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目引领下的服装类专业课程联合教学模式探索

2018-04-03 00:46于述平
纺织服装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针织剧目丝路

于述平,王 琳

(大连艺术学院 服装系,辽宁 大连 116600)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校(大连艺术学院)为了能够宣传“一带一路”倡议,创作了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通过剧目创作与演出激发大学生参与“一带一路”的热情,从而达到多方位育人的目的。目前,我校服装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大多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再实训的模式,真正进行项目实战演练的机会较少甚至没有。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服装专业进行学科间、课程间联合教学模式探索的实践较少,主要是由于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其特殊性,很难提供一个大型项目作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大多采用与企业合作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这种模式虽然能够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状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服装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因此并不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本次《丝路·青春》大型舞台剧演出为我校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实践平台。我们还将《夜莺》《非洲舞》《五彩之路》相关剧目中有关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进行联合教学模式构建,加强学科内容的融合,以此促进专业教学,并以剧目的演出效果检验教学成效,促进我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多元化发展。

一、 加强学科内容融合,进行课程联合教学模式改革

本次课程教学改革以《丝路·青春》大型舞台剧为基础载体,以服装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音乐剧目实践教学与服装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联合教学的模式,加强学科内容的融合,拓宽学生知识范围,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此外,还对不同的服装专业课程进行联合教学模式实践,如将“服装CAD设计”“针织服装工艺与设计”“服装结构与工艺”三门课程进行联合教学,使学生的课程学习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并以项目实践检验教学效果。

《丝路·青春》舞台剧中的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通过多门课程的联合教学,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并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剧目实践内容,高效完成剧目引领下的实践教学。以剧目带动项目教学,以项目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三门课程联合教学,一体化完成教学任务。

二、 联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本次教学模式改革以《丝路·青春》大型音乐剧目为依托,通过剧目教学与服装课程教学的联建以及多门课程的联建,共同打造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总体构思是以剧目教学引导服装实践教学改革,以服装实践教学课程的联建深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再将实践成果应用于剧目教学中,以剧目教学来检验服装实践教学效果。

1. 总体规划联合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在本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前期,我们进行了调研和资料搜集,了解剧目设计的背景、内涵、文化、意义等。同时也对服装市场人才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学生的阶段性特征,结合最新的理论、技术组织教学,强化实践[1],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深入分析服装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学特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改革教学模式。我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设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设计及工艺技术,具备从设计到产品生产转化的实践能力,能从事服装设计与应用研究领域工作的技术型人才。本次改革以服装专业工程类典型课程“服装CAD设计”“针织服装工艺与设计”“服装结构与工艺”为对象,进行三门课程的联合教学,同时完成《丝路·青春》剧目中针织舞蹈服装的量体、款式设计、样版设计、样衣制作以及大货生产的一系列设计生产过程。由于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针织服装知识,因此,教师先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到设计制作过程中,掌握针织服装生产各个环节的专业类知识和技能。以剧目实践教学为导向基础,采用联合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教学[2],使学生真正了解岗位工作要求,了解行业的未来发展动向,从而做好自己的学习规划。

本研究在深入分析服装专业各相关学科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在剧目教学引导下,进行服装专业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3]。采用项目教学法[4],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培养服装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

2. 联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在实践教学中,对“服装CAD设计”“针织服装工艺与设计”“服装结构与工艺”三门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共同完成《丝路·青春》剧目相关的舞台针织服装设计、制作、生产全过程。通过本次联合教学模式探索,使学生在了解“一带一路”内涵及服饰文化的基础上,体会舞台针织服装款式设计、样版设计的特点和工艺设计要求,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1) 教学方法改革。不同于以往教师演示、学生制作的教学方法,本次实践教学活动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技术指导的方式,让学生首先了解舞台服装的特点和教师设计制作的样衣,然后全部样版设计、制作部分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碰到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使学生掌握从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操作。针织服装的面料不同于梭织服装,其质地具有特殊性,因此,制作针织服装的机器也与梭织服装不同。学生在制作之前要学会针织机器的使用方法,教师严格把关,一一通过后学生各组完成任务,遇到困难自己动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裁剪方面,为了与生产实践完全接轨,将学生带到工厂裁剪车间,在观摩学习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制版、排料、铺布、拉布、裁剪、打号等工作。在制作方面,以往是单件单裁的制作模式,本次实践教学全部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以项目分组,以组定人,以组定生产环节,以组定量,以组定质,环环相扣,责任到组,责任到人,真正做到与工厂一样生产,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教学内容改革。在“服装CAD设计”“针织服装工艺与设计”“服装结构与工艺”三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丝路·青春》《夜莺》《非洲舞》《五彩之路》剧目的相关舞台服装量体、款式设计、结构设计与制作。如《夜莺》拟人树服装、《非洲舞》连体服装、《非洲舞》虎皮裙、《五彩之路》紧身衣,以及《五彩之路》绸子道具的制作等。通过“服装CAD设计”课程学习,学生完成相关量体、服装设计任务;学习“针织服装工艺与设计”课程后,使学生对结构设计进一步深化学习;学习“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后,学生完成舞台针织服装的制作。上述项目逐步开展,层层深化,三门课程联合教学,最后学生完成剧目服装的设计与制作。

(3) 教学过程改革。教学过程为:剧目服装的量体以及样衣设计、制版、试制理论教学→布置剧目服装设计制作任务,将学生分组→学生小组实践、制作样衣,教师指导→工厂现场实践教学→在前期基础上进行批量流水线生产→查漏补缺,总结评价。

三、 结语

《丝路·青春》剧目紧扣“一带一路”时代主题,在学校首演获得成功,无论音乐、舞蹈、道具、服装等均获得业内专家一致好评,这充分证明了服装类课程联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培养人才的理念和方式也要随之改变,只有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服装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海宁,李湘健.试论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73-74.

[2] 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8-60.

[3] 黄志青,吴红.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4):94-96.

[4] 喻涵.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的研究应用[J].教师,2010(12):74-75.

猜你喜欢
针织剧目丝路
舞台剧目
优雅针织柔情秋意
会隐身的针织迷彩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针织与纱线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