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研究述评

2018-04-01 03:50赵卢雷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10期
关键词:驱动战略科技

赵卢雷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支撑我们国家能够真正强起来的必然是创新能力,但创新能力不强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研究也随之兴起,而且研究成果颇为丰硕。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形成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并非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既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存在着现实背景。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的创新思想。马克思虽未直接使用“创新”二字,但在他的理论体系之中隐晦的包含着创新思想。例如,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②李东兴提出,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特征。创新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所提到的自然科学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③杨朝辉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及自己的整个经济学体系中强调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④崔泽田、李庆杨认为,马克思的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思想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有极大指导意义。⑤

(2)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现代“创新”概念最先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使用。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强调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以此获得最大利润价值。这种新组合包括:采用新方法、引入新产品、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料供给来源、采用新的组织方式。随后,他又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不断完善他的创新理论,影响深远。因此,袁峥嵘、杜霈认为,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增长理论奠定了创新理论基础。随着创新内涵的丰富,提供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有助于认识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⑥温丽娟认为,熊彼特的创新发展观,对于增强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构筑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早日建成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⑦

(3)迈克尔·波特的创新驱动理论。“创新驱动”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并使用。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创新驱动”的鼻祖是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他将国家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步骤,分别为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洪银兴认为,最早使用创新驱动概念并它作为一个发展阶段提出来的是迈克尔·波特,这里的创新驱动是指利用新的技术和知识来改造物质资本,改变过去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实现经济的内生性增长。⑧辜胜阻也认为,波特理论中将国家竞争优势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体现为以企业创新主导、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先进技术水平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时期。⑨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丰富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思想与熊彼特系统的创新理论,都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⑩也有学者强调,约瑟夫·熊彼特和迈克尔·波特的相关理论基本上构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⑪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的现实背景

(1)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卫兴华认为,从国际形势看,正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就能实现跨越发展而成为世界强国;如果错失良机,就会继续落后。我国错失了四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不能再错失良机。这是重大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内容,应当着力于引领新的科技革命。⑫陈劲、孙永磊认为,欧美国家依靠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日本和韩国也依靠科技创新,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强国。因而,必须将自主创新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⑬

(2)传统要素驱动难以为继。周柯认为,基于人口红利的消失、不可再生资源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土地财政收入危机等因素,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终将终结。⑭黄剑、黄卫平分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质量、效益、可持续”,传统的要素投入及投资驱动模式无法克服资源约束及环境限制,经济转型调整势在在必行,这就需要创新驱动。⑮沈坤荣也同样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素的边际报酬逐渐递减,如果继续依靠资本、劳动要素的投入驱动经济增长而忽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最终会因为报酬递减而不可持续。⑯

(3)中国产业价值链处于中低端的困境。刘志彪认为,我国企业做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高附加值的环节大都掌握在处于价值链高端的跨国企业手里,我们成了别人零部件廉价的供应商。因此,这种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是一种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支持、以“打工”为主的初级阶段的开放型经济。但它却是提升企业的学习模仿能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打好基础的主要力量。⑰吕薇认为,我国许多行业大而不强,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中低端产能过剩,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⑱

有学者研究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困难也包括如:投资驱动日渐艰难、外贸出口持续疲软等。⑲还有学者指出,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即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实施创新驱动有利于化解此风险。⑳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特质

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涵特质的准确理解,是研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逻辑起点。国内学者关于创新驱动的内涵特质研究集中于以下几种观点:

(1)“科技创新核心”说。刘忠和认为,创新驱动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强大引擎,而科技创新是核心。㉑洪银兴指出,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科技创新,其他方面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形成创新驱动系统。过去常用的概念是技术创新,现在突出科技创新,这实际上反映创新源头的改变。过去的技术创新相当多的是源于生产中经验积累技术的改进、企业内部的新技术研发。现在,技术进步源于科技发明。㉒陈宇学也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下大力气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㉓

(2)“经济增长引领”说。刘志彪认为,创新驱动实际上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从主要依靠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转向主要依靠自主设计、研发和发明,以及知识的生产和创造。㉔郑新立、高铁生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谋略。㉕胡婷婷、文道贵认为,创新驱动,简而言之就是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带来效益,在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大增加,即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大提高。㉖

