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技术视角看微课建设及其应用

2018-03-31 09:05王大麒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微课课程

王大麒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 350013)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和影响人的教学活动,其中的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是教育的组成因素,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具有导向功能,在当前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微课作为教育领域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正在逐渐得以推广和应用,而教育技术为微课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及实现可能。因此,有必要从教育技术视角对微课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及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微课建设中的优势与作用,提高微课建设能力,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教育技术、微课建设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技术是育人技术及创新整合的技术,核心在于教学设计技术和课程开发技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从而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伦理道德的实践。[2]教育技术最早产生于美国,其形成和发展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视听教学资源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二是个性化教学方法促进了针对学习人员的个性化教学;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构建。

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早期是运用音频和视频等技术手段,并以广播电视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形式,促进教学组织、教学方式的变革。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变化,特别是在“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教育技术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时代挑战与必然要求。因此,教育技术必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及教育实际,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传播教育信息,吸收科学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加现代化和科学化。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教学资源。[3]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括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展现了一个半结构化和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平台”。

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其呈现可以采用公开课、个性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但是,完整的教育技术概念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来呈现,它必须包括学习人员、教育资源、系统方法的综合应用。教育技术重视对学习人员的特点(譬如行为模式、能力水平、知识结构、年龄特征等)分析,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评价的确定等诸多教育决策。即教育技术重视一切有关学习资源或学习媒体的开发、应用和管理,以科学的系统方法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整合。

显然,无论是从教学资源的提供还是教学平台的利用视角,微课建设都离不开教育技术的支持与运用。教育技术要求并且催生了微课,但是微课建设却不是传统课程与教育技术的简单嫁接。微课既是教育教学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更是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具体应用,教育技术与微课建设及其应用密不可分。

二、微课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微课建设从宏观设计、具体实施到扩大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微课建设者们的正确共识与高度重视,需要物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鼎力支持与大力助推,需要课程教师的精心设计以及与教育技术人员的密切配合等。本文仅从教育技术视角阐释微课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微课建设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微课教学一般只在课堂上讲授一至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从表面上看不够全面和系统。但微课针对和传输的特定知识内容,其所表达的知识点仍然需要系统呈现,因而微课在教育教学应用必须要做到专业化和全面化,强化不同学科之间微课资源的联系,重视跨学科之间的微课逻辑性。[4]确实,微课表面上表现为时间短、内容少、“碎片化”等特征,但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来看,微课仍必须体现出较强的内在系统性。在“互联网+”的技术环境下,微课不只是将“白纸”变成“电子白板”,不只是将纸质书本内容进行“复制”“粘贴”,不只是将传统课程进行简单裁剪与适度压缩,而是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与再造,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要求出发,基于互动交流的学习理念,突出课程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潜在内容,把原有基础与学习目标结合起来;把教、学、练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情感结合起来;把一个个独立的微课集成、建构为系统知识。

2.创新性原则

相较于传统课程而言,微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它尤其注重吸引学习人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成学习的目的与目标,而这些都需要微课建设的不断创新,需要教育技术的创新与融合。微课不是照本宣科地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习人员,而应该在微课中融入每位教师的创新性思考和个性化风格。譬如,微课内容的选择与剪辑、重难点的讲解与诠释,必须反映教师个人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把握;微课PPT的制作与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的运用与呈现,必须反映教师对学习人员学习方式的接受度与享受度的掌握与利用。即教师在微课碎片化、传媒化的表象中,通过创新的内容与形式,并通过教育技术的转化与呈现,在吸引提高学习人员兴趣、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上,实现学习人员知识的积累、拓展与迁移,促进其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

3.技术性原则

高质量的微课教学需要借助于先进的教学资源(视频、图片、动画、文字等)予以体现,可以说,微课的建设离不开教育技术的智能化。[5]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背景下,微课建设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录制软件、录音笔、手机、相机、DV摄影设备等,以保证微课呈现的画面、音质、感觉效果等。同时,在前期录制和后期制作过程中,还要借助不同的软件对微课进行剪辑和加工,加入解说、弹幕、合成以及转换格式等。在微课课件制作中,还可以根据课程知识点加入动漫形象、卡通配音、特色音效等新颖内容,使微课内容更加丰富有趣,既能发挥微课短小和精致的特点,又能保证微课教学的科学有效实施。可以说,微课建设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都是科学技术,尤其是教育技术在微课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4.多样性原则

