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2018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

2018-03-31 11:29刘莎莎
四川劳动保障 2018年5期
关键词:绵阳市形势用工

刘莎莎

绵阳市通过开展企业用工抽样调查、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情况抽样调查、企业座谈等多种形式,调查研究了2018年一季度就业状况。

绵阳市2018年一季度就业形势虽然存在一定压力和问题,但总体形势保持稳定。笔者就此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经济持续向好,助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绵阳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西部经济强市。一季度,全市开工建设11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53.47亿元。随着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预计将为建设领域人力资源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且随着近年重大项目的陆续建成,将增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同时,绵阳市近年来持续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转移就业规模保持稳定,确保了全市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二、就业总量扩大,助力就业供需趋于平衡

绵阳市以就业援助月、春风送岗位等就业活动为引领,积极搭建就业供需平台,落实就业促进政策,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推动人力资源通过市场优化配置。一是企业经营向好带动城镇新增就业增长。从调查情况看,2018年以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同比变好占调查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52.3%,显示带动用工规模扩大,问卷调查企业节后计划招聘6232人,同比增长42.55%。企业用工规模扩大带动城镇新增就业增长,截至3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4679人,增幅9.47%。二是第二产业需求增长带动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两旺。市人力资源市场第一季度岗位需求人数为47333人,求职人数为41827人,求人倍率为1.13。其中,第二产业用工需求27907人,占总需求的58.96%,较去年同期增长29.37%。三是就业稳定性增强带动新增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比减少。经问卷调查的300户企业,节后员工流失率仅为0.32%。一季度新增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414人,同比减少314人。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略有扩大。截至3月底,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56.45万人,同比增长9%。

三、就业形势蕴含新特征和问题

一季度全市就业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和问题。一是劳动力供给不再无限增长。绵阳人口自然增长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13%下降到最低为2010年的-3.6%,近年维持在2%以下,造成劳动力供给减少。二是青壮年劳动力、男性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紧缺。大多数企业反映青年劳动力、男性劳动力招聘困难,而且入职后流失率高。同时,企业普遍反映技术工人难招。三是技术替代趋势逐步明朗。由于人工成本逐步提高,部分企业选择智能设备代替人工,增产不增人,甚至减少用人。从全市失业动态监测来看,监测企业岗位数1月至3月持续减少。四是隐形失业、摩擦失业现象增多。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员工不是处于隐形失业状态,就是选择跳槽处于摩擦失业状态。五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劳动者对工作环境、待遇、职业成长有更多要求,而企业提高薪资待遇的空间不断减少,部分企业的工作环境有所变差。技能结构性矛盾显现,部分劳动者的技能难以适应新的需求。同时,还存在劳动供给与用工需求错位的结构性矛盾。

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一是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营造更好地营商环境。简化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为创业者、投资者提供更加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将降负减税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实体经济活力和利润空间。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业和投资硬环境。

二是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形成人才聚集洼地。引导企业为职工提供良好的薪酬增长条件,切实增加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减小与沿海等发达城市的差距。进一步完善各项民生政策,为劳动者来绵阳发展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环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劳动者获得安全的工作环境、合法的休息时间、正当的薪酬等。

三是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人才上下流动环境。引导企业加大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建设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政府各项培训政策,逐步构建政府、企业、劳动者三者共同投入的就业能力提升机制。搭建企业与职业院校对接平台。

四是加大公共就业精准服务,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建设,增强稳定性。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专业性,为劳动者提供专业的精准服务。积极掌握人力资源供求变化和特点,加大就业形势分析,制定相应就业措施。

猜你喜欢
绵阳市形势用工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信息超市”精准破解用工“两头难”
绵阳市多措并举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绵阳市青少年宫作品
绵阳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绵阳市图书馆孙桐生自藏《绣像石头记红楼梦》初探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政企联手应对“用工荒”困境 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