(3)“系统工程协作”说。张银银认为,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前端驱动阶段、中端驱动阶段、和后端驱动阶段;前端驱动是知识的创造和积累,中端驱动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后端驱动是直接面向市场,在创新资源分配不均的前提下,三个不同的阶段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多样的创新生态系统。㉗陈曦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确立基本格局,搭起基本框架,具体表现为:协同合作的创新主体系统,协同运作的创新方式系统。㉘辜胜阻、李洪斌认为,创新驱动战略是一项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系统工程。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中介服务机构是服务支持的主体。各类主体互相联系、密不可分。㉙李文军认为,创新驱动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系统。从系统论角度看,创新系统由资源、主体、体制、环境等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通过有机联系,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经济的合力。而且具有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融合、多机制联动、多层次创新的特征。㉚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存在的现实困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实施起来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的困境与阻碍。学术界围绕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机制存在的桎梏。李洪文认为,体制机制存在的一些根深蒂固的障碍不利于创新。一是市场资源配置不完善,导致资源价格不合理标定,使行业资源发展失衡;二是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很难摆脱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㉛杨东占也认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体制机制障碍严重存在。表现为:部门利益日益强化,科技计划交叉重复积重难返,科技经费利用率不高,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立项和管理不规范,公平公正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科研诚信制度建设不适应,科技项目行政化管理问题、市场机制与政府计划管理没有理顺,科技创新环境建设问题等。㉜

(2)社会创新文化氛围欠缺。张蕾认为,全社会创新氛围不浓、创新文化欠缺。一方面,由于中国当前处于社会剧烈变动的转型期,逐利思想严重,人们经常陷入一种急功近利、趋利避害、假冒伪劣、造假浮夸的境地。另一方面,受到不思进取、守旧滞止、耻于竞争等传统消极思想和知足长乐、安分守己、明哲保身、不为人先等保守退避思想的影响。㉝刘建春同样认为,中国创新文化缺失,当前中国科技界存在的学术浮躁、急功近利、权力寻租和官本位滋生学术腐败等现象阻碍了自主创新。㉞

(3)缺乏高端创新人才。沈坤荣认为,虽然中国的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世界第一,但是人均产出效率却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高端创新型人才稀缺,导致创新动力不足。㉟钱箭星认为,社会普遍忽视或者看不起实用技能教育,教育结构和各层次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问题,直接导致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的短缺,由此限制了我们的创新能力。㊱

(4)创新主体重视度不够。刘建春认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不够强。有些企业对技术创新、研发重视不够,研发投入低。此外,有些企业重引进,轻视消化吸收再创新。㊲周发源则指出,企业研发经费不仅投入低,而且研究经费来源不合理,政府投入比较低,导致创新动力不足。㊳高伟认为,企业创新动力不强,表现为不少央企凭借行政力量和垄断获取利润不想创新,而民营企业因融资难无法创新。㊴

(5)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李东兴深层次的分析了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的瓶颈。法制化进程落后,如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我国工业化进程过分依赖要素驱动,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瓶颈。㊵刘建春同样认为,中国在创新方面的法律制度有缺陷。一是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存在滥用保护专利产权,一些拥有专利权的企业利用它对专利权的垄断导致阻碍了后续企业的创新。㊶

(6)企业创新资金筹措难。李东兴认为,我国金融资源往往流向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行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迫切需要通过融资和贷款来进行创新的中小企业却筹资无门。㊷陈宇学认为,由于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融资难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掣肘。㊸张培丽也指出,广大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利于其进行创新发展。㊹

有学者指出,由于长期沿用传统的发展方式容易在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上产生惯性,以至于对大量廉价使用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传统发展方式形成路径依赖,转变发展方式不仅会打破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更有可能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㊺也有学者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不完整、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也是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因素。㊻

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路径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存在的困境与挑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提供了多维度的实践路径。

(1)“制度与体制保障”论。刘志彪认为,政府必须改革相应的体制机制,破除体制性障碍如只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政绩考核方式,才能引领转型升级目标,实现发展战略转换。㊼张来武认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关键在于改革。当前改革主要是针对利益集团的掣肘,要建立一种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才能改变“帕累托递减”的境遇,才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㊽薛澜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是个系统工程,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各级政府要改变原有的激励机制,把体制机制变革放在考核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内容中,转变思想观念,使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协调。㊾

(2)“科技创新引领”论。刘忠和认为要瞄准科技创新前沿,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主导、优势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㊿洪银兴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在于创新驱动,也就是以科技创新来驱动现代化。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51]张建国也强调,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和挑战,要着力于抢占国际科技创新制高点。应紧紧踩住硬科技的鼓点,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52]

(3)“创新文化引导”论。张蕾认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认为加强创新文化的培育有利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并指出从国家政策和制度制定上来推动文化创新建设。[53]黄宁燕认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是培育适宜的科技创新文化,强调国家要重视社会大的文化环境,扭转不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倾向,并逐步引导具有生命活力的创新文化。[54]辜胜阻认为要发挥文化促进功能,重振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宽容失败、鼓励冒险、兼容并包、宽松创业”的创新创业文化,重塑区域创新文化价值体系,让创新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55]