微课建设的目标还在于充分发挥多元化的微课资源优势和微课平台配套设施,让更多的教师和学习人员能够共享微课教学资源。因此,微课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学习人员的学习动机与学习需求,尽量提供多样性、多元化、开架式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根据学习人员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条件,在微课平台建设中,统一组织和规划构建与微课相适应的APP或者微信、微博、贴吧等应用软件。同时,在微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也要具有多样性,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建构一套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适应的、智能化的、多样性的评价模式。

(二)微课建设注意事项

1.注意提升微课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随着人们对微课重视程度的提升和微课受众范围的扩大,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学校喜欢追求新颖、盲目跟风,不顾学校环境条件以及课程的层次性质,特别是学生学习特点和实际诉求,随意要求并强行推广微课教学。这样做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微课中的应用优势,而且极易造成微课资源“形似而神不似”,微课内容华而不实,微课建设重复浪费,微课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与危害。因此,对于微课建设来说,首先是要端正和提升对微课的理解与认识,确立微课建设标准和应用范畴,积极稳妥地推进微课建设。

2.注意夯实微课建设的内外部条件

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尽管微课已经从最初的试水阶段进入到普及化甚至白热化阶段,但是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微课的实际应用仍然存在质疑,甚至抵触和排斥微课应用。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微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在初期应用阶段有可能不会有明显的教学效果。[6]而且,从微课建设的内部条件资源来看,师资队伍技能培训、教学资源收集整理、教育技术掌握运用、建设经费提供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所以,微课建设除了要注意人们对于微课的接受度、认知度等外部条件外,更要注意微课建设应用的内部条件,不宜宣传过激,更不宜操之过急,而应该夯实微课建设的内外部条件,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微课建设。

3.注意利用微课建设的平台优势

尽管我国许多学校已经在校园内部建设了自己的教育资源平台,但这种教育资源平台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微课建设平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微课资源信息的共享。加之微课“碎片化”的教学模式,不同微课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且整体数量有限,微课资源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机率受到相对“挤压”。因此,微课建设要特别注意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微课平台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吸收社会多元资源共建微课资源平台。譬如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远程开放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建构了以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服务、网络学习测评、网络教学管理为重点的“六网融通”模式,促进教学、管理、服务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微课建设的质量标准,不仅仅体现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微课的实际应用。微课是为实际教学服务的,是为全体教师和学习人员服务的,而不应该成为某些特殊需要的“资源秀”。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微课建设要在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及实现的前提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发挥其应用功效。

(一)突破微课建设盲区,扩大微课应用的课程类型

从理论上讲,微课建设不受课程性质、类别的影响。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成人教育,无论是在校教育还是远程教育,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还是自然科学教育,都可以广泛采取微课教学形式。微课课件除了可以简便地插入图片、视频、音频等现成资源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和呈现诸如数学公式、物理原理、化学实验、医疗手术、建筑设计等教学内容,甚至比传统教学更具形象性和说服力。只是,类似这样的微课设计与制作,需要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更加高超的教育技术能力,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需要教师与教育技术人员更频繁的沟通以及更顺畅的合作。

(二)强化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注重微课的课程应用

我们通常所说的微课教学,只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微课教学和传统教学两者之间并非对立关系。恰恰相反,微课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结合并借助于传统教学,两者在自主学习和友好互动中实现功效的最大化。一方面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技术条件,在传统教学中适当、适时地安排微课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前制作并上传微课课件,发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优势,学生利用手机或电脑,对感兴趣的内容或学习困难的地方随时发送弹幕,以便教师及时进行解答或者组织讨论。教师还可以利用“智慧教室”,随堂进行点名、提问、互动、评价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换句话说,真正的微课应用不应该是僵死的、零散的课件摆设,它需要通过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将“微课”转化发展为可以重复应用、鲜活成长的“微课程”。

(三)开放微课应用平台,构建微课应用共享机制

随着“云语言”和“大数据库”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日趋紧密。为进一步加快和扩大微课开发与应用,需要开放微课应用平台,构建微课应用共享机制,使微课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学机构,应该立足本单位环境和条件,将优秀的微课资源通过微课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并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机制,包括通过微信群、微博等实时交流工具收集调查意见,对微课进行交流、调整、扩展和完善。即借助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微课资源的二度开发与全民共享,既避免了微课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又推动和放大了微课的实际应用。当然,微课的开发与应用,也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全力支持和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共同促进微课建设及其应用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和微课建设两者都是现代科技进步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都是为当下教育教学实际服务的,只不过教育技术是通过微课的建设与应用来呈现和实现这种服务的。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时代的到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基于现有的教育技术实际条件和资源环境,遵循教育技术与微课教学以及在线移动学习的内在规律,借助教育技术及网络信息平台,不断更新微课建设理念,不断提升微课设计开发能力,不断创新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课程资源及教学形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水平。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微课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