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想去的远方

2018-04-03 06:36周慧虹
项目管理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冈仁迪伦荒原

文/周慧虹

没有炫酷的剧情元素,没有华丽的演员阵容,最近上映的电影《七十七天》,带给人的却依然是震撼。

那是一种不一样的视觉上的震撼。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神秘的羌塘“无人区”无论你留意还是不留意,它就蛰伏在那里。或许,不走进这部电影,有些人终生都不曾有机会与那片美景结缘。可既然坐在了影院幕布前,那就让我们的视觉痛痛快快地来一次放逐,追随那蓝得纯净的天空,远眺那起伏绵延的雪山,心儿与荒原上的猛禽野兽一道起起落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呈现给我们的每一组镜头,都流溢着满满的美,那是自然的美,是较少受到人类搅扰的天然去雕饰之美。

仅凭视觉上的冲击自然无法成就一部高品质的电影,更为重要的是《七十七天》以其表现手法所传递的对于人生的思索,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有些人,其实活到三十岁就死了,只是到八十岁才被埋掉”,这句话由影片主人公杨的嘴说出,不得不引人沉思。话虽平常,然而环顾我们四周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何尝不是如此?倒是影片主人公杨,他没有太多交代过往,就是选择了要独自穿越荒原,超越一次生命极限,经历一番生死考验,追求一种自己想要的自由。他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并且认认真真地付诸实施。尽管穿越过程中,有风暴袭击、猛兽威胁、洪水阻截等着他,有缺水断粮的绝境围着他,他的肉体与精神时刻遭受双重煎熬,但他勇敢地面对,努力想办法克服艰难险阻。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

影片《七十七天》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江一燕所饰演的高位截瘫女孩蓝天,她同样梦想自由,渴望超越生活的庸常。然而,造化弄人,曾经在冈仁波齐为了拍摄星空,她不幸摔倒导致胸椎受损,从此,过着一种一睁眼就不得不与轮椅相伴的生活。在蓝天于拉萨开的客栈里,她与杨相遇,他们相伴着重返冈仁波齐,在珠峰脚下将生命的至美再度定格。身陷荒原困境,与蓝天短暂交往的点点滴滴,温暖了杨心中孤寂的夜,给了他继续向前的巨大动力;而与此同时,我也愿意相信,杨的坚毅不羁,给表面坚强然则内心悲叹的蓝天带去了希望。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在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一书中,摆渡人崔斯坦带领着单亲女孩迪伦克服千难万险,帮助她实现灵魂的摆渡,并且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升华。事实上,《七十七天》这部影片中,杨与蓝天,何尝不是中国版的崔斯坦与迪伦?他们共同在心灵的搀扶中努力去抵达精神的彼岸。《七十七天》里的星空璀璨唯美,那是闪耀在蓝天与杨心头的诗意星空,也是留驻在观众脑海里不易抹去的绚烂夺目。

纵观《七十七天》这部电影,穿插着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杨不畏艰险横穿羌塘“无人区”的传奇历程;另一条主线,则是杨与蓝天的萍水相逢、一路同行。整部影片的剧情谈不上复杂,却在两条主线的映衬下摇曳生姿,凭空生出打动人心的魅力。它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人们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同时,是否也在提醒其他的电影人,在追求所谓的大制作、大炒作与崇尚真实、回归宁静之间,究竟何去何从?

关于该片,看到影院张贴的一张不大的宣传海报,居下正中印着一行字“去想去的远方”。远方,隐含着梦想,充满着未知。它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距离,更指向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是时候为自己的心灵选择理想的远方,瞅准时机整装待发。

猜你喜欢
冈仁迪伦荒原
冈仁波齐的祈祷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鲍勃·迪伦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在途中(组诗)
你不知道的鲍勃·迪伦
普兰:荒芜之地的惊喜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
难忘雪漫荒原夜
致冬末的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