, 有约35%~46%的研究论文使用实验动物或者来自动物实验[3,4]。因此,实验动物管理工作在院校的教学和科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生物医学科研课题中75%以上的研究需要使用实验动物或者进行动物实验。实验动物的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科研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直接威胁着高等院校师生的健康安全,对社会环境造成潜在的危险[5-7]。因此,高等院校实验动物管理工作应该得到足够重视。本文结合我校实验动物使用情况,主要探讨了实验动物管理中所面临主要问题以及相应对策。

1 实验动物使用情况

医科类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具有较高医学知识及临床技能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是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医科类院校,实验动物主要使用于实验教学、科技创新两个领域。

1.1 教学实践

实验动物在医科类院校教学实践中使用极为普遍,例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外科手术学、病理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多门基础课或者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均将实验动物作为主要的教学载体和对象。依托实验动物开展临床技能操作训练,是医科类院校提高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上述教学实践所使用的动物有小鼠、大鼠、比格犬、小型猪、家兔、豚鼠等常用实验动物,这些动物占实验教学对象的90%以上,另外,青蛙、果蝇等模式生物也有应用[8]。教学用实验动物管理特点主要有:使用数量较大,使用时间比较固定,动物品种相对比较单一,动物规格质量要求虽然不像科研用动物那么严苛,但对供应时间和生物安全要求更高。

1.2 科研创新

医科院校承担着引领医学科技水平,提升医学服务能力的职责,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应着力提升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药物研发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9,10]。应用实验动物可进行生理及病理学、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新方法、药物的药理学、毒理学、医药卫生质量与人体健康等研究。科研用实验动物管理特点主要有:不同的课题使用实验动物品种、品系、规格等各不相同,因此实验动物需求多样;同时为保障科研工作的客观准确,对所用实验动物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另外,动物实验面向较多领域和方向,数量多、情况杂、监管难度较大。

2 实验动物管理中面临问题

2.1 实验动物人才队伍建设不够齐全

实验动物作为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 不仅专业知识要求较高, 其涉及的应用领域和监管环节也较广泛, 在实验动物管理中, 管理人员多身兼数职,专业型管理人才相对较为缺乏,例如我校教保处负责实验动物管理人员所学专业多为临床医学或者药学专业, 另外, 我校实验动物中心2012年后招聘的6名实验动物设施管理人员中,有5名来自兽医学、生物技术学、神经生物学等专业,其实验动物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实验动物管理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实验动物管理水平和质量。

2.2 实验动物的管理力度不够,法制化意识不强

我国实验动物行业起步较晚,实验动物设施投入相对有限,监管和法制宣传不足,造成实验动物管理中存在各个院系各自为阵的现象,如我校教保处组织的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检查中,发现5处教研室私自设立动物房,其设施标准无法得到屏障设施标准。动物房内不同品种、品系,不同来源,不同试验目的实验动物存在混居一室的现象。另外,检查中发现部分实验动物的购买、检疫、处置等较为随意,部分动物实验项目开展并未经学校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审核。这些问题不仅极大地影响教学和科研的质量,也给高等院校带来严峻的生物安全隐患。这也是实验动物管理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基本职责。

2.3 部分实验动物科研水平较低,专业特色不足

实验动物科学作为生命医药领域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条件是提升生命医药领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11],但是并非所有实验研究都能取得理想结果。目前各个院系科研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对本校2013年审核登记的200余项动物实验完成项目,随机抽取20个进行详细统计分析, 其中有4个项目研究成果发表1篇以上较高水平SCI论文(影响因子≥5),7个项目发表1篇以上的 SCI论文(2≤影响因子<5),4个项目发表过中文论文或影响因子<2 的SCI论文,另有5个项目并未形成相应论文或专利成果。由此可见我校部分实验动物科研水平较低,部分项目科研产出较少。同时,部分科室专业特色动物实验研究项目较小,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另外,部分科室开展的教学工作没有充分融合自身专业优势,造成实验动物资源利用不充分。如何提高实验动物利用效率,突出价值特色也是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难题。

2.4 动物实验过程中存在生物安全隐患

在医学实验中,实验动物常用来复制多种人类疾病,甚至是感染或者传染性病原体实验,废弃的实验动物或者实验器具可能带有大量致病菌或病毒,若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生物安全事故[12]。2014年学校开展的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检查中,实验动物中心发放的实验动物尸体回收率为93 %,部分实验动物尸体被随意丢弃。并存在部分动物实验器具未经消毒带入动物房,实验废弃物随意放置等问题。对实验动物尸体及废弃物的管理仍是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

2.5 实验动物福利制度不够完善

根据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实验动物的使用应该在机构下设的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的监督管理下进行,但是目前我国实验动物管理制度尚不完善。2006年我国虽然颁布了首部实验动物福利相关的法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但是该《意见》立法层级较低,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目前各高等院校也普遍设立了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但监管工作不到位,动物福利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在我们开展的实验动物福利调查问卷活动中,只有约30%的动物实验人员采取了减轻实验动物痛苦的措施,大多数人对完成实验的动物不能正确顺利执行安死术。另外,实验动物购买的审批、动物实验的开展、论文成果的发表等常脱离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的授权和监管,现实中仍存在残忍对待动物或者不顾及动物伤痛的现象。

