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

2018-03-30 02:46
大众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思考者南极塑料

清华研发出可支持神经网络的芯片

外媒1月24日报道,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支持神经网络的芯片,可运用于使用电池的小型设备。

“北京清华大学的一间办公室里,‘思考者’芯片正在处理相机数据,以寻找储存在数据库中的面孔。几秒之后,同样的芯片又在处理中文声音指令。”“思考者”可支持神经网络,其独特之处在于低能耗驱动——8节五号电池就能供应其一年所需的电量。“思考者”可以动态调整其计算和记忆要求以满足软件需要。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许多现有AI应用——或是用于识别图片中的目标物或是用于理解人类讲话——都需要多种神经网络和多层神经网络联合。

3D打印技术首次造出类脑组织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月报道称,科学家近日使用新的3D打印技术,首次打印出像人脑一样柔软的类脑组织,朝最终3D打印出功能齐备的完整大脑迈出重要一步。

以往,只有相对硬一些的材料可被3D打印出来,而大脑、肺等软组织,一般很难通过3D打印技术获得。此次,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新型复合水凝胶(包含水溶性合成聚乙烯醇以及植物凝胶两种成分),打印出三维支架,然后用胶原蛋白包裹打印出结构,并用人类细胞进行填充,得到了类脑软组织。另外,为解决打印软组织难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在打印过程中进行了降温处理。

“雪龙”号在南极海域开展海洋微塑料采样工作

1月26日报道称正在“雪龙”号上执行大洋科考任务的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近日在南极戴维斯海发现聚丙烯微塑料。这是中国科考队在这一海域首次发现此类微塑料。

据悉,2017年12月26日“雪龙”号在南极戴维斯海采集了海水微塑料样本。科考队员利用“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来分析鉴定,历时多天,最终确认样本中的两个肉眼可见蓝色片状物为聚丙烯微塑料。

专家表示,此次南极科考开展海洋微塑料采样工作,获取的样品非常珍贵,样本的分析研究有利于中国掌握南极海域微塑料种类、数量、粒径和分布状况。

科学家用基因技术揭秘古人演化史

“欧洲人皮肤何时开始变浅,眼睛何时开始变蓝?古代居住在欧洲及西亚的尼安德特人对现代智人基因组贡献比例有多大?”1月26日,中国科学家团队使用基因组测序等技术,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最新分析结果。

研究人员通过对全球已发现的一些距今4.5万年至7500年之间古人的遗存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了古人的演化和迁徙历史。这项研究认为,距今4.5万年至3.5万年间,至少有4个不同的史前人群生活在欧亚大陆。而且还发现欧洲人的蓝眼睛在1.4万年前才开始出现,在7500年前,他们还是深色皮肤。

发现“外星人”的新方法

1月25日,美国一项新研究称,探测是否有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但同时没有一氧化碳,可能是发现“外星人”的新方法。

研究人员认为,人们无法得知宇宙中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是否也会产生氧气,且地球上的生命体开始大量产生氧气的时间大约只占整个地球史的八分之一,而能产生甲烷的生命体则存在于地球史的大部分时期中。另外,许多生命体活动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如果在一颗星球上同时检测到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但没有一氧化碳,那里则可能存在生命。研究人员希望这种新方法能为寻找外星生命带来历史性发现。

“凭空”产生三维动态图像新技术来了

1月25日,一项工程学最新研究介绍了美国科学家开发的一项可以“凭空”产生三维动态图像的技术。这种图像可以和相同物理空间内的实体共存,且从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这是目前全息技术无法实现的。

研究团队用一束激光捕捉并移动粒子,再控制激光创造图像。他们利用一个近乎不可见的光场捕获并移动小粒子,让其穿过一个空间,在粒子移动的过程中,用红色、绿色和蓝色激光进行照射,映射出物体表面,使之成像。当粒子移动速度足够快时,就会产生三维立体图像,并且色域大,精细度高。速度再快一点,成像的物体看起来就像在动一样。

衰老“密码”被发现

1月23日,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校堃教授接受专访时介绍,他领衔的科研团队与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Moosa Mohammadi教授团队经数年联合攻关,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生长因子FGF23等结构,发现了衰老“密码”。

生长因子是参与人体修复、调控和再生的蛋白。温医大研究团队经攻关发现,调节衰老功能归因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α-klotho所谓的调节衰老功能,是与FGF23、FGFR1形成复合体并协助后两者来实现的。

猜你喜欢
思考者南极塑料
罗思敏:城市复兴的设计思考者
南极大逃亡
难忘的南极之旅
畅游南极之乔治王岛
不爱运动,是因为太爱动脑
塑料也高级
塑料的自白书
塑料
思考者
南极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