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老人城市适应与社区服务支持研究

2018-03-29 07:14王宝潘敏
商情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环境社区服务

王宝 潘敏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促成了我国史无前例的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虽然流动人口的主力军是年轻人,但鉴于目前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的养老方式、家庭伦理与家庭结构等等原因,很多老人随子女离开家乡去异地,形成“随迁老人”大军。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立足于浙江省绍兴市、台州市以及杭州市这三个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了解随迁老人城市适应性和社区服务现状,总结随迁老人在新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随迁老人 城市适应性 社区服务 新环境

一、研究背景

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近十年老龄化速度加快,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以城乡流动和区域流动为主的新一轮社会流动,很多老人随子女离开家乡去异地,形成“随迁老人大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就是农村流向城市、旧城改造的过程,因此“随迁老人”是指跟随子女或者其他亲人离开原住地,在流入地生活两个月以上60岁以上的老人,其本质是现生活在城市而户籍还在原住地的老年人群体。随着“随迁老人”这一群体的涌现,加上微观层面的自身因素对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产生影响。对于随迁老人而言,地理空间的转移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可能会给他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带来诸多挑战,如随迁老人无法享受公平的医疗服务和公共服务;与社区老人群体或者邻舍之间交际问题难以融合;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对现在居住城市归属感不强;生活方式消费水平、教育方式的迥异带来家庭成员之间的摩擦等等,“再社会化”问题凸显。本研究在相关文献检索时发现,随迁老人城市适应与社区服务问题是一个较少被关注的话题,因而从随迁老人的生活适应、经济适应、社交适应和心理适应四个方面出发,来探讨其城市适应性现状,同时随机选择随迁老人和当地居民、社区工作者共20人进行深度访谈,通过走访了解社区服务支持情况,据此提出提高随迁老人城市适应性与完善社区服务支持的建议。

二、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性现状及分析

本次调查以问卷和个案访谈的方式共建立原始样本1200例,有效样本1085例,有效率90.4%。调查发现,60-69岁占54.9%,70-79岁的占32.6%,80岁以上占12.4%。在性别方面,随迁老人中女性占44.1%,男性占55.9%;农村户籍68.8%,城市户籍为31.2%。调查还发现,70.6%的随迁老人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18.7%的随迁老人为小学文化程度,10.7%的随迁老人为中学文化程度及以上。综上可知,随迁老人呈现教育文化程度低、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年纪轻等特征。本研究借助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法等方法,得出下文四个方面的分析结果:

(一)身体素质普遍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强,生活适应普遍较好

经调查研究表明,随迁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79.1%),绝大部分随迁老人的睡眠质量都较号(50.3%);在饮食方面,老人对当地食物的接受程度很高(86.5%),多数随迁老人能接受当地口味。而良好的身体素质,也给随迁老人对生活的自理提供了保证,在调查中,绝大多数随迁老人在生活上能够自理、较独立(83.4%),跟随子女随迁不仅不会成为负担,还能成为很好的帮手,总的来说,随迁之后的生活还是比较便利。但还是有一小部分的随迁老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文盲以及从农村随迁到城市生活等原因,导致了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吃穿住行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差距,从而并不能很好的适應城市生活。对于这部分人群,家人社会以及随迁老人自身应多关注。以上随迁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睡眠状况、生活自理能力情况、本地饮食接受程度、生活便利程度这五个因素都对随迁老人城市适应产生重要影响。

(二)经济主要来源子女,日常开销小,经济较为稳定

调查结果显示,随迁老人的经济源主要来自子女的赡养费、养老退休金、政府补贴等且来源基本稳定,而老人对于自身经济的支配也非常自由(91.1%),能从中看出随迁老人的经济权基本掌握在自己身上,经济的自由使老人的生活更自由。正因为随迁老人的经济来源稳定、支配自由度高,且到了退休下岗年龄,且文化水平都不高,因此随迁老人对于再就业的意愿并不高,相较于就业更愿意在家做家务带带儿孙(62.4%)。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也发现,随迁老人的日常开销普遍较小,甚至有一部分老人没有日常开销(4.7%),当然日常开销非常大的老人也占到了一些(13.5%),这与随迁老人的居住情况有跟大的关联。据实地调研所得,随迁老人以与子女或配偶或与子女和配偶同住居多,而随迁老人的日常开销主要以家庭生活为主,据此还得出独居老人的日常开销相较于与子女配偶同住的老人更少。除了家庭生活的开销,占据开销第二的是养身保健,如今养生之道似乎已经成为主流,老年人更是买保健品的主力军。随着年纪慢慢变大,老人对于健康更加渴望,且从认知能力来说,老年人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通常是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特别是来自“权威”专家的声音。老年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突然获取大量新信息的时候,往往选择盲从,种种原因导致了随迁老人在养身保健上支出占了较大的比例。在旅游休闲和投资理财方面,也有不少老人表示有支出,说明随迁老人的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但即便如此,还是有老人需要还贷还债。随迁老人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子女带来帮助,但同时也给子女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

