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流域巴人活动情况研究

2018-04-03 08:07彭金祥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渠江渠县巴人

彭金祥

(四川文理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一、渠江流域基本情况

渠江是嘉陵江的主要支流,古代叫潜水,流经陕西、四川和重庆三省市的26个县市,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渠江的支流众多,大小支流共有近600条,主要支流是州河与巴河。位于四川省东部的渠江流域主要包括达州市、巴中市、广安市三个地级市以及南充、广元两个地级市的部分地区,但主要涉及达州、巴中、广安,自然资源丰富,这三个市经济发展比较快,成为渠江流域的经济活动中心,因此本文主要论述巴人在这三个地级市的活动情况。

渠江的主要发源地有城口县、万源市(主要形成州河)、通江县、南江县(主要形成巴河),渠江在渠县的三汇镇汇集城口、巴中、达州等地的河流以后,始称渠江,开始从北往南流,在渠县的最南边的琅琊镇流入广安市,最后在重庆的合川流入嘉陵江。渠江是嘉陵江的重要支流,其流域面积占嘉陵江全部流域面积的四分之一。[1]渠江流经之地在四川境内有24个县市区、1000多个乡镇和7500个村庄,流域人口1500多万。

渠江流域处于亚热带温润气候区,雨水丰沛,物产众多,是川东粮仓;形成渠江的山川主要是陕川结合部的米仓山和川渝、川鄂结合部的大巴山,水能蕴藏量很大,适合于进行梯级开发;各种矿物资源丰富,盛产各种经济林木和药材及其它土特产,如南江的黄羊、通江的银耳、渠县的黄花、万源的中药材和茶叶等等。这些地方山高林密、峡谷幽深,不仅有各种土特产品、经济作物,另外也是旅游资源很集中的地方,如米仓山的红叶观赏、大巴山的漂流、华蓥山的国家地质公园等等,应该很好地加以开发和利用。[2]渠江也是古代重要的航运河道,渠江早在汉朝时期就有航运记载,是山区运送各种土特产品的黄金通道,通航支流有23条,通航里程有2200公里,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代巴人大都居住于渠江沿岸,他们进退都是通过渠江这个纽带,可以说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渠江。

二、渠江流域巴人活动轨迹

关于巴人的起源,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定论,有人说巴人起源于武落钟离山,有的说巴人起源于陕西南部的汉水流域,还有的认为巴人起源于巫山一带,甚至有人说巴人起源于洞庭湖一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这里不去讨论巴人的起源,主要分析巴人在渠江流域的活动情况。

尽管目前对巴人的起源不是很清楚,但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我们初步判定巴人是从清江流域或者三峡一带溯流而上来到重庆、四川的,因为鄂西的巴文化出土文物在时间上早于四川的巴文化出土文物,而且其迁徙路线是从湖北到四川,沿线的出土文物在年代上逐步递减。因此,我们大致勾画巴人的活动轨迹,是在夏朝以前活动在汉水流域,大约在夏初开始,陆续迁至湖北西部,在今长阳一带生活。后来由于楚国日益强大,他们的生活受到巨大的威胁,殷商后期到周朝初年他们逐渐从清江流域向西迁移,经三峡西进,到达重庆,然后沿嘉陵江北上,到达今天的川东北广大地区,散落于从广元到南充的川北地区、从巴中到达州和广安的川东地区,逐渐融合了当地的一些民族如賨人等,成为四川东、北部的最大部族,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3]

后来,秦国在经过商鞅改革以后逐步强大起来,威胁到巴人的生存,秦人从秦川大地向南发展,不断扩大势力,巴人不得不从川北广元等地退守川东,大约在战国后期部分巴人又从川东向峡江迁移,最后回到清江流域宜都一带生活。但是,在川东的巴人有一部分继续留下来,并没有完全迁移,他们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蜀人的影响,包括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影响;二是来自南下的秦人的影响,主要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影响。

