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区:构建人才服务新模式 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8-03-31 10:22桂学文
四川劳动保障 2018年7期
关键词:郫都区高技能双创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兴旺发达,需要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成都市郫都区人社局持续加强在产业人才服务领域的探索和实践,着力构建“1+3”产业人才服务新模式,促进高端人才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构建产业人才服务新模式

郫都区以“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为总揽,以人才政策制定、服务平台搭建和人才机制建立3大创新为支撑,初步构建“1+3”产业人才服务新模式。

制定人才政策,营造最优发展环境。先后出台《创业天府·郫县行动计划优惠政策》《郫县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助奖励办法》等政策,率先在全市出台双创项目吸纳大学生,给予社保补贴政策。同时,出台《成都市郫都区重点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成都市郫都区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等政策,持续推动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搭建人才平台,拓展服务广度与深度。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设立双创人才工作站暨专家服务基地,组建起专家人才库。二是建立美国、德国海外人才工作站,搭建“海外—郫都(菁蓉)创新创业直通车,持续加大菁蓉镇和郫都区国际化推介、合作力度。三是在成都市首创“企业提需求、高校出人才、政府给支持”运行模式,加快推进科研总量转化为经济体量。

建立人才机制,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一是创新校地企人力资源对接机制。围绕区内重点产业,采取“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辐射郫都区各行业的校企人力资源合作暨高技能人才联盟。二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重点探索“人才评价放权”和“人才+项目”两种方式相结合,目前已建立高层次人才市场化认定机制,完善了人才分类认定标准、评估办法等制度措施。

人才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

经过近年的发展,郫都区集聚人才总量已达5.5万人次,聚集创客超过2.1万人次,累计引进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47人,聚集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大数据等信息产业人才项目1872个。

人才政策体系覆盖完整。一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财政投入力度、人才安居保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二是分类政策聚焦更为精确。通过将“三带”人才分为ABCD四小类,按照人才类别分别实施分类分层资助。三是人才结构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高端人才方向引领、科技人才支撑有力、海外离岸双创人才吸引、大众创客数量充足”的人才“3+1金字塔”格局。

市场化服务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一是通过双创人才工作站暨专家服务基地外聘国家、省、市高端专家多达100余名。基地采用产学研合作推进模式,大力开展企业所需攻克技术难关及科研院所专家创新成果收集工作,目前已达成合作项目43 个。二是美国、德国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设成效显著,已推荐海外高层次人才及项目40多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高管1名。三是校地企联合引进博士后到区内企业开展项目攻关工作进展顺利,积极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及7家企业开展试点合作。

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一是市场评价方面,引入行业专家、资本投资家等第三方评价主体,强化人才评价行业标准,不将学历、论文论著等作为限制条件,基本构建“人才+项目”的市场化评价体系。二是过程评价方面,采取“人才+项目”的形式,初步实现对人才分类分层资助。3年来,全区累计兑现各类人才政策资金2706万元,年均902万元。

合理规划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是进一步构筑科学的人才政策体系。着力改变传统的唯学历、重头衔的倾向,注重解决人才引进的关键环节和形成人才引进的链式效应,建立国际通行、柔性灵活、更接地气的引育用留政策体系。二是大力实施“菁蓉聚才工程”。不断完善“人才+项目”聚集平台,大力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积极发挥高校集聚优势。三是全面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依托郫都区校企人力资源合作暨高技能人才联盟,围绕区内重点产业,采取“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辐射郫都区各行业的高技能企业人才培训基地,同时大力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举办品牌技能赛事、推进新型师带徒等工作,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鹃城工匠”。

猜你喜欢
郫都区高技能双创
成都市郫都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新路径探究
成都市郫都区: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贡献人社力量
郫都区北京现代汽车领动购车意向研究
郫都区:工伤预防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