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

  • 艾略特《荒原》的美学解读
    天威内容摘要:《荒原》开启了英语诗歌新方向,确立了艾略特作为英美现代派诗歌一代大师的地位。《荒原》语言创意与思想深度深刻影响现代西方文学,诗中充满宗教色彩、死亡意象、怪诞与丑、反传统、反讽与无奈、非个人、非理性特点的诗歌表达独具美学符号。关键词:艾略特 《荒原》 美学 诗歌《荒原》是艾略特创作中期重要代表作,在西方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荒原》的题辞开头就引用了希腊神话西比尔的典故。写到,“因为我在古米亲眼看见西比尔吊在笼子里。孩子们问她:你要什么,

    文学教育 2023年3期2023-05-30

  • 朱山坡小说集《萨赫勒荒原》中的存在之思
    容摘要:《萨赫勒荒原》中,朱山坡的写作空间由乡村转向都市乃至国外。“荒原”意象是朱山坡新的创作标识,它是现代人在世的生存体验,主要的表征是孤独与悲伤。《萨赫勒荒原》中的主人公踟蹰在世界上,面对的是精神之困、存在之痛。此处的孤独与困顿,促使主人公们逃离到别处寻求希望与崇高。当别处变为此处,崇高随即呈现残酷的一面,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巨大断裂与偏差。但朱山坡的“荒原”不仅是颓废的,在荒原中寻找本真存在与自我蜕变,是朱山坡对世界的新塑形,也是《萨赫勒荒原》的存在启示

    文学教育 2023年4期2023-04-27

  • 走出内容单薄的“荒原
    概,就像陷入一片荒原,毫无美感可言。本文以2021年中考佳作为例,介绍几个充实文章内容的技巧。一、添枝加叶,细节生动老舍先生说过:“叙述不怕不细致,而怕不生动。在细微处要显出才华。”在写人、叙事、状物、描景时,考生可以“添枝加叶”,或者加入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使人物活灵活现;或者加入关于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使文章充实生动,令人过目不忘。请看2021年荆州中考佳作《校服的故事》的精彩片段:月的清辉从墨蓝的天空透下来,几片薄云铺在湖面上,那静影沉

    初中生学习指导·作文评改版 2022年4期2022-05-10

  • 荒原印象
    擂响你的耳膜进入荒原请学会失语缄默既是尊重与认同也是最出色的倾吐不要投掷石子儿不要在荒原上散步不要挪动、惊醒任何东西史前的梦魇,土中的兽骨旅是野驼的事翔是大鹰的事草都蹲在各自的位置拒绝不速之客,包括露珠荒原无门,每一步都是迷途如果你执意要扔出点什么立刻就会被空茫钳住不要企图洞悉与怜悯别以为一马平川的地方便可以高视阔步荒原是回望之源,再生之地蔑视行为,只容灵魂独舞肃穆是应该的震摄是必然的一尊沙柱神祇般踱过来接受你的仰視,继而隐入那弥天大雾……

    满族文学 2022年1期2022-01-21

  • 无爱的未来
    ·S·艾略特之《荒原》普遍存在的理解是偏重于文化及宗教性意味的。这样的理解不仅仅最早流行于国外,且成为中国学界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研究范式。然而,如果联系艾略特的私人信函及传记,“荒原”一词则被赋予了更深刻和更隐秘的含义。而从这个角度分析《荒原》,则可窥探到艾略特本人对于女性、爱、婚姻的态度以及私人生活的零星掠影。关键词:《荒原》 女性 艾略特 私人生活1922年,诗人艾略特发表了著名的《荒原》—— 一首以隐喻复杂、晦涩难解而开现代派诗歌风气的长诗。艾略特撰写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9期2021-09-26

  • 艾略特《荒原》中的神话原型分析
    【摘要】《荒原》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杰出代表,突出表达了生-死-重生的原型结构思想。笔者试图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简要分析《荒原》中的主要原型,以此来论证诗人T·S·艾略特的独特诗学思想,以及诗歌所展现的对心灵与生命的启示性内在探索。【关键词】T·S·艾略特,《荒原》;神话原型一、T·S·艾略特与《荒原》T·S·艾略特(1888-1965)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开创者之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荒原》结合神话、人类学等内容,并基于对詹姆斯·弗雷泽的《金枝》