(三)日常闲暇时间较多,但日常活动种类单一,社交较匮乏

养老、子女工作的原因以及照顾孙辈是随迁老人随迁的主要原因,随迁老人每天以照顾小孩、做家务为主,除此以外便是去公园广场锻炼一下以及老年活动室活动。老人的日常闲暇时间虽然非常多,但日常活动却非常的单一。一部分由于老人自身的原因导致,也有一部分外界的因素,没有提供给这些老人相应的条件。随迁老人跟随子女来到新的环境生活,周遭都是相对陌生的,除了日常活动,随迁老人平日与之来往密切的便是家人亲戚与邻居。在访问过程中,还发现随迁老人参与社交活动的主要原因集中在打发时间和结交朋友。很多老人在一起聊聊天,照顾小孩,在老年活动室也能看到很多老人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老人可以试着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社区也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机构,来填补随迁老人空虚的闲暇时间,也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四)受理解和尊重,但仍有少量歧视,且内心孤独

有研究发现,老人相较于年轻人拥有更强的自尊心,比年轻人要爱面子,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而随迁老人作为一个新进来的群体,他们相较于周围的老人会更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调查结果显示,随迁老人随迁之后,子女与周围人对自己大多都是比较理解与尊重的(94%),只有极少数的随迁老人表示自己没有被理解尊重(0.6%),也有一部分的老人表示周围人对自己存在歧视与偏见,这让随迁老人原本就不是很安定的心更难受。他们是外来体,原本对自身的存在便不是很自信,加上周遭或子女对自己的不理解以及歧视和偏见,使其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环境。在调查中,也有不少的老人表示自己很孤独(55.1%),虽然交往的朋友不算少,但内心终究觉得孤独,这与子女和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关联。中国自古有叶落归根的思想,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便会想要回到故乡生活,安度晚年,而随迁老人因为子女工作、照顾孙儿,方便照顾孩子們和方便被照顾,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度过余生,作为子女便应该更理解老人,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与关心,尤其是心灵上的。

三、提高随迁老人城市适应与社区服务支持力度的对策建议

(一)随迁老人自身应积极融入城市生活

(1)随迁老人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广交朋友。因来自不同地区,城乡差异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个性的不同,对于城市的适应力也各不相同。老年人应多参加街道社区的集体活动例如:社区广场舞、太极拳等。这样不仅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开辟个人的生活圈子,即老年社会化。

(2)老年人要加强自身建设。一方面,主动融入社区生活,加强交流;另一方面,针对新环境新需求,树立主动学习的心态,学会一些适合老年人的休闲技能及文化艺术活动等,丰富业余生活,为与原城居老人的交流打下人际交往和心理融合的基础。

(3)要学会自我排忧解难及主动寻求帮助,以更好融入新生活。刚到一个新环境中,遇到问题是正常的,不要怕给子女添麻烦,要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给子女听,让子女帮忙解决问题。随迁老人要主动去寻找与自己有相似经历、能够沟通的邻居,互相帮助,逐渐融入这个城市

(二)社区应进一步加强帮扶工作,创新性开展活动

(13要强化社区责任,建立以社区为载体的社区服务支持体系。由于随迁老人生活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难免会将自己定位在一个外来者的状态,因而社区责任感往往没有那么强烈。社区可以通过建立并完善医疗服务系统、家庭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来为随迁老人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支持,如设置医疗保健室、康复健身室等。

(2)培育多元化的业余组织,帮助随迁老人重建角色认知。经调查,社区的老年人组织不多,而且规模也较小,对随迁老人的社区支持不足,社区服务支持领域存在较为突出的供需矛盾。在访谈中可得,大多社区的老年人组织以广场舞组织、棋牌类组织为主,形式单一。为了改善随迁老人城市适应性,社区可以根据随迁老人的需求特性,组织开展多种业余组织活动,例如:老年人摄影组织、发挥余热的义工组织等等,使得更多的随迁老人能够参与社区活动,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感情,从而帮助随迁老人重建角色认知,化解自我认知障碍。

(3)要创新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活动,引导随迁老人加强社区融合。以老年人为主体,在主体内部必然存在拥有不同个性的个体,社区活动需要创新,既要尊重老年人个体个性,也要结合时代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举办社区家庭风采大赛、并为社区老人开设各类兴趣班,集思广益,让老年人自己提意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老人对新环境产生新兴趣,从而更好地融入到新环境。

此外,社区工作者还可以通过组织号召社区随迁老人同原住民一同参与社区老年文化活动,例如:老年人书法大赛、曲艺表演比赛、道德法律知识竞赛等。通过一系列的友谊性比赛,加速随迁老人融入新的生活圈子。在此基础上,可以在社区内增设老年自我管理委员会,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选举老年人代表,施之以权,从而增强他们的社区责任感。

(4)组建老年人交流协会,促进随迁老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交流沟通是最能打开人心的方式,随迁老人在新的环境中不仅面临这对周围人的不熟悉,也面临着和家庭子女的代际隔阂摩擦。因此社区组建老年人交流协会是必要的,老年交流协会的形式不用拘泥于传统的聊天形式,可以定期设定主题,以茶话会等形式展开,给老人们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此外,对于适应状况较差的随迁老人,要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以家庭、社区为主的社会支持系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民生慰问工程,从而有效提高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满意度。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随迁老人作为特殊群体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他们在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人际交往时会面临很多问题,其城市适应问题不仅关系随迁老人自身生活幸福程度,还与社区社会建设息息相关,随迁老人的问题值得关注。公众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趋势,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子女要关注随迁老人的情感需求及精神慰藉;社区要主动开辟新思路,为随迁老人服务,帮助随迁老人适应并融入城市。

猜你喜欢
新环境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智能化构成要素及其演进方向研究
围绕社区服务需求就业创业大有可为
新环境下学习型企业管理模式的优质分析
新环境下电台编辑工作研究
新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策略分析
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策略分析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
浅析新环境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