2.6 实验动物设施使用效率不高

实验动物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较高,一方面我校实验动物中心屏障设施的使用并未饱和,部分饲养或者实验区域并未投入使用,另一方面个别教研室私自设立动物房或者动物实验室,这就使学校实验动物设施利用不足; 同时我校屏障设施部分笼器具设施较为陈旧,设备有待更新升级以提升服务能力。在设施管理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实验动物设施使用效率,发挥更大使用价值,这不仅是提高实验动物管理水平的要求,同样也是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

3 解决实验动物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实验动物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管理水平

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提升,归根结底依赖于管理人才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加强实验动物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应建立实验动物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培训方式可灵活多样,并进行培训考核,使管理人员能够科学有效地组织实验动物生产和供应,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掌握动物实验最新技术,同时开展专项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实验动物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13,14]。通过培养选拔实验动物管理及使用人才,组建实验动物高素质管理团队,不仅能提升院校实验动物的管理水平,同时能够推动实验动物在实验教学、科技创新中的产出效率和价值。

3.2 加强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医科类院校应充分发挥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在实验动物使用中设置“高压线”,项目立项、科技成果鉴定、论文发表、职称评定等方面将是否使用质量合格的实验动物以及实验操作及环境是否合格作为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 同时加大实验动物管理监管力度,定期开展实验动物管理的专项检查,将实验动物管理责任纳入年度工作考核,从根本上保障各教研室实验动物使用及动物实验开展的规范化、法制化。

3.3 把关实验动物科研质量, 鼓励专业特色研究开展

严格落实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职责,实行实验动物科研项目审批责任人制度,各部院系设置相应实验动物科研项目审批责任人,严格把关科研项目立项,保障优势项目及特色项目的顺利实施,严格限制低水平重复性动物实验的开展,提高实验动物科研质量。同时把握学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式,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突出专业特色,结合教研室的科研优势, 调整教学内容, 做到在实验动物相关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

3.4 加强动物实验过程管理,消除生物安全隐患

加强动物实验项目的准入管理,严格审查实验内容, 严格控制感染性实验在规定设施中开展。加强动物实验过程管理,消除实验动物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实验动物相关知识和安全教育,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考核,确保动物实验技术、操作规程安全规范。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对实验动物使用人员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配齐配好动物实验相关实验和保障条件及安全应急设施,做好发生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

3.5 严格实验动物伦理审核,倡导动物福利要求

随着人们对生命的重视、动物保护意识的加强和公众监督热情的提升,对实验动物伦理和动物福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5,16]。作为实验动物使用的主体单位,应严格实验动物伦理审核,倡导实验动物福利要求,加强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等方面宣传和教育,除了实行伦理审查一票否决制以外,学校建立了实验动物信息化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动物伦理审核流程,严格动物实验内容审核,保障动物福利,强化实验动物使用者的社会责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3.6 升级实验动物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实行实验动物统一管理,将学校各教研室所用实验动物集中饲养于实验动物中心屏障设施中,提升学校实验动物设施使用效率。同时进一步挖掘实验动物设施使用潜力,一方面升级设施硬件水平,如采用IVC笼具替代传统笼具,在1200 m2面积的屏障设施空间内笼位可增加1500笼,可大大提升设施动物饲养容量。将全校实验动物集中统一管理,可最大限度发挥优质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建立实验动物信息管理系统,及时跟踪和处理动物设施中人员流、物品流、动物流所产生的各种数据,准确掌握实验动物设施利用情况,不断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4 总结

当前新的发展形势和需求对我校实验动物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实验动物管理机制, 提升实验动物管理水平, 将对我校教学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赵善民, 余琛琳, 林丽芳, 等. 实验动物学实验课教学及培训中的几点改革及成效[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6,36(5):400-403.

[2] 杨文静, 崔淑芳. 关于实验动物行业高端复合型管理人员培训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7,37(1):68-70.

[3] 张洁, 陈来, 谢二磊, 等. 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动物管理现状及对策[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 (19):242-244.

[4] 朱玉峰, 王元占, 杨培梁, 等. 我国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 医学与哲学, 2012, 33(15):19-21.

[5] 钱军, 孙玉成.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1, 21(10):15-19.

[6] 陆建玲, 单斌, 孙兴莲, 等. 江苏省突发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5, 35(6):510-514.

[7] 李宝龙, 李松滨, 于敏, 等.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控体系[J]. 实验动物科学, 2015, 32(4):44-45.

[8] 张永斌, 傅江南, 刘忠华, 等. 高校实验动物中心的定位和创新发展[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 34(7):228-230.

[9] 殷为民, 王禹斌, 周正宇, 等. 高校在实验动物产业化中的角色思考[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07, 27(4): 257-260.

[10] 王漪, 张道茹, 戴玉英, 等. 我国实验动物科学技术的基础与前沿--实验动物发展的战略思考-实验动物设施的设计特点和建议[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1, 21(10):61-65.

[11] 李继平, 金剑, 秦川, 等. 实验动物在医学创新研究与发展中的作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31):152-155.

[12] 陈梅丽, 刘万策. 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J]. 实验动物科学, 2016, 33(1):33-37.

[13] 余琛琳, 崔淑芳.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远程培训考核指标体系初探[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7, 37(1):71-75.

[14] 余琛琳, 孙晓希, 蔡丽萍, 等.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考核评价系统的开发[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5, 35(6):498-503.

[15] 杨国斌. 生物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伦理学问题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 23(3):10-13.

[16] 任元鹏, 杨鸣, 姜柏生, 等. 互利与平衡:实验动物的伦理、福利与法律?[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 29(6):1015-1017.

猜你喜欢
设施动物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民生设施非“摆设”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做个怪怪长实验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最萌动物榜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动物可笑堂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