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村 民族团结进步样本解构

2018-04-03 08:13
今日民族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少数民族云南

傈僳族阔时节

清晨,太阳还没从滇池“露出”头来,俸昌泽便拾掇起寨子,准备迎接游客的到来。俸昌泽说,阿昌族村是云南民族村入口的第一个寨子,不早点准备好打开寨门,等游客进入后,就忙不过来了。

云南民族村,位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地处昆明市区的南部,紧邻高原明珠滇池,占地面积1270余亩,于1992年建成开放。25年的深厚积淀,让这座国内起步较早的民族文化主题旅游景区魅力无限,2017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云南民族村有限责任公司榜上有名。

“园区聚集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建筑艺术、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生活环境,并将其浓缩于园区内的湖光山色之中。”云南民族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总经理助理张俊斌说,云南民族村始终把“传承文化、引领欢乐”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

藏族青年喂鸥乐

欢乐泼水节

民族人才 培 养 摇 篮

“我来民族村10年了,这10年里我从一般员工到村寨负责人,再到文化展示部副经理,这都要感谢民族村领导对我的培养。”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设计专业的俸昌泽称,在民族村工作既能宣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能发挥自己的专长,“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是一辈子的事业。”

在云南民族村,像俸昌泽一样得到重视的少数民族员工不在少数。资料显示,云南民族村历来在管理团队建设中都注重培养少数民族青年,把村寨民族青年培养为骨干,把骨干培养发展成党员,把民族青年党员培养成管理干部,民族村寨的负责人均由各民族优秀青年担任。张俊斌表示,年轻的少数民族干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俊斌介绍:“一直以来,我们都以民族文化为立村之本,把‘原住民、原生态’和‘真建筑、真民俗’作为文化展示方式,同时围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园的目标,加强民族青年的培训工作,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每年的培训计划中。”据了解,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已经在云南民族村形成了广泛、牢固的共识。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景区内各民族村寨的民族员工均来自于各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员工基础素质相对薄弱,而作为旅游文化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综合服务质量的好坏,也决定着民族团结进步等各项工作开展的质量。

为了不断增强员工综合素质,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云南民族村每年都有计划地安排、实施员工素质培训教育。同时,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怒江州民族中专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委托培养少数民族青年,以多种方式增强员工队伍的素质。

截至目前,云南民族村拥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类人才240余人,专业演艺类人才60余人,经营管理类人才70余人,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安保、工程环境园艺等综合类人才300余人,形成了年龄、文化、专业结构合理、梯队顺承的干部员工队伍。

最为直观的是,在云南民族村的管理团队中,仅高层管理班子就有3人为少数民族,中层管理干部有11人为少数民族干部,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当家作主的原则。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民族村建村25年来,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作用,先后在云南省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招聘少数民族员工6000余名,被昆明市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授予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基地”和“旅游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事实上,云南民族村不仅通过培养少数民族青年,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还时刻关心员工生活。让俸昌泽难忘的是,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节假日无法回家陪伴父母,云南民族村的领导考虑到员工思念家人的心情,每年春节都会在园区内组织年夜饭,所有的员工聚在一起,大家一边欢歌、一边品尝各民族菜肴。“其实我们民族村就是一个大家庭。”俸昌泽充满深情地总结道。

民族文化 产 业 高 地

作为云南少数民族风情文化展示的窗口,云南民族村不断挖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丰富景区展示内涵,牢牢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差异化这一主题,按照“一村一亮点,一寨一特色”的原则,加强民族文化展示内容的创新,突出情景展示以及展示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游客的参与性。

在村寨静态展示方面,云南民族村注重收集整理和展示民间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增强了文化静态展示的人文气息,使村寨有了“家”的情趣;在村寨动态展示方面,不断完善民族节庆活动的同时,还通过整合云南民族村内演艺资源,精心打造了具有浓郁云南民族特色的情景歌舞《红土乡情》和《七彩云霞》,江聚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歌舞元素的主题演出《高原的呼唤》。

民族村风光

2017年民族村火把节活动

“我们每年定期举办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以传统节日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白族‘绕三灵’民俗活动、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佤族木鼓节等等。”张俊斌介绍,园区内常年展示有国家级、省级传统民族音乐、舞蹈,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30余项,和国家级、省级、市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余项。

