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报新闻的英译研究

2018-03-29 08:34王伟
新闻爱好者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英译译者

王伟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新一代媒体传播形式,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娱乐的重要工具。基于手机阅读,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从而大大拓展了学习的方式,是未来移动学习的代表。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倡导下,我们更要重视手机媒体这一新兴对外宣传阵地,认识手机媒体的特点及其相应的传播方式,拓展文化交流的形式和手段,更好地传播有关我国的文化信息,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宣传我国的国家形象。在此背景下,《新媒体背景下的汉语新闻英译研究》(2016年8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可以使读者认识和了解手机报这种新兴载体对新闻研究的影响,通过研读这本学术专著,无疑将会为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领域的翻译研究带来重要的启示。

该书紧密围绕汉语手机报新闻的英译展开论述,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四章对汉语新闻英译的性质进行了阐述。第五章论述了手机报的阅读特点。第六章为本书的核心,本章以中国日报手机报为个案研究,分别探讨了手机报新闻标题、导语、正文的翻译方法。第七章是本书的结论,在指出当前研究不足的同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该专著论证清晰、方法得当、例证丰富,可以被视为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研究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翻译的重要参考文献,同时该书为新闻工作者提高职业能力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名新闻翻译工作者,面对一种新兴媒体,除了要满足新闻翻译的一般要求以外,还要在理论和实践中找好结合点,做到译之有理,译之有据。《新媒体背景下的汉语新闻英译研究》一书在此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该书提出的综合性翻译理论,不囿于一家之言,系统地结合了功能翻译理论、关联理论和传播学理论的相关成果,搭建了手机报新闻翻译研究的宏观框架,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有效地从理论上解释了该语言现象。在实践操作层面,该书聚焦新兴媒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制约语言输出的要素。一方面,碎片化阅读的特点使人们呈现浅阅读的方式;另一方面,手机有限的屏幕空间限制了文章的篇幅。其中,前者要求译者要把吸引读者兴趣放在第一位,选词要尽量浅显,语义要更加准确。后者则要求译者要注意信息的取舍,把握信息的导引功能,抓住新闻的线索,迅速定位到读者最关心的信息。

中国日报手机报虽然具有一定的语言教育导向,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文化传播上的意义更为重要。因此,新闻工作者更要肩负起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关注国家的语言政策,在对外宣传上,注意内外有别,既要突出民族特色,又要铸就国际视野,创造性地传播我国的新闻信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在宏观的语言变体上,译者要想提高文化传播效果,既要重视英语的“世界性”,遵循标准英语的语言使用规范,与此同时,也要关注语言文化的民族性,努力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创造出为英语读者所理解、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在微观的翻译策略上,译者可在词汇层面上尽量采取异化的方法翻译中国特色词汇,让英语读者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而在句式和篇章结构上,译者应尽量使译文句子流畅,顺应目标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易于英语读者接受。

新闻工作者还要在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研究人员。在今天的新闻翻译研究领域,各类研究论文数量众多,质量却良莠不齐,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理论解释+例证分析”的模式依然占有很大的比重,這种定性分析的研究范式由于基于预设的前提,主观性较强,并非科学实证的理想方法。因此,借助于语料库所提供的大数据,“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能为现有的新闻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补充,使研究者综合利用定性解释和定量分析,更好地验证提出的研究假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以该书第六章第三小节“新闻标题的英译”为例,作者统计了中英文新闻标题各自的字节数和字数,通过量化的数据一目了然地展现了篇幅对手机报新闻标题翻译的制约影响,这与以往的定性研究相比,无疑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最后,新闻工作者还要关注研究的应用性,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早日将研究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上,通过形式新颖的教学设计,丰富新闻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接触到这些前沿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新闻翻译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英译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