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18-04-03 08:43杜佳蕾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王琦饮食习惯学说

杜佳蕾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1 中医体质的概念

体质的含义有多种,例如身体素质、个体特征等。体,指个体,身体、形体等。质,指质量、素质、性质。而体质在中医体质学说中的概念值得是体质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在个体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它具有个体差异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调整性等特点。它自身所存在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及其疾病转归过程中的某种倾向性。

2 中医体质分类方法

从丰富的中医古籍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古人就已经对中医体质学说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中医体质的归纳分类方法存在多个版本,比如有四分法、七分法、九分法等。

王大鹏[1]主张,将阴阳、五脏作为体质分类的提纲,提出了阴阳分型法和五脏分型法。阴阳分型法是将体质分为阳性体质、阴性体质、阴虚体质以及阳虚体质四种类型,五脏分型法是将认得体质分为心虚体质、肝旺体质、脾虚体质、肺虚体质以及肾虚体质五种类型。王琦[2]在临床体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的体型、皮肤颜色、眼睛、鼻子、舌脉、心理、性格、饮食、体质成因、等多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的分析,将体质分为了7种类型,即阴阳平衡的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淤血质。2005年王琦[3]又在在原来中医体质七分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特禀质和气郁质2种体质类型,构建了中医体质九分法的分类方法,这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中医体质分类方法。其中除了平和质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健康体质以外;其他体质类型的均属于偏颇体质,即非健康体质类型。此外影响较大的中医体质分类方法还有母国成[4]的九分法,他将人的体质划分为无力质气虚、苍白质血虚、粘液质痰湿、紫滞质淤血、迟弱质阳虚、盗热质阴虚、冷激质阴盛、奋力质阳盛、结障质气滞9种类型。

3 中医体质的影响因素

3.1 膳食营养与饮食习惯对中医体质对中医体质的影响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种类和产量变得日趋多样化,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着改变[5]。中医体质理论认为,相对固定的饮食习惯膳食营养结构都可以通过人体的脾胃运化来影响脏腑气血阴阳之间的的盛衰偏颇,从而形成稳定的和体质特征。鹿佳等[6]对广东、安徽两家医院1 114名健康体检人群的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具有不同饮食习惯的人群,其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也不相同,说明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吴玉娥[7]对来自多个省市社区、学校和体检中心14岁以上的8 118例一般人群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以平和质为对照,探索省市一般人群饮食习惯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研究发现以平和质体质为对照,饮食习惯与8种偏颇体质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

3.2 生活方式对中医体质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体质的改变,最终导致疾病谱及死因谱的改变,其中以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代表比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心理疾患等。

李海[8]对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585例一般人群进行生活方式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生活方式和中医体质类型之间具有相关性,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平和质密切相关,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对纠正偏颇体质,维护人类健康有一定的帮助。张瑞等[9]对1 627例河南中医学院2010级的新生体质类别进行判定,并采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体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生活作息是高校新生中医体质的影响因素之一。 杨志敏等[10]通过对8 438例体检人员的中医体质辨识和生活方式调查,研究发现平和质体质的人与经常运动、一般运动的关系密切,气虚质体质的人与缺乏运动关系密切。

3.3 中医体质的其他影响因素

除了膳食营养与饮食习惯以及运动、睡眠等生活习惯会对中医体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以外,中医体质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到其他的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既往疾病史、运气等因素。气候会对人的体质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运气学说是古人研究气候的变化规律以及其与人体疾病发生关联性的一门学说[11]。

李书楠等人[12]认为中医健康指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之间阴阳平衡的一种状态,健康与个人体质类型具有密切的关联。郑学堂等[13]通过对416名健康状态下的闽侯大学大学生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和人出生时的年运的调查研究,发现人出生时的年运和司天在泉之气对人的体质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医体质的形成与发展既取决于先天遗传,又受后天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饮食习惯、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密切,存在特定的对应关系。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其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能够于临床,中医体质学说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打开了一个除了药物调理和治疗之外的另一个可行的思路,为中医药“治未病”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学指导。

[1]王大鹏.浅议中医体质学说及其临床意义[J].云南中医杂志,1984(6):10-12.

[2]王琦,王前奔.中医体质学说[J].科技导报,1994(5):38-39.

[3]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4]母国成.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异化[J].新中医,1983(9):3-9.

[5]Paola Letona,Manuel Ramirez-Zea,Benjamin Caballero etal.Formative research to develop a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in Guatemalan school-age children[J].BMCPublic Health,2014(14):101.

[6]鹿佳,朱燕波,王琦,等.1 114例健康体检人群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的对应分析[J].天津中医药,2016,33(4):200-203.

[7]吴玉娥.自我报告饮食习惯及烟酒偏嗜与中医体质的关系[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8]李海.不同中医体质分类人群生活方式特征的调查分析[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9]张瑞,刘岷,闫国立,等.1 627例高校新生中医体质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21):1858-1861.

[10]杨志敏,张锦祥,原嘉民,等.生活方式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13,45(2):98-100.

[11]汤巧玲,张家玮,宋佳,等.古代五运六气临床研究述要[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2):291-293.

[12]李书楠,王洋,林平.中医辨证与状态辨识的相关性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7,16(2):35-38.

[13]郑学堂,宋丽珍,郭明义,等.福州大学生中医体质分布及运气对中医体质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7,40(5):64-67.

猜你喜欢
王琦饮食习惯学说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Stability of Linear θ-Method for Delay Partial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Neumann Boundary Conditions
七种饮食习惯让大脑老得慢
孩子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和遗传基因有关
远离七种不良饮食习惯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Briefly Talking About Methods Of Infiltra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6种“败性”饮食习惯
Pf- D mrt4, a potential factor in sexual development in the pearl oyster Pinctada f uc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