公元前316年,秦国大臣司马错大胆陈词,力排众议,舌战张仪,游说秦惠文王接受南下伐蜀的意见,并亲自带兵攻取蜀国,9月进攻,10月蜀国亡。但是大夫张仪贪图巴人财富,顺道灭巴,将巴王俘虏而归。两年以后的公元前314年,秦国为了便于管理,设立巴郡以治巴人,治所在今天的重庆,在嘉陵江流域的渠江岸边设立宕渠县以归之,由于宕渠县面积很大,辖户太多,后来慢慢分出宣汉县(今属达州市辖)、汉昌县(即后来的巴中县)。[4]

公元前300年的秦昭襄王时期,今天的广元、汉中、达州、巴中、重庆等地虎患厉害,丛林中的白虎不时有吞食行人的现象,秦王下令,重赏灭虎,巴人三个平民英雄脱颖而出,受到奖励。昭襄王大喜,放松了对巴人的管理,减免了巴人的税赋,并规定:秦犯夷(巴人),输黄龙(玉)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

公元前206到公元前203年,刘邦在平定三秦(项羽所封秦降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的战争中,采用阆中人范目的建议,招募巴賨民众参战,他们勇猛异常,为汉前锋,冲锋陷阵,大败楚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刘邦的嘉奖,减免了他们的税赋,他们在刘邦大军讨伐关东之前回到祖辈生活的渠江两岸,过上了安稳的生活。[5]

东汉时期,巴人都城宕渠城(就是今天渠县土溪的城坝遗址)被称为车骑城,因为这里产生了有名的冯氏家族,巴賨人冯焕父子先后担任尚书侍郎、幽州刺史、车骑将军等职,为人刚直不阿、知人善任、敢于进谏,深受百姓爱戴,他们增修賨城,造福乡梓,被立庙祭祀。

东汉后期,由于贪官污吏横行,百姓生活困难,张鲁到汉中传播道教,巴賨百姓起兵响应,在灵帝、献帝几个时期起兵造反,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西晋末年,宕渠巴賨人李雄率众起义,攻克成都,建立了十六国时期最早的国家——成汉帝国。李雄雄才大略,在位31年,治理国家井井有序,路不拾遗,刑不及乱,知人善用,开创了成汉帝国的全盛时期,是一位杰出、开明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下面我们对川东三个地级市的巴人活动情况作一简单的分析,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三、巴中巴人活动情况

巴中,顾名思义,巴人生活于其中,是巴人的重要活动区域,早在殷商时期,巴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留下一些巴文化遗址。巴河是渠江支流,它在巴中境内有两个源头,左边的源头来自南江县,发源于川陕交界的米仓山,为巴河正源;右边的源头来自通江县山区,为支源。

巴人的祖先,按照《华阳国志》的说法,是黄帝之后,历史悠久。目前学界很多学者认为巴人最早起源于巴中北部的汉水流域上游,早在夏朝以前就在这里活动了。[6]夏朝以后,巴人分为几个支系,其中有些部落来到鄂西,到了清江流域一带生活,在宜昌附近定居下来。巴中的巴人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从陕南南下的,一个是从长江流域北上的。至于在殷商末期到中原参加周武王伐纣的巴人是通过哪个线路出来的,一般认为是通过陕西东部;在汉朝的时候,巴人北上帮助刘邦平定三秦的道路,我们认为还是走商朝末年的老路,这就是有名的米仓古道。2013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期节目,叫做“寻踪米仓古道”,集中了陕西、四川等省的文博专家、考古学家探寻历史上有名的米仓古道,发现了大量的上古时期的栈道遗址及栈道坑,充分说明这个地方很早以前就是川东北出川门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7]当年的米仓古道是从汉中出发,经陕西南郑县,到四川巴中。我们认为,当年巴人就是通过这条路北出四川的。

嘉陵江的支流渠江有两个重要源头,其中一个就是发源于巴中市南江县的巴河,巴河之所以叫巴河,应该是与巴人密切相关的,其发源地点在南江与陕西接壤的米仓山,接纳了恩阳河、上两河等十多条河流以后向南流去,在平昌县江口镇接纳了驷马河、通江河等几条河流以后流向达州。米仓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汉水流域和嘉陵江流域的分水岭。巴中市文物古迹众多,大大小小的文物古迹有3000多处,有不少的巴文化古迹遗存,有包括巴渝舞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巴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很好地进行研究。

