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生产的传统纺织技艺传承与创新“艺工融合”教学模式探索

2018-04-03 00:46
纺织服装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技艺纺织文化遗产

佟 昀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纺染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现代纺织已经进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而那些烙刻着鲜明民族印记,具有悠久历史和地域特征的传统纺织技艺却面临着后继无人、逐步失传的窘境。我校(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探索并实践了在现代纺织生产条件下实现传统纺织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艺工融合”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传统纺织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必然性

传统纺织技艺包括“织中之圣”的缂丝[1],灿若云霞的云锦、蜀锦,纹饰繁复的壮锦,粗犷写实的侗锦,逼真细腻、栩栩如生的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四大名绣,以及古朴优雅的蓝印花等一大批具有悠久历史的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纺织生产中积累的智慧,集技术、艺术和文化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其生产方式及产品是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将我国优秀传统纺织技艺加以传承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指出的是,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独具魅力的纺织技艺及其产品生产仍是现代机器无法实现的。近年来一个可喜的变化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艺术品位的提高,一些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逐步淡出人们视野的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强势回归,正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二、 传统纺织技艺融入高校教育是其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1. 传统技艺民间传承方式的局限性

2. 高校在传承传统纺织技艺上的优势

当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民族传统纺织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以生存与发展、传承与创新,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使其从民间走入高校,使高校承担起传统纺织技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培养相应的人才。此外,高校具有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独特优势,如人才、师资、技术、设备、信息资源等,将传统纺织技艺融入高校教育,将极大地拓宽传统技艺传授的受众面,提高传统纺织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为传统纺织技艺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基础。

3. 传统纺织技艺传承在高校教学中的必要性

通过传统纺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为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因为传统纺织技艺传承可以使设计与动手实践一体化,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纺织技艺的浓厚兴趣,继而为其传承和创新奠定人才基础。在传统纺织技艺的传承实践中,其纹样、色彩、织造技艺等之所以能得到继承,是因为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以及独特的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学生在参观时被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所吸引,被老艺人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精湛技艺所震撼,从而产生学习和实践的强烈兴趣,体验传统纺织技艺的独特魅力,为今后深入学习、实践直至工作增加艺术和技术积淀。

(2) 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艺术鉴赏力、作品表现力和创造力。在缂丝、云锦、蓝印花等传统技艺的纺织品设计过程中,通过查阅书籍图册、参观博物馆、走访老艺人等学习和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深切体会源远流长的传统纺织技艺的博大精深。通过汲取营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古为今用,将其中的核心元素移植到现代纺织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实现推陈出新,将传统纺织技艺发扬光大,设计和生产出兼具传统和现代美的产品。

(3) 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并培养现代纺织工匠精神。传统纺织技艺采用半机械或纯手工方式加工,很多技能在大量重复性劳动中逐渐得以提高和升华,因而对学习者的工作态度、动手技能要求更高,稍有差错便可能前功尽弃。结合传统纺织技艺传承教学,更能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现代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纺织生产条件下所急需的工作精神。

综上所述,从传统纺织技艺传承与创新实践中汲取营养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探索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纺织工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 基于现代生产的传统纺织技艺传承与创新“艺工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

“艺工融合”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传统艺术与现代时尚相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相融合,即经典艺术与现代时尚相融合,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技艺与现代生产加工工艺相融合,实现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工艺条件下的创新相融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技艺和艺术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设计作品的表现力,提升学生在工艺和艺术方面的创造力,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用心、精心、耐心、细心、专心的现代纺织工匠精神,培养能继承民族传统纺织技艺[2],与时俱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满足当代时尚审美需求而加以创新的纺织高技能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以往“重现代、轻传统,重工艺、轻艺术,重设计、轻实践,重技术、轻技艺”的做法,将传统纺织技艺融入现有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工程设计类专业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1. 建立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根据主要服务南通和江苏其他地区纺织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将原来的纺织品设计专业课程整合为“纺织美术设计”“棉织物设计”“毛织物设计”“纺织新产品开发”“大提花织物设计”“纺织面料设计师考工实训”等课程,不再强调面面俱到,而是强调以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