(4)“协同创新推动”论。冯晓青认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前提下,产学研被证明是一种很成功的技术创新体制和运行模式。[56]洪银兴进一步深刻指出,创新驱动要注重协同创新,所谓协同创新最重要的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协同。知识创新即以大学为主体的创新,技术创新则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要注重完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衔接机制建设,即促进以大学为主体的科学研究转型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的转型,将企业技术创新环节延伸到大学提供的科研成果孵化创新阶段,只有实现两个主体交汇,才能形成产学研的合作创新。[57]

(5)“知识产权保护”论。马一德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构建促进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模块化运行机制,从而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动力。[58]孔祥俊进一步认为,中国应及时打造知识产权法治的“升级版”,重点是在现有知识产权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再设计,形成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的和符合国际主流的知识产权规则体系、执行体系、理论体系和社会环境。[59]冯晓青明确强调,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机制,它是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激励和保障作用。[60]

(6)“完善融资体系”论。曾景伟认为,政府科技部门应该强化与金融行业的合作,构建高效、灵活的科技活动金融支持体系,鼓励银行支持地方科技发展政策,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还可以通过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借助众筹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使企业创新融资途径多元化。[61]周煜皓强调,企业创新强度的保障需要采取系统性措施(如完善企业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拓宽企业融资途径,提高市场化水平,从而创造激励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真正转变我国经济发展动力。[62]张岭、张胜认为,应优化金融结构,激发金融机构活力;完善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创设和发展来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金融支撑。[63]

(7)“人才主导”论。钞小静认为,需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性和创新型的教育体系来培育高素质的劳动力,从而使中国的劳动者在日益加深的知识密集型经济中具备优势。[64]任保平认为,创新人才培育方面,要优化教育结构,改进教育模式,培育创新体系各方面所需要的多层次创新人才,充分调动各种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保障,为构建全面创新体系构筑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65]刘献君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味着未来中国发展要依赖科技创新驱动,综合国力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必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在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条件方面进行改革,转变我国技术成果转化、专利应用、核心技术增长进步缓慢的境地。[66]同样,刘鹏飞也认为,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面对创新时代发展新要求,只有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承担起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化职能,为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67]

还有学者提出,基于创新主体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应突出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的互动与依存,建设创新生态体系,对创新创业环境进行再创造,实现“互联网+”的环境系统建设。[68]也有学者强调应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区域内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69]

五、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研究现状的评价和思考

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研究全面而深刻,许多学者提出了新颖的研究视角和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使该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总体来说,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理论基础层面,学者们认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论来源于马克思的创新思想和熊彼特的创新系统理论思想,也有持两者均有的观点。在现实背景层面,不少学者关注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成是增强综合国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然还有学者从“中等收入陷阱”、我国出口疲软、投资驱动日显艰难等角度考量,这利于我们深刻理解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必然性。在内涵特质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给予创新驱动的内涵特质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大致有科技创新核心说、经济增长引领说、系统工程协作说等观点。在实施困境层面,学者们认为创新驱动作为一项系统大工程,实施起来存在许多困境,大致有科技体制存在的障碍、社会缺乏创新文化氛围、创新主体重视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缺乏高端创新人才、企业创新融资难等。面对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困境,众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及建议,虽侧重点不同,但都有针对性。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不少学者采用的是概念分析法和文本解读法。通过对创新驱动概念的不同解读,使之内涵外延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通过文本解读法,使创新驱动的实施困境、解决途径及价值意义较为全面的展现。

总的来说,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理论基础说服力不够。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上,学者集中研究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缺乏对马克思创新思想的深入探讨;也鲜有学者对1949年以来党的领导人关于创新思想的发展进行全面梳理;与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联系不多,尤其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的相关论述研究不够深入。第二,关于创新驱动的内涵缺少多维度的思考。第三,关于实施困境和解决路径,大多学者仍然遵循传统思维,缺乏一些创新型的观点。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解决路径上,很少有学者提出理论层面的创新。第四,研究方法过于单薄,缺少一些比较和实证的方法。更多依靠定性研究和专注国内研究,很难有更强的说服力。第五,从既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不同的学者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导致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2.需进一步深化拓展的思考

