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论述撷英

2018-03-31 21:29裴牡丹
实事求是 2018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裴牡丹 宋 超

(1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2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之问,是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首要搞懂弄清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具体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定位、科学内涵、阶级立场、价值功能和理论品质等诸多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其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最本质的理论品格、实践品格和时代品格,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历史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为人类社会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思想成果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和系列重要讲话中都重申“中国共产党人要毫不动摇地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敏锐洞察力和高度使命感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真理的绽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中曾指出,在漫长的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其他思想能够像马克思主义一样拥有如此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传播范围,其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性是史无前例的。不可否认,这一基于人类思想史的高度评价是里程碑式的,蕴藏着深刻而厚重的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展现巨大的理论威力和强大的生命活力,关键在于它的真理性,在于它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其一,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来看,其真理性体现在它是建立在批判吸收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立足点,深刻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为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正如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所提到的那样:“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无产阶级 。”[1](P311)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指明“科学能够解释世界”,更在于其致力于指导人们积极投身社会现实的变革,从而进一步实现“科学改变世界”。其二,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看,尽管当前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早已不是马克思所处的历史节点,但当前我们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属于马克思所指明的社会主义发展大视域中。世纪之交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千年思想家”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一跃康德、尼采之前,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划时代事件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证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是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完全预料到的,然而立足当下它还能在当代世界多种主义思潮中独当一面并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理论影响,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使它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2.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发展史中凝结的瑰宝。

尽管马克思主义在17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挫折和坎坷,但是立足世界范围内来看其欣欣向荣、蓬勃成长的整体发展趋势是一以贯之的。纵观全局,从19世纪上半叶伊始,随着英法德等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并科学指导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发展,推动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断前进;二战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更是有了阶段性和局部性的突破和发展,世界上一度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相互对峙的格局;后来由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无产阶级执政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背离,最终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开始解体,此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现如今,在资本主义仍然占据优势地位的发展状况下,中国毫无疑问地成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火车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苦干实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代。同时,这一基于时代坐标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解决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道路抉择上的重大难题。这一伟大发展历程也为当今世界上那些既渴望快速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思路,为推动人类社会长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11日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针对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特别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2]这一论断是立足于共产党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在世界观、政治立场、理论品格和社会理想等方面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3](P17)当然,树立理想信念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需要不断地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民族之“魂”,夯实信念之“基”。共产党人能否念好自己的“真经”是衡量一个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原则之一。换句话说,革命理想高于天,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有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自觉和深厚自信,必须要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端正态度。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借用“真经”和“西经”的形象提法,对共产党人透彻理解其与马克思主义的“体”与“魂”关系,对中国共产党破解重大风险考验和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个别党员积极自觉抵制思想异化对党内生活的侵蚀有着根本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精准阐释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4]立足于思想高度和历史维度精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四个理论特征,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和时代要义,进一步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时代价值。

1.立足科学内涵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意蕴丰富、领域浩瀚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为后人留下的浩瀚巨著,构成了一套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它内容的整体性、逻辑的整体性以及历史的整体性。关于其内容的整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5]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所研究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充满斗争的人类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而非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某一个人、某一类物、某一种行为或者某一领域。另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在每一个研究领域所涉猎的广度、深度和精度是融会贯通的,如若不下大力气、不下苦功夫是难以领会其真谛的。正如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提到,马克思并非是单纯的思想家或理论家,而是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的一个全面型人才。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体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逻辑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合,为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指导根基;政治经济学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演绎与运用,也自然地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根据;科学社会主义最终扮演着核心角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归宿。三者的统一“红线”是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时起就有的,是不可分割的。此外,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它清醒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学地指导世界各国工人运动、充分检验于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枚璀璨的“智慧宝石”。

2.立足阶级立场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为民爱民、入心入情的理论来源。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它诞生于社会剧烈变革的阵痛中,这也从客观上赋予了它鲜明的阶级立场。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谁著书、为谁立说、为谁服务,也成了首要搞懂的时代问题。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成就的根本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5]这一论断表明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在丰富人民观的同时不断深化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把握,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要义。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理念的重视再次印证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特有的阶级属性和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都是对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为人民服务”这一价值导向的根本遵守;但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相比于“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心”上。其一,要永葆“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纯洁党心。牢固树立“人民是党的执政根基”的为民意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始终把“最大程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使我们党始终拥有坚如磐石的群众根基。其二,要凝聚“同心共筑伟大中国梦”的广大民心。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中享有更多获得感,进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拥护社会主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立足价值功能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实践、人类进步的思想武器。《光明日报》于1978年刊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作者胡福明曾经提到“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他认为“理论相比于实践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来源于实践并且能够指导实践,但理论究竟该如何能够正确地指导实践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大问题”。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已经作出了明确回答:“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6](P59)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世界各种思潮中脱颖而出并蓬勃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理论自身的现实性和能量性。其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在于其现实性。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以及亿万群众命运。恩格斯曾在《致威纳尔·桑巴特》的信中深刻论述了这一特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教义或教条,而是一种方法和工具,这种方法引导人们如何去深刻地认识并加以改造世界。同样,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革命过程中的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在引发中华文明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在推动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蓬勃发展。其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能量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5]从西方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等,都相应的产生了一批批文化和思想大家;从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来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已然是中国共产党被历史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衣钵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自然而然地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断赢取了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远大志向的知识分子的高度认同,也获得了更多渴望和平安宁和谐生活的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护。