巴中在民国以前叫做巴州,秦朝设置巴郡的时候,这里就是巴郡辖地;东汉时期,改原来的巴郡为三个郡,即:永宁郡、固陵郡和巴郡。后来刘璋统治益州时期,把今天巴中这一带改为巴西郡,后来叫巴州,直到民国初年,才把巴州改为巴中,其意为巴人居其中。解放以后,巴中一直是县级机构所在地,直到2000年设立地级市,仍名巴中市,辖两个区(巴州区、恩阳区)三县(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面积12325平方公里,人口335万。[8]

巴中市最早的巴文化遗址应该是擂鼓寨遗址,位于通江县春在乡境内。遗址呈三角形,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先后出土了很多文物,包括平底的陶器等大批文物,其火候不高,经专家测定为4000多年以前的巴人文物,包括部分夏、商、周朝的文物,甚至还有少数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历史久远,说明巴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来到巴中一带了。当时的巴人喜欢居住在离水源有比较远距离的台地,与后来的巴人喜欢居住在水边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我们认为后来的巴人中包含有来自百濮的一支,在渠江流域来说就是賨人集团,因为賨人最喜欢在河岸居住,这一点应该是巴賨民族最大的区别。

巴中市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汉中,其巴文化遗址应该说比较多,但是巴人是很早的时候就在巴中活动,夏商时期距现在年代久远,没有留下什么遗址;到东周时期巴人逐渐南下,尤其是在战国时期受到秦国的威胁,慢慢往南迁移,也许巴中的地下有很多巴人的文物,但也只能够寄希望于今后的考古挖掘了。

四、达州巴人活动情况

渠江蜿蜒流入达州,在三汇以南,河面渐宽,因此渠江干流在三汇镇以上的是上游,三汇到合川为下游。在达州境内,渠江接纳了其重要支流——州河。州河流域面积8900平方公里,但其长度只有150多公里,其原来叫做通川江,但由于流经古代的达州,所以后来称为州河。州河的主要源头有两个,那就是出自重庆城口县的东源和中源,以及出自达州万源山区的西源。不管是哪个源头发源的河水,都流经达州市宣汉县境,然后经达州市区流向渠县,汇入渠江干流。

达州自古就是巴人的主要聚居区,因此有很多巴文化遗址,现在保存得很好的主要有三个,即宣汉县的罗家坝遗址、渠县的城坝遗址和渠县的賨人谷。宣汉的罗家坝遗址位于州河的两个支流——中河与后河的交汇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出土的文物也非常珍贵,有夏、商、周历代的文物,甚至还有少量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文物(这一点与巴中类似),充分说明巴人4000年前就在这里生活。同时,从这里出土的周朝文物来看,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巴人的都城,既有大量的贵族墓葬,也有不少的平民墓葬。从其排列顺序、朝向等方面来看,这里是巴人典型的墓葬区域,能够充分反映巴人的文化特点。罗家坝遗址之于巴文化就像金沙遗址之于蜀文化,是中国上个世纪末重要的考古发现,其价值不可估量,其地层下面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挖掘。同时,罗家坝对面的普光气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海相气田,建有亚洲最大的脱硫厂和硫磺生产基地。罗家坝遗址与普光气田一起成为川东大地上的一对明珠,熠熠生辉。

渠县的城坝遗址位于土溪的渠江对面台地,三面临江,背靠浅丘,与罗家坝遗址一样,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这里出土的文物主要是商周以后直到两汉时期的,是古代巴人的一支(賨人)的都城,又称宕渠城。古代賨人在今天的土溪一带建立都城,繁衍生息。宕渠之得名,按照《词源》的解释,“石过水为宕,水所蓄为渠”;按照《后汉书·吴汉传》的说法,“宕渠,山名,因以县名”,其实,这两个说法都不符合渠县的实际。根据川大民俗学家江玉祥先生的考证,宕渠不是来自汉语,而是来自賨人的语言,賨人称呼高耸独立的房子叫宕,蒙上虎皮的板楯叫渠。这里的宕其实就是吊脚楼,用以去除湿气、躲避蛇虫,这里说的板楯就是賨人在战争时候的防御武器——盾牌,只不过他们的盾牌上有特殊的装饰物,是用非常坚实的木质做成的。《国语·吴语》中有“奉文犀之渠”,韦昭注“文犀之渠,谓楯也”。宕渠作为一个大县名称,始建于公元前314年,其辖地很广,以今天的渠县为主,人口众多,到东汉时期依然是上等县。东汉末年从中分出宣汉县,宕渠之名直到公元6世纪才被流江县取代。

