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方高校“校漂族”社会融入实证研究

2018-03-31 11:24王俊飞
社科纵横 2018年2期
关键词:漂族毕业生岗位

王俊飞

(河南工程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91)

校漂族是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该群体已经完成了大学阶段的学习,但并没有完全像以前的毕业生那样远离校园,仍然选择在高校周边甚至在高校内部居住,会利用高校的图书馆、教室进行学习,选择在学校的餐厅进行就餐,也会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课程进行学习,在这些方面与高校的学生相同。但不同的是该群体并不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高校并没有严格地限制该群体。笔者对部分河南高校的校漂族进行调查。为了实现研究的目标,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随机选取了河南省的本科以及专科学校10所,分别为: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程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理工大学、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鹤壁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在研究样本的选择上随机每个学校选取100名调查者作为研究样本,共计选取了1000名校漂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走访的形式,获取研究样本的数据。

一、选择校漂原因分析

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加大造成就业岗位的满意度降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经不再是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毕业生工作岗位的选择余地在降低。尤其是河南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与其他重点高校相比较弱,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岗位的时候,很难选择到与自身专业、就业意愿以及薪金待遇等各方面都完全相符合的岗位。即使是勉强就业的毕业生在工作的时候,也会对自身岗位的不满足感不断增长,从而选择离开工作岗位到高校进行考研等学习。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沿用的是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经过严格的高考,在毕业生进入到高校之后,高校对于毕业生的管理较为松散,对在校期间专业考试也较为宽松。在校生在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的限制下,很顺利地都能完成大学阶段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在心理上对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社会的困难认识不足。而现在高校的课程教育中过度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对于专业知识以外的社会知识的教学、就业现状等相关知识教学则不足,使得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以后,短时间内很难实现良好的社会融入,也很难通过自身的心理调适来适应现在的就业形势和岗位需求。现在河南高校普遍开设有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等就业课程的教学,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取的是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高校知识教学的模式没有区别,而缺乏引导毕业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路径,致使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高校在就业教育方面的不足,在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阶段时期,对毕业生的就业的影响较小,但随着1998年之后,我国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激增,这种规模几何倍数的扩大,造成了就业市场的压力,从而使得就业教育的不足逐渐显现。单纯强调知识教育,忽视社会就业、社会能力教育的弊端也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在调查样本中,也有50%的样本表示在就业过程中发现自身对就业市场,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缺乏必要的应对能力。

就业意愿的不足一方面源于对就业岗位的不满意,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对自身就业的目标不明确,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困境的时候,心理上选择退缩,而选择回到高校,高校相对宽松的教育、管理环境,都能使得毕业生心理上暂时远离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毕业生的逃避心理。

这在现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恶化,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必然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就业形势,对这种困难形势由于在高校就业教育中没能进行必要的教育,致使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过于乐观地估计,这些都造就了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市场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并且处理这种差距的能力也不足,从而出现应对能力的不足。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对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其实起到的是降低的作用。在调查样本中,有40%的调查样本表示在就业的过程中,在具体岗位的选择上会征求父母等家庭成员的意愿,在家庭成员表示该岗位不适合的时候,毕业生会选择舍弃岗位。而在毕业生舍弃的岗位中大部分是基层就业岗位以及薪金较低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的吸引力不足。

二、河南高校校漂族生存现状的调查

河南高校校漂族存在的数量在近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本科高校周边,大量的校漂族存在,对高校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校漂族选择继续在高校生活,其生存现状如下:

校漂族不属于高校的学生,尤其是在其完成高等教育之后,按照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模式,毕业生需要融入社会,通过自身的努力维持自身的生存。在对校漂族群体的收入状况的调查中显示,通过自身的工作,靠自身的收入来维持其在高校周边生活费用的校漂族有相当一部分。这在河南高校校漂族中的比例较高,这可能是因为河南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河南籍的毕业生,整体上家庭经济情况不充足,不能够提供校漂族在大学毕业之后,继续学习的费用和成本,而校漂族只能选择自身通过工作来维持这部分的费用。校漂族毕业生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采取的是一种非正规就业的形式,非正规就业形式是相对正规的就业形式而言,毕业生由于需要继续进行专业学习等方面的工作,因此能够进行工作的时间非常有限,因而校漂族选择了非正规就业这种就业形式。