    红豆教育 2021年11期2021-09-10

  • 风起德令哈
    把柴达木盆地叫做荒原在一场沙尘暴的怒吼声中疼痛响彻荒野,她成了我的母亲二一匹枣红马在雪山下飞奔马背上的汉子高大魁梧,黝黑健壮他毫不畏惧柴达木盆地的大黄风他有着爱这荒原的博大襟怀他以英雄的表情应对这一切蔑视大黄风的冷血粗暴蔑视羌笛声中的哀怨蔑视乌云露出隐晦的疤痕蔑视轻视柴达木盆地的人因为,他是我的父亲他深爱着这戈壁荒原,后来就把自己的骨头留在了荒原三父亲说:生个儿子吧儿子不怕大黄风长大了跟着我去雪山放牧母亲说:还是生个女儿吧你去山里放牧,夜里静得怕人我要生个

    青海湖 2021年6期2021-08-02

  • 论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在其长诗《荒原》中的运用
    价值。其中长诗《荒原》被称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与他的理论一起,在西方文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诗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作品。“客观对应物”理论力主摒弃在诗歌中使用直接、浅显的表达方式,主张通过列举事件、引用典故、组合意象等“客观对应物”的媒介,实现对现实、对社会的描写和批判等,抒发诗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愿望。对《荒原》诗中所体现的“客观对应物”进行细致分析,会使我们对这部语言晦涩、内容复杂的作品有进一步的认识。关键词:艾略特;《荒原》;“客观对应物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2021-04-06

  • 算法推荐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荒原”成因及对策
    络思想政治教育“荒原”。 这导致了教育主体地位的丧失,主流意识形态的失权,群体极化下的理性丧失,想要破解需要增强算法素养推动主体重建;增加算法构建的价值观维度;坚守社会认知底线的外部监督,从而改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关键词:算法推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带来了知识大爆炸,巨大的信息量使得过去纸媒时代人与信息的交互模式难以为继,算法推荐成为数字时代人与信息交互的主选样式。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the Dai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8期2021-01-10

  • 艾略特与他的“情歌”
    人物,他的作品《荒原》(The Waste land)几乎成为那一时代的代名词。于1915年发表的《杰·普鲁夫洛克的情歌》成为艾略特的成名作。但此诗虽名为“情歌”,实际上却为一首悲歌,它揭示了现代人枯燥乏味堕落的生活状态,此后艾略特的诗歌主题线索并无更迭,只是不同一时段出现了不同的内容。另外,艾略特虽然一直在展现现代生活的病态,却没有停止探寻解决的措施。所以,本文将艾略特的诗歌统称为他对世界的“情歌”,一方面,这些诗歌是表现负面生活的悲歌,同时也没有放弃对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2020-09-01

  • 艾略特《荒原》中的陌生化方式
    .S.艾略特的《荒原》,理解艾略特的艺术追求,探求陌生化在诗歌中的价值和作用。关键词:T.S.艾略特 《荒原》 陌生化艾略特为道德堕落与精神危机频现的欧洲社会构建了荒原这一客观对应物,诗人将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用象征的方式展现出来。艾略特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将诸多有情节和暗示性的片段有机地拼接在一起,使读者在目不暇接的同时感受到了一种无限荒凉之气氛。《荒原》揭示了欧洲人因为抛弃了信仰,而陷入情欲之海和欲望罪恶之中无法自拔,表现出一种精神堕落、无处归依的生活状态。

    参花(下) 2020年9期2020-08-25

  • T.S.艾略特《荒原》的东西方哲学思想探究
    代诗派里程碑的《荒原》也毫不例外。本文旨在探讨《荒原》中蕴含的东西方哲学思想。关键词:尼采哲学;二元对立;东西方哲学著名长诗《荒原》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一经出版,便备受关注。除了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晦涩难懂的用典之外,诗歌中展现的荒原状态即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恰好契合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处的精神状态。全诗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死者的葬礼》《一局棋戏》《火的说教》《水中的死亡》和《雷的说话》。在第一个部分诗

