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辩证法意蕴

2018-04-01 16:25迟成勇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境界马克思主义

迟成勇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强调要努力掌握和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精神面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认识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

一、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哲学中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其中,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及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矛盾及其同一性与斗争性、内因与外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等构成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等构成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主张运用唯物辩证法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中的各种问题,强调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作为行动的指导。1937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1]这句话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本质的精准概括。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又运用普遍联系观点阐释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等唯物辩证法观点。

毛泽东曾极为赞赏邓小平提出的“照辩证法办事”的观点:“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2]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辩证法办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哲学自觉和哲学自信。

“文革”结束后,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邓小平领导和发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论断,重新确立和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将其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建构和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原理,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光辉命题,由此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重新分析和界定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由此确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按照唯物辩证法原理,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搞单打一,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邓小平要求统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他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我国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3]邓小平提出了“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打击犯罪”等指导方针。总之,按照唯物辩证法原理办事,是邓小平的一贯工作作风。

1999年,江泽民在《论加强和改进学习》中指出:“我们学习理论,关键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防止形而上学和片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4]也就是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胡锦涛指出:“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5]他强调,统筹兼顾,并不是简单摆平各方面的关系,而是既要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2011年,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6]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有一个极其鲜明的共同理论品质,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中国实际。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唯物辩证法意蕴的文本解读

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同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起点、逻辑起点和价值起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其中彰显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意蕴,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最新发展。

(一)治国方略——把德治与法治辩证统一起来

治国理政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手段性、策略性的应用,而是渗入了政治实践主体的世界观、方法论及价值取向,需要鲜明的唯物辩证法精神和强烈的价值主体性。德治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两种方略。德治是儒家提倡的一种治国方略,既重视以德修身,也强调“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篇》),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具有“柔性”特质。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模式,强调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社会组织、国家及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规范的范围内活动,具有“刚性”特质。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德治与法治不能截然分开。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和法律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因此,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治国理政方面具有内在的关联。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做到“刚柔并济”,能有效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坚持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说:“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7]“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法治与德治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需要把两者辩证统一起来,决不能顾此失彼,搞单打一。实践证明,通过法治和德治的协同作用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获得社会治理的最佳效果,才能顺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有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治理国家的目标。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性、协调性和平衡性

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立足于当前我国新发展环境、新发展条件,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厚植发展优势的重大抉择,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它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就其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而言,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9]可见,新发展理念的每一个理念,都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与其他理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地协同发力。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说:“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10]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唯物辩证法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方法论。

(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又强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目标和总抓手;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分,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任何工作的。”[11]简言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方法。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从否定的层面阐释“四个全面”之间的内在关联和辩证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12]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四)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学会“弹钢琴”,不能顾此失彼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是辩证统一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早在1979年,邓小平即已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3]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社会的发展,既需要物质力量,也需要精神力量。物质与精神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协同发力促进社会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切把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14]又说:“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5]总之,“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辩证统一起来,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

(五)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变”与“常”的统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16]因此,“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17]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常”。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即把坚持与发展辩证统一起来。

“常”即“不变”,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而言的,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18]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19]自新文化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已近百年,在此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产生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之“常”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变”是辩证统一的,且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之“常”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变”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无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三、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辩证法意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蕴涵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意蕴,其唯物辩法精神既贯穿于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也契入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辩证法意蕴,对于个人和整个国家、民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

哲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关系极为密切。冯友兰先生提出四种人生境界说,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以本我为中心的,按照人的本能去生活,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功利境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为自己生存和发展谋取利益。“道德境界”是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正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具有鲜明的社会伦理意义。“天地境界”是以宇宙自然为中心,不仅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而且为宇宙自然作出贡献。由此可以看出,从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再到道德境界,最后到天地境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提升过程。我们应该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生实践,对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进行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意蕴。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应该具有“道德境界”乃至“天地境界”,做一个有“道德境界”乃至有“天地境界”的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新成果,它是人生哲学、道德哲学、价值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等有机统一体。如何深入发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生哲学智慧和唯物辩证法意蕴,更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的历史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20]中国梦既是民族之梦,也是个人之梦;既是中国人民的梦想,也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相通;实现中国梦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中国梦既是和平合作之梦,也是共享发展之梦。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有的道德境界和人生理想,具有贡献人类文明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意义。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其中的人生哲学智慧和唯物辩证法意蕴,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新成果去看待人生中的理想与现实、个人发展与民族振兴、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中国繁荣富强与世界和平发展等关系问题,不仅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顺应时代潮流,而且有助于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把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的道德境界和人生理想,既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作贡献,也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作贡献。

(二)有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需求瞬息万变,我国要适应时代变化特征,主动把握乃至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既需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需要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其中更需要思维方法或思想理念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1]

创新需要哲学的创新和思维的创新,而且必须符合时代的需求。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中汲取智慧,此乃创新之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起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时代课题,就是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做出富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大理论创新,以便引领实践创新和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2]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纳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并强调“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从一定意义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部体现时代精神的创新哲学。因此,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其中的哲学智慧和唯物辩证法意蕴,有助于增强人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而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坚持问题导向,以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及系统思维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了艰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中国梦”“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全面而清晰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着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和唯物辩证法意蕴,提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做出了可行的战略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客观上需要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紧紧抓住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制定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新方略。”“对中国未来的30年怎么办、怎么走、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清晰周密的战略规划和具体安排,是我们党和国家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行动指南。”[23]因此,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其中的哲学智慧和唯物辩证法意蕴,有助于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哲学智慧和方法论支撑。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境界马克思主义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品“境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