毕业生选择校漂有明确目的的群体占到校漂族群体的95%,这也就是说河南高校的校漂族实际上在选择校漂的生活方式上是有明确目的的。在所有的目的中第一位的是为了继续进行学习的需求,校漂族为了进行考研、出国等的需要,选择在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高校附近生活,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实现自我的提升。第二位的原因是高校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高校具有丰富的低成本的社会资源,尤其是随着国家对高校财政投入的增加,以及对餐厅进行补助等政策在降低在校生生活成本的同时,也使得校漂族能够充分利用高校低成本的资源。

校漂族相对于毕业就能就业的大学生而言,有更加充分的时间对工作、社会、工作能力、社会融入等问题进行更加充分的认知,尤其是作为已经毕业的学生在高校中生存,相对于未毕业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对社会的就业情况进行解读,这对调整校漂族的就业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调查的样本中只有很少的调查对象,大概占到调查样本的2%在社会融入问题上表现出对社会的抗拒,表示自身在面对社会就业选择的问题上存在选择困难,需要借助外在的指导,从而进行选择。对绝大部分的校漂族的毕业生而言,自身在选择校漂的同时,其实对社会融入问题是不抗拒,也是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提升社会融入的切入点,提升自身的就业品质。

三、社会融入调查

校漂族再次融入社会的意愿的调查发现,校漂族相对于在校的学生对就业困难有着更加充分的认识,对于融入社会中出现的困境认识也较为清晰,在就业的意愿上也会更加强烈地希望通过再次选择实现就业。只是在就业时机的选择上不再盲目。也期待高校和社会管理部门通过有效的引导,加大对其的关注和进行就业能力、就业技能的培训。只是在现在社会管理不足的情况下,而被动地自我选择了一种校漂的生存方式。

因此社会融入本身不仅仅是校漂族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毕业生就业从来都不仅仅是毕业生自身的问题,正如造成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不仅仅是毕业生自身原因一样,提升校漂族的社会融入能力的教育也不仅仅是校漂族自身及其家庭的问题,它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式的严峻,校漂族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相当一部分的社会群体和家庭,对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改变,因此校漂族的存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应该对此进行较为重视的关注,尤其是作为社会就业管理部门和高校。在调查样本的走访中,在涉及到是否需要社会各部门协作提升其融入社会能力的调查中,有高达95%的校漂族表示,在社会就业环境不产生变化的情况下,需要高校和社会就业部门来帮助他们,顺利实现社会融入。

因此高校和社会管理部门的责任是不言而喻的,高校作为社会管理部门,在我国整个社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占据了很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对校漂族实现社会就业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现代大学重要的社会责任。社会就业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关注较多的是社会弱势群体,诸如农民工就业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较少,但随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也成为整个社会就业难题中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社会管理部门同高校加强合作,充分认识校漂族存在的原因,对其社会融入进行必要的引导,顺利实现其正确的社会融入,这对校漂族自身以及家庭环境的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都有着重要意义。

[1]廉思.我国“校漂族”群体的生存现状与定量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9(4).

[2]胡解旺.高校“校漂族”研究[J].青年研究,2003(10).

[3]祁靖.对“校漂族”的理性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5(3).

[4]侍旭.校漂族生存现状与问题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5]陈冲,杨萍.从社会距离的角度看校漂族的社会融入[J].中国青年研究,2012(4).

[6]薛慧锋.对校漂族群体的深层次探究——“校漂一族”的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6).

猜你喜欢
漂族毕业生岗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UNDER ONE ROOF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老漂族”我们如何安放你们的生活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老漂族”
最“叛逆”的毕业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