    文存阅刊 2020年9期2020-08-18

  • 荒原之歌
    美特点。关键词:荒原;审美风格;希刺克厉夫;凯瑟琳《呼啸山庄》全篇始终彰显着一种凄厉、恐怖、残酷、神秘、充满激情的独特审美风格,呼啸而过的狂风演奏了一曲耐人寻味、荡气回肠、变幻无穷的荒原之歌。仔细聆听,用心感受,会在感到恐怖不安的同时流下“理解的同情”的泪水。一、主旋律——复仇火焰文本的主旋律便是有关希刺克厉夫复仇的故事,这一题材的作品并不罕见,最为著名的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然而希刺克厉夫的极具残酷性的复仇方式和顽强的复仇意志是独一无二的,如顽石般坚

    北方文学 2020年11期2020-08-13

  • “奇峰突起,巉崖果存”:赵萝蕤汉译《荒原》用典互文性艺术管窥
    赵萝蕤先生汉译《荒原》用典的典型案例分析,挖掘赵萝蕤先生《荒原》用典汉译的互文性艺术魅力。[关键词]用典互文性;赵萝蕤;翻译比较;《荒原》[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20)03-0035-08引言艾略特的《荒原》(The Waste Land, 1922)之所以难懂,主要是因为作者善于引古据今,而且诗中典故盘根错节,再加上多种语言杂糅共生,因此让人感到“剪不断理还乱”[1]20。那么,在翻译这类赵萝蕤先生称之为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7-30

  • 艾略特《荒原》的生态解读
    奖,他的代表作《荒原》更使他荣冠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派诗人。《荒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创作完成,其中隐含着一条生态主线。本论文沿着这条生态主线,较为全面地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角度对《荒原》进行阐释性地分析,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关键词:艾略特;荒原;社会生态;精神生态T. S. 艾略特是英国文学史上现代主义诗人的先驱,在1948年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荒原》曾经轰动一时,在现代西方诗歌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自1922年完成出版以来,一直受

    雨露风 2020年8期2020-04-26

  • 荒原》与艾略特的清教思想
    要:艾略特的《荒原》以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入手,化用了关于伊甸园生命与死亡的清教神话,映衬出战后欧洲人枯萎干涸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以清教方式重整失序生活状态的悲悯之情。《荒原》吸收古典主义文学元素,丰富了清教思想的神圣维度;《荒原》创造性地大量使用意象,赋予了诗歌现代气息。同时,诗人艾略特的个体生命经验也诠释着清教关于复活、禁欲的思想。关键词:艾略特 《荒原》 清教引言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是20世纪享誉英美文坛的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6期2020-03-01

  • 试析艾略特《荒原》的叙事性
    视和关怀,极力将荒原描绘成一幅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本源性的景象,一种具有普泛性、永恒性的人类的精神状态,是“非个人化”的存在。然而,诗人毕竟身处于“荒原”之中,他虽极力试图拯救荒原,却无法完全摆脱这种“荒原”般的精神环境对他的影响。诗中的一些观念、认识、情感都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表露了艾略特的个人行为。通过分析《荒原》的叙事性可以看出,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实际上并没有绝对实现。关键词:《荒原》 叙事性 非个人化虽然在1948年的诺贝尔颁奖词中已明确将《荒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9期2020-01-08

  • 荒原》——现代主义诗歌的典范
    要: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典范。它反映了现代主义的主题、基调和技巧的主要方面。关键词:艾略特;《荒原》;现代主义诗歌[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1一、引言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时,现代主义革命正在进行中。现代主义的高潮开始于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52个月的屠杀永远地改变了世界。而这场可怕战争的肮脏经历和现实以一种既暴力又史无前例的方式推动了这场文学革命的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2期2019-12-16

  • 穿越历史与空间的沉思
    .S.艾略特在《荒原》中充分实践了“客观对应物”的诗学理论。本文解读《荒原》,找寻“客观对应物”与列斐伏尔“空间形式论”的契合点,形成与“历史对应物”思考对应的“空间对应物”思考,体味《荒原》中文明和精神的荒败颓丧,理解作家对现实的沉思和反观。关键词: T.S.艾略特    客观对应物     空间对应物    《荒原》英国诗人T.S.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1888—1965)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英美文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诗人和批