世界上第一款商业化的全画幅数码相机并非出自目前业内的几大巨头,而是由当时京瓷旗下的康泰时CONTAX品牌推出,发布时间为2002年。当时这款产品一发布便引来了业内人士的全面关注,这是因为它是第一台全画幅尺寸CCD图像传感器的数码相机产品,它的售价也相当昂贵。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秉承张謇在我校建立之初提出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理念,根据江苏纺织传统技艺回归和市场发展的趋势,实现工科课程艺术化。在纺织美术课程,如色彩、纹样、平面构成等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中国古典艺术、江苏民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有代表性、借鉴性的其他地域的纺织技艺,如缂丝、南通土布、云锦、蓝印花、壮锦、侗锦等,实现学以致用。

2. 课程教学

在“艺工融合”教学模式中,教学手段、学习方式、考核评价方式以及教学场所都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调整。

(1) 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提炼适合“艺工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载体和教学案例。例如以完成现代纺织技术条件下民族传统纺织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系列作品为载体,选择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缂丝、云锦、侗锦、壮锦、蓝印花、沈绣等为代表的传统民族纺织技艺,符合纺织工程方向的教学实践为系列案例。

(2) 在课堂讲授中,将传统纺织技艺与现代科技、传统经典与当今时尚艺术的教学相互融合,赋予面料作品科技含量和艺术价值。例如通过讲解云锦、缂丝的色彩和织造手法等,引导学生从古典艺术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精华、激发灵感。同时结合现代织造技术和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时尚潮流加以创新,将纺织产品的艺术性与织造的现实可行性、高效性、经济性有机结合起来,即艺术与工艺有机融合的“艺工融合”模式,追求产品的多种市场化实现途径。

(3) 在教学组织上,以学生为中心的“讲练结合”“案例教学”“教师指导下的课内+课外的自主动手操作实践与课外社会实践”为主要教学方式。如色织青花风格织物设计与织造,涉及古典青花瓷风格讲解、新型纤维材料、现代织造技术、纺织CAD、Photoshop、CorelDRAW软件、纺织后整理等课程。

(4) 对于学生作业,实现作业作品化、创作手法多样化。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传统纺织技艺手法完成项目任务,综合运用于一种织物中,如缂丝加剪花、云锦加手绘等,同时采用新型纤维原料,如有光人造丝、天丝等,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增强织物表现力,降低织造断头率和减少织造疵点;与教师一起研究局部自动化加工技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5) 在成绩评价方面,重视过程性评价,提倡同一作品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成绩评价与企业考核方式接轨[3],在一件作品未最后完成的各个过程环节,扣分比例不超过总分的25%。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反复打磨,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准和技术含量,训练精湛技艺,培养用心、精心、耐心、细心、专心以及精益求精的现代纺织工匠精神。

四、 结语

高职院校应承担起传统纺织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任务,将现代科技与艺术教学融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之中,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教学中,培养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培养精益求精、耐心细致、锐意进取的现代纺织工匠精神。我校“艺工融合”教学模式实践三年多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我校纺织品设计专业学生2015年获江苏省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2015年2人获得“‘纺织之光’全国纺织学生标兵”称号;在2016年第八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纺织面料设计大赛中,我校选手采用中国传统技艺、古典元素与现代科技、当今时尚相互融合的作品“梦韵青花”“忆江南”等面料创新设计实物作品获得3金、1银的好成绩;在2017年9月江苏省“常纺杯”企业职工、职业院校学生机织小样(仿样)职业技能大赛中,我校面料设计班选手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2017年第九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纺织面料设计大赛中,我校面料设计班学生获得2金、1银、1铜,团体一等奖、优秀组织奖,以及“文化传承奖”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 杨烨.织中之圣:中国缂丝的传统技艺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13(3):141-144.

[2] 孙立新,王曦晨.“非遗”传承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模式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3):68-71.

[3] 佟昀.工学结合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的改革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3,28(3):210-212.

猜你喜欢
技艺纺织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