一是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渊源研究。注重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深入挖掘马克思的关于科技创新思想,从中合理建构我国创新驱动战略与马克思创新思想的内在联系。正如裴小革所说:“把创新驱动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既可以包容西方经济学中一切有用成果为我所用,又可以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局限性。”[70]二是多维度思考创新驱动的内涵特质。创新理论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创新理论进行不同的解析,如可以从管理创新、知识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政策创新等方面阐释其内涵。三是创新思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困境和解决路径。坚持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潮流特征相结合,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作出新的理论分析,提高理论创新的战略性和前瞻性,以期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四是创新研究理论和方法。首先,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定性研究,但更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用实证研究来补充,使研究内容更具说服力,而且量化研究和定性研究能够相得益彰。其次,加强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随着不同学科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盛行,以多维视角去考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途径。最后,善于运用比较方法。要积极主动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创新方面政策及成果,这将便于汲取国际经验,拓宽国际视野,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范本。五是强化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进一步系统把握创新驱动战略的逻辑框架,理顺、协调好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并做到严密性,减少学术界的各执一端或零散的体系建构。

注释:

①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97页。

③⑲㊵㊷ 李东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④ 杨朝辉:《创新经济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渊源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⑤ 崔泽田、李庆杨:《马克思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理论月刊》2015年第5期。

⑥ 袁峥嵘、杜霈:《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分析》,《改革与战略》2014年第9期。

⑦ 温丽娟:《熊彼特的“创新”发展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⑧㉒ 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群众》2011年第8期。

⑨㉙[55] 辜胜阻、李洪斌、王敏:《构建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创新机制》,《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1期。

⑩ 王聪、何爱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解释:马克思与熊彼特比较的视角》,《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

⑪ 王海燕、郑秀梅:《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评价》,《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1期。

⑫ 卫兴华:《创新驱动与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纵横》2013年第7期。

⑬ 陈劲、孙永磊:《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考》,《科学与管理》2016年第1期。

⑭ 周柯、张斌、谷州洋:《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理论思考》,《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3期。

⑮ 黄剑、黄卫平:《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与转型调整》,《江淮论坛》2015年第6期。

⑯㉟ 沈坤荣、曹扬:《以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在医学检验中,检验质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医院的口碑及发展,还直接影响到患者病情的诊断与治疗,如果检验质量不达标,很容易会导致误诊、漏诊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当下,随着我国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不进步,国内医学检验质量及检验效率都在不断上升,但在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严重影响医学检验质量。因此,医疗部门应当加强对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视,加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力度。

⑰ 刘志彪:《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年第2期。

⑱ 吕薇:《新时代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论纲》,《改革》2018年第2期。

⑳ 平章起、李伟:《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学刊》2013年第5期。

㉑㊿ 刘忠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南京政治学院》2012年第6期。

㉓㊸ 陈宇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第39—40页。

㉔㊼ 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㉕ 郑新力、高铁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及现状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第14期。

㉖ 胡婷婷、文道贵:《发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比较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第2期。

㉘ 陈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经济问题》2013年第3期。

㉚ 李文军:《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作用》,《求索》2017年第9期。

㉛ 李洪文:《我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第3期。

㉜ 杨东占:《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观思考和部署》,《中国高校科技》2014年第10期。

㉝[53] 张蕾:《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㉞㊲㊶ 刘建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2期。

㊱ 钱箭星:《创新的动力与能力:创新发展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求索》2014年第10期。

㊳ 周发源:《社会进步关键在于创新驱动》,《新湘评论》2014年第15期。

㊴ 高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宏观经济管理》2016年第5期。

㊹ 张培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

㊺ 刘旭青:《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社科纵横》2013年第7期。

㊻ 陈劲:《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科技强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2期。

㊽ 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期。

㊾ 薛澜、赵静:《关于“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意义与战略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51] 洪银兴:《创新是新时代现代化的第一动力》,《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年第1期。

[52] 张建国:《强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与管理》2018年第1期。

[54] 黄宁燕、王培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思考》,《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4期。

[56] 冯晓青:《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的作用机制及其实现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

[57] 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学家》2013年第1期。

[58] 马一德:《创新驱动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59] 孔祥俊:《积极打造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升级版”——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新思考》,《知识产权》2014年第2期。

[60] 冯晓青:《论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促动作用》,《河北学刊》2013年第2期。

[61] 曾景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资的融资约束与社会资本管理变革策略》,《改革与战略》2018年第1期。

[62] 周煜皓:《我国企业创新融资约束结构性特征的表现、成因及治理研究》,《管理世界》2017年第4期。

[63] 张岭、张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体系》,《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64] 钞小静:《试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65] 任保平、郭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学术研究》2013年第2期。

[66] 刘献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10期。

[67] 刘鹏飞:《创新驱动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国高校科技》2017年第9期。

[68] 魏江、李拓宇、赵雨菡:《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现实困境与政策走向》,《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5期。

[69] 胡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1期。

[70]裴小革:《论创新驱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猜你喜欢
驱动战略科技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战略
科技助我来看云
战略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