    文教资料 2019年25期2019-11-30

  • T.S.艾略特《荒原》中生态主义价值观解读
    果。摘  要:《荒原》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作品,诗文中蕴含着极高价值的生态精神,呈现出独特的精神理念,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明显的象征意义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以艾略特的生平简介入手,对《荒原》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概述,深入分析作品中蕴含的生态主义价值观与精神,从生态的角度进行论述,以供参考。关键词:《荒原》;生态主义;生态价值;救赎思想[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9期2019-11-16

  • 论艾略特《荒原》的反思意识
    ·S·艾略特的《荒原》描写了衰败、凄凉的“荒原”景象:没有水,树木干枯,大地龟裂。“荒原”上的人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放纵肉欲、醉生梦死、犹如行尸走肉。诗作高度概括了一战之后的西方社会生活,表现了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信仰的危机,并提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获得生命之水,获得新生。关键词:T·S·艾略特;《荒原》;反思意识一、《荒原》揭露的现实问题(一)宗教信仰的缺失《荒原》的第一节“死者葬礼”中描绘了一幅阴沉压抑的伦敦城的清晨景象:“并无实体的城,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

    信息技术时代·中旬刊 2019年1期2019-10-21

  • “晦涩正是他的精神”
    关于汉译艾略特《荒原》一诗的“难处”,赵萝蕤先生在其译后记中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是“这首诗本身的晦涩”;第二是译文的体裁和文体问题;第三是这首诗的译文“需要注释”。本文在研读艾略特关于“感受力涣散”“历史意识”“个性消灭”等核心诗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荒原》中译本的比较释读,窥见赵萝蕤先生文学翻译“直译法”在互文性统一方面的独到之处。[关键词]《荒原》;感受力涣散;历史意识;个性消灭;直译;互文性[中图分类号]I712.0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09-11

  • 深度剖析艾略特文学思想的力作
    要:郭磊老师的《荒原与救赎》一书以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的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创伤理论的角度,分析诗人艾略特作品中所隐含的各类创伤刻画,探讨“荒原”形成的具体原因以及诗人救赎的路径。该书利用创伤理论探讨了诗人T.S.艾略特的“出荒原记”,为T.S.艾略特诗歌研究的深入开展和创新发现作出了积极贡献。关键词:T.S.艾略特;创伤;荒原;救赎2019年4月,郭磊老师的《荒原与救赎》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的诗歌作品

    北方文学 2019年17期2019-07-08

  • 荒原上的圣杯
    过仔细阅读,以“荒原”和“追寻”两大主题为切入点,分析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以荒原为背景构建的一个现代版“圣杯追寻”的故事。圣杯故事在西方现代文学中一直存在,而圣杯追寻的母题也不断被作家重新使用,菲茨杰拉德是对于追寻圣杯这一母题进行重新探讨的现代作家之一。探讨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于“圣杯的追寻”的重新表达来重新认识这个发生在爵士时代的悲剧故事。关键词:荒原;圣杯故事;圣杯追寻;盖茨比“寻找圣杯无疑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标志性故事”,(1

    北方文学 2019年12期2019-05-13

  • 寂寞的先知,孤独的行者
    李金红摘要:《荒原》是现代诗歌的一座里程碑。T.S.艾略特宣称现代诗人应将智慧和感性调和起来,从不同的意识中创造出新的整体来。那个瞎眼的预言家,长着皱巴巴乳房的老头泰瑞西斯便在诗中起这种作用,他将过去与现在、男性与女性融为一体,将神话和现实联系起来。艾略特借助这一神话人物为《荒原》的创作提供一个更高视点,从时空之外来观察这个光怪陆离的现代世界。本文从神话、哲学、反讽视角来分析泰瑞西斯在《荒原》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泰瑞西斯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反映了艾略特的最基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2018-11-24

  • 走出内容单薄的“荒原
    的文章,就像一片荒原,无“美”可言,怎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避免内容单薄是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真题回放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董卿在《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中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朗读者》的陪伴,让心灵多了一份震撼……请以“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请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8年5期2018-11-13