賨人谷位于渠县东部的龙潭乡境内,是古代賨人为躲避战乱的穴居之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賨人的临时国都。据《舆地纪胜》162卷记载,“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賨人谷占地面积40多平方公里,有大小溶洞60多个,这里有賨人文化陈列馆,他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陈列馆通过展出賨人文化复制品、绘画、雕塑、文献资料等方式再现賨人生活场景,加深我们对古代先民的认识,效果很好。但我们感兴趣的是,賨人在这里生活很长时间,到底是什么时候离开的,又是如何消失的?根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们不满残暴统治,纷纷逃离。据《华阳国志》记载,他们先后逃到陕西、甘肃和江汉流域,尤其是在成汉帝国解体以后,他们全部从渠江流域消失了。他们到底去了哪儿呢?除了《华阳国志》有所涉及以外,《太平寰宇记》也有涉及,一般认为賨人逃到湘、鄂、渝、黔四省区交界的边境地区。据《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到了宋代,移居陕西商洛一带的賨人还保留他们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至于賨人迁居蜀地,那是很早时候的事情了。杨慎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徙阳县辨》,里面就提到賨人在秦汉时期就到了西蜀的严道(今雅安市荥经县),在杨升庵的年代这里叫徙阳县。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荥经发现了25处賨人古墓,还在荥经出土了賨侯的铜印,可以证明其所言非虚。

五、广安巴人活动情况

广安位于四川东部,靠近重庆,渠江从北往南纵贯广安,在新民河口出川进入重庆境内,在合川注入嘉陵江,最后在重庆市区的朝天门注入长江。广安在上古时期先后隶属梁州、雍州,在周朝初年巴国成立以后,隶属巴人辖区,是賨人活动频繁的地区,今天的广安区古代叫賨城县,可以看出这一点。广安现辖二区三县一市,是1993年设立的地区,1998年撤地建市,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

广安的巴人遗址众多,巴文化底蕴厚重,民间现在还保留竹枝舞、巴渝舞等巴文化遗存,有巴人水井遗址、神龙山巴人石头城等遗址分布于广安区、武胜县等地,但是到目前还没有发现大型的巴文化遗址,缺乏像蜀文化的三星堆文化遗址或者金沙遗址之类的出土。

广安其它巴文化遗址就不一一细说,这里特别要说的是距广安市区不远的石头城,是战国时期的巴人遗址,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全用巨大的条石砌成,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里面有军事堡垒猊峰城,有巴人祭祀、练兵、舞乐、议事的巴风楼和神坝等遗址。巴人在广安活动的时间,大概是在殷商至汉朝,汉朝以后巴人逐渐从这里消失,其踪迹难寻,但一般学者认为是退守鄂西,经重庆到三峡再到今天的宜昌一带定居下来,在鄂西高耸的山峦和幽深的峡谷中艰难生存。

整体来看,巴賨民族在渠江流域活动的时间很长,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以后,时间跨度在3000年左右,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很多珍贵遗产,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融入其它民族之中,一部分慢慢发展成为今天的土家族。

[1] 赵冬菊,杨 华.从考古发现看巴文化的起源[J].武汉文博,2006(2):26-32.

[2] 林 向.四川盆地巴文化的探索[J].中华文化论坛,2005(4):24.

[3] 常 璩.华阳国志[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87.

[4] 辞 源:第4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86.

[5] 段 渝.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96.

[6] 赵 静.华阳国志中的巴人语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5.

[7] 柏贵喜.巴义新解[J].民族论坛,1997(3):43.

[8] 邓少琴.西南民族史地论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1:15.

猜你喜欢
渠江渠县巴人
英勇善战的巴人
英勇善战的巴人
你在渠县等我
渠江边
渠江边
脱贫攻坚的渠江画廊
基于RMP分析的渠江源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南大梁高速公路通车 达州实现县县通高速
“快女”营销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