4.立足理论品质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开放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蓬勃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本质规定。这一理论品质精确解读了已故的马克思缘何能以“思想在场”的方式展示其理论强大的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5]其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也就是说,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真理。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所有具体的观点和想法都是穷尽的真理和现存的教条,若要求马克思预料并解决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所有问题,既苛求了革命导师马克思,也难以幸免于陷入偶像化和神圣化的藩篱。正所谓: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实表明,没有“与时俱化”就不会有“与时俱进”。因此,与时俱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更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状态。其二,开放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格局决定命运,理论与实践具体而历史的统一为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同时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在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洗礼,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个延续发展、代代相传的过程,也是一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伟大事业。因此,实践的发展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理论的发展则会以更加正确的方向和积极的影响指导着实践的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言以断之:“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7]当前国际社会格局面临重新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在拥有广阔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发展压力,这样的时代和现实要求必然有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纵深发展。

三、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研习路径的深刻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解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九条基本要求,强调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和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即从立足学习内容、学习方向、学习立场、学习态度等多个维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研习路径,笔者加以归纳和梳理,即要牢牢把握好“三个原则”。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理论源头。

这一原则要求在出处中求真态度,重点回答了“在哪里可以学到真正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正如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所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内涵的主要载体,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理论凝结和智慧结晶。立足于经典文本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其一,要立足时代背景感悟经典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经典作家的著作大多数创作于19世纪或20世纪初,距当今时代已有较大的时间差。这就要求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立足于时代背景,结合当时社会的基本实情、生产力发展状况、社会主义发展程度以及资本主义发展规模等,从历史维度中来梳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才能更透彻感悟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发展状况总结的深刻意蕴。其二,要结合当下实践把握基本原理。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并非是单纯的“本本主义”或“理论知识”,而是指导实践、服务实践、推动实践的思想武器。因而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二者的有机结合。立足于当代实践来解读基本原理、从基本原理出发来思考当代实践,只有从基本原理和社会实践的二维互动中才能把握鲜活的、生动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要义。只有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才有可能把握“马克思经典原本”和“后马克思当代释本”之间的学术差距,才有可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才有可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坚持以学懂弄通做实为学习方向。这一原则要求在理论中下真功夫,重点回答了“怎样学习真正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人类发现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领袖都是运用‘问题论’的大师。”[8]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感、有正视问题的清醒态度、有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宽阔视野看中国、看世界、看未来,从而进一步掌握解决工作中问题的主动权。坚持问题导向,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其一,要从公正视角审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差距。马克思诞辰距今已200周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经典著作诞生距今也有较长历史,当下社会发展实际与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代截然不同,因而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正视时代发展带来的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透过历史长河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内涵和真理意蕴。其二,善用发散思维考量理论对社会实践的预测。坚持问题导向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势必会涉及马克思主义预测和指导未来社会发展的问题。立足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和预测,其核心要义是指导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世界,通过科学实践和自我劳动来创造美好的人类社会。因此要坚持以发散思维考量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指导和预测功能,避免陷入唯心主义误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已经步入了新时代,未来的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世情、党情、国情和民情。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树立以“问题导向引领学习方向、以学习成果促进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坚持以“发现问题、认清问题、分析问题”作为理论学习的方向指引,才能真正实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服务于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

3.坚持以服务社会实践为学习目的。这一原则要求在实践中用真本领,重点回答了“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到何种状态”这一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和意识体系,学习和掌握其基本要义是一个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究竟要达到何种状态?这种状态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5]马克思主义并非是纯粹的理论主张或意识体系,因此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也绝非是盲信教条和本本主义,必须要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以端正的求知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经典文本中感悟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密钥;以客观的历史眼光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家,从伟人生平中解读共产主义的诞生历程。只有真学真懂才能内化于心,才能以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未来发展道路上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只有真信真用才能外化于行,才能不断增强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实践难题的能力。其二,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所谓“看家本领”就是要自觉地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中来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实践和运用并非是单纯“照抄照搬”的过程,而是一个基本原理与实际国情相结合进而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过程。在这个创新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方法、观点是社会实践的理论先导,中国社会基本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基础,二者互为印证、互为促进,在“原理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原理”的良性互动中诞生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掌握这种“看家本领”务必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自身抵御风险和综合决策的能力。立足当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新时代号角武装全党和各族人民,凝心聚力、苦干实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导者和奠基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及其理论继承者共同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道路的指路明灯。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拥护者、践行者和传承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稳固筑牢社会意识防线,牢牢把控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展望未来,要继续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观察时代、解读时代、思考时代、建设时代,立足于当代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