  • 《摆渡人》中荒原的不同层次解读
    小说《摆渡人》中荒原这种意象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隐喻以及每个层面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旨在进一步挖掘小说主题的深度,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也可以拓宽研究者的研究范围,使得这部小说的学术价值有上升的空间。关键词:象征主义 隐喻 荒原一、引言《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创作的小说,一举摘得五项世界文学奖,畅销33个国家,是一本有着千万读者的心灵治愈小说。整部小说巧妙、惊人的故事情节与小说中所展示的多重主题密切相关,爱情、救赎和家这几个主题相互交融

    参花(下) 2018年11期2018-10-21

  • 自由极客:VR“荒原”上的“头号玩家”
    张景阳近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天骄众创园内一个名为VR-X的众创空间挂牌成立,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在这个空间里,大家只做一件事:体验、学习和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喜爱和了解VR技术的年轻人都说,这个小空间里承载着鄂尔多斯VR技术的未来,承载着年轻人技术研发和突破的梦想。而打造这个小空间的团队有一个响亮而新潮的名字:自由极客。极客(Geek)一词源自美国俚语,一般指“性格古怪的人”,也指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狂热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用现在的网络流

    科学之友 2018年8期2018-08-23

  • 错位·绵延·循环:论《荒原》的时空特征
    ·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运用时态变动与蒙太奇的手法表现时空错位,在形式上具有破碎的特征,以此对应痛苦的时代精神。但形式的表象之下,《荒原》的时空内部具有隐形的统一。诗人以绵延的方式串联离散的古今时空,使看似毫无瓜葛的时空与时空相互连续,形成连贯的轨迹。同时,古今时空的相融造成时间的纵深感和空间的普世性,诗歌时空呈现出了一种历史循环的状态,诗人意在积累历史经验和启示,探索出适用于全人类的救世良方,从而对不变的精神荒芜做出改变。关键词:《荒原》 时空破碎 绵延

    文学教育 2018年8期2018-08-13

  • “T·S”艾略特的文学理论与《荒原》写作
    论家。他的作品《荒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和作为理论家的睿智的结合。本文以《荒原》为例证,即以说明艾略特的文学理论在其作品中的应用。关键词:荒原;“非个人化”理论;客观对应物T·S·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1888-1965)作为西方现代派诗人的先驱人物,在20世纪的英美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他的主要批评论蓍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21),《玄学派诗人》(192

    好日子(下旬) 2018年1期2018-05-14

  • T·S·艾略特《荒原》主题浅析
    鹿佳妮摘要:《荒原》作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鲜明的现代主义艺术风格。本文通过对诗歌中的典故、意象进行解析,进而揭示诗歌的隐喻性主题。关键词:《荒原》;隐喻性;现代主义;主题《荒原》是艾略特思想成熟的产物,也是确立诗人在西方现代诗坛上不可撼动地位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荒原》分《死者的葬礼》、《弈棋》、《火的布道》、《水里的死亡》和《雷霆的话》五部分,全诗共433行,使用了七种文字(包括题辞)和大量典故,涉及35个古今作家

    北方文学 2018年6期2018-03-31

  •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荒原景观及其文化语境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荒原景观及其文化语境张皓 (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荒野与荒原是艺术中重要的空间表现主题,相对来说,荒野有着悠久文化传统,而荒原基本是进入现代主义时期的产物。而中国当代艺术对荒原景观的表现正是中国进入现代化和全球化市场经济之后以及发生现代主义艺术变革之后才逐渐成为主流。艺术中的荒原景观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状况的描绘,更是对艺术家内心状况的表现。[关键词]荒原;中国当代艺术;文化语境一、荒野与荒原要对荒原景观的概念进行较为

    艺术探索 2017年4期2017-09-16

  • 乐园?荒原
    在令人痛苦绝望的荒原之上。关键词:神话隐喻模式;失乐园;荒原作者简介:卢裕(1981.5-),汉,重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一约翰·奇弗的文学创作致力于描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尤其是新英格兰和纽约地区白人中产阶级的生活,并不断的从中挖掘出生动的故事和深邃的哲理。《巨大的收音机》作为奇弗最具代表性的短篇之一,曾被评论者们从各个角度评述与解析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8期2017-07-10