在保护民族文化工作中,云南民族村在省民族宗教委、省文化厅的支持下成立了民族文化抢救保护中心,建成了云南民俗博物馆,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云南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和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及民族民间珍贵民俗文物等文化遗产,并于2009年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称号,为宣传云南、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7年云南民族村“绕三灵”活动

“我们先后引进了一大批云南省知名度较高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少数民族乐器改良制作专家薛文安、白族铜银器制作技艺民族民间高级工艺美术师董中豪、拉祜族木瓢葫芦雕刻工艺师李燕军、阿昌族户撒刀制作技艺传承人石买广、民族刺绣技艺传承人廖力耕、白族剑川木雕技艺传承人董晓云、彝族民间歌舞传承人罗凤学等。”云南民族村有限责任公司民族文化抢救保护中心主任杨甘雨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云南民族村还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树立了云南少数民族技艺传承人的良好形象。成立于1998年的云南民族村高原艺术团,以自身独有的艺术风格及浓郁的民族特点创作出了《高原情》《多彩云南》《山水云霞》等一批民族歌舞精品,2015年8月份对公众上演的音舞诗画《高原的呼唤》融合云南15个特有民族文化元素和舞蹈基因,是近年来云南省舞台艺术精品,备受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担纲演出的300余位民族演员用他们个性、肢体语言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真实、美好的生活状态,整齐划一的舞台敬业精神,更是让人赞不绝口。

其中,《高原情》自1998年在昆明会堂公演以来,先后参加建国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并荣获集体一等功,还多次代表国家及云南省赴韩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老挝、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进行表演,并参加文化部、国家民委赴港、澳、台文化交流及三下乡“云之南”慰问演出。

民族团结 进 步 样 本

云南民族村自建成以来,始终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立村之本。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昆明市民族宗教委、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的关心支持下,云南民族村专门成立了“云南民族村有限责任公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扎实开展相关工作。

更让人欣慰的是,在云南民族村的员工中,大部分少数民族青年通过这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学习、履职后,回到各自家乡,均致力于本土旅游业发展或各种经营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带头和领衔的作用。

“经过云南民族村多年培养,我先后参加昆明市团代会、云南省团代会、团中央代表大会,还曾被推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调回丽江工作后先后在木府、团县委工作过,现在在丽江市古城区委办公室工作。”和云芳告诉记者。

与和云芳有类似成长轨迹的,还有纳西族村员工和丽萍、杨玫、付玉琼、和建芳,景颇族村员工寸英、尚月熙、雷都,基诺族村员工杰布鲁等等,离开云南民族村后回到家乡在各自从事的行业中均有建树。

“尤其是一直研习基诺族传统文化的杰布鲁,回到家乡后带着年轻人传承基诺族传统文化,建立基诺族大鼓舞文化传播基地,被评定为西双版纳州非遗传承人。作为基诺山基诺族乡巴朵村支书记的杰布鲁在传承基诺文化的同时,还带领村民开展民俗旅游、带动村民致富。”

杨甘雨骄傲地说,景区藏族村员工格桑顿珠有幸被胡松华老师收为徒弟传授演唱技法,现已成为弘扬民族音乐的新人。“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员工回去后,或从事民族旅游工艺品开发,或从事旅游接待工作,或自主创业。”

在不断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云南民族村也积极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对符合条件的游客实行免费入园观光,开村至今已免费接待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军人等游客近500万人次。同时,云南民族村还与教育部门挂钩,将民族爱国教育史与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结合进行,每年受教育青少年均在5万余人次。

通过采访了解,记者深刻感受到,在展示各民族的生活起居、园林艺术、民族建筑、服饰餐饮、音乐舞蹈和风俗习惯的过程中,云南民族村逐渐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培养民族青年的学校、增进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成为了云南民族文艺完整鲜活的综合性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场所。

功夫不负有心人,云南民族村被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和省民族宗教委授予“民族文化基地”的荣誉,还获得了国家首批4A级景区、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云南省文化产业十大杰出企业、海内外游客最向往景区等诸多荣誉和称号。

展望未来,云南民族村——这个民族团结进步的经典样本,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少数民族云南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