  • 北风,行走在荒原上的歌者
    国沈阳之北有一片荒原荒原之上井架林立,油井密布。当地人把这片荒原叫沈北,石油人管这片荒原叫油田。当北风呼啸着从沈北的北面吹来的时候,在荒原上采油的人知道,冬天来了。冬天的沈北大地,天更高了,地更阔了。荒原上的一切逐渐开始凋零、枯萎、甚至死去。寒冷,让荒原变得沉默、颤栗、甚至有些悲壮。蜿蜒于荒原之上的蒲河犹如一条早已冻僵了的蛇,失去了往日的灵动,悄无声息地静卧在苍茫之下,闪着清冷的寒光。时间和空间似乎也被冻住,犹如一闭关打坐悟禅的行者,在进入了一个季节的思

    地火 2016年1期2016-03-17

  • 乡土文学中的荒原意识探析 ——以《生死场》为例
    4)乡土文学中的荒原意识探析 ——以《生死场》为例胡娟(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早期乡土文学的荒原意识是理解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角度。本文主要从《生死场》中来探讨乡土文学的荒原意识。分别从两个层面入手,即“物”之荒原与“灵”之荒原。这种荒原意识也是萧红对生与死的探寻,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也是现代人感知乡土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新的精神发现。荒原意识;“物”之荒原;“灵”之荒原乡土文学一直以来都是被不断研究的经典母题,怀乡感情也是文学叙述中必不可少的情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5期2014-06-30

  • 荒原(组诗)
    ■李晓泉在荒原(组诗)■李晓泉啊,荒原我以为一朵小野花凋零了,其它的也会很快凋零但是没有,那么多小野花在无知地朝我笑我以为那只受伤的大雁会死在滩涂里但是没有,它静静地趴了三天三夜突然扇动带血的翅膀飞走了我以为我们的老班长,两鬓斑白真的老了,但是没有,那天晚上他弹着吉他,唱起了家乡的情歌荒原荒原我以为你的荒凉一直延伸到了天边但是那一天,走着走着就遇见了小村庄喧闹的集市和我故乡的情景是一样一样的那天,在集市上买了喜爱吃的小米,地瓜,油绿的小茴香我本来想把乡愁

    地火 2014年1期2014-02-22

  • 《呼啸山庄》与《荒原与人》中“荒原”意象比较
    《呼啸山庄》与《荒原与人》中“荒原”意象比较⊙张彦同[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212003]《呼啸山庄》和《荒原与人》都选择了荒原为背景,并以此为主干构成了作品的意象群,呈现出整体象征性。本文试比较“荒原”意象的异同,以“一点”透视全部,观照中西方文化和美学观念的异与同。《呼啸山庄》《荒原与人》“荒原”意象比较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当代作家李龙云的大型剧作《荒原与人》虽诞生于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但无论在意象象征、原型蕴涵、人物塑造,还是情境结构上,都

    名作欣赏 2011年3期2011-10-09

  • 从美国文学的荒原理念看其环保意识
    2]从美国文学的荒原理念看其环保意识⊙周艳春[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春 130022]荒原是美国文化的基本元素。北美大陆独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美国人特有的荒原理念。在美国的历史变迁中,美国人深化了对荒原的理解。畏惧荒原、欣赏荒原和保护荒原成为美国人与自然关系转变的主旋律。在美国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有荒原理念的体现。梭罗认为保护荒原是保护现代文明。荒原理念对于美国的生态环保意识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畏惧荒原 欣赏荒原 保护荒原 环保意识17世纪初,一批来

    名作欣赏 2011年6期2011-08-15

  • 荒原的呼唤(评论)
    交道。这篇题为《荒原》的小说,再一次把我拉回到油田,情不自禁地想起我被荒原的雄浑和庄严所震慑,被钻井工人们的豪气所征服的情景。荒原是壮美的,但也是单调枯燥的,尤其对于数年如一日乃至一生如许地生活地荒原上的人来说,该需具有怎样的勇气?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荒原》努力揭示出了奋斗于荒原上的钻井工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荒原上钻井工人们默默无闻、平凡无奇的生活和他们坚韧不拔、动人肺腑的精神。读完《荒原》,我们不难体察到那一群钻井工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荒

    中国青年 1987年10期198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