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伟大民族精神引领高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

2018-04-04 04:23唐衍军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匠精神

唐衍军

(华东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党的十九大报告倡导“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教师的精神面貌、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对学校发展和工匠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需要以“工匠精神”全方位引领高职教师的创新发展。[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做了深刻阐释。他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习近平主席对“伟大民族精神”的深刻阐释,描绘出亿万人民构建共同精神家园的美好图景,对广大教师的工匠精神培育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解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习近平主席将中华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界定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体现在“革故鼎新、发明创造”之中。从群星闪耀的诸子百家到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再到风雅颂、诗词曲、京杭运河、万里长城等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存,直至今天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前所未有的迸发,大大地推动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伟大奋斗精神体现在尽责奉献、自强不息之中。中国人民深刻理解“要幸福就要奋斗”的道理,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中,尽责奉献、自强不息,共同描绘出大好河山、广袤良田和多姿多彩生活的美好画卷。伟大团结精神体现在“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之中。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守望相助,中华伟大民族精神所迸发出的凝聚力给予了人们前进的力量。伟大梦想精神体现在“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之中。在追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需要锐意进取,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已经熔铸在民族品格之中。

体现在革故鼎新、发明创造之中的伟大创新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大学所倡导的核心价值,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之所在。高校教师应塑造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创新知识,以自省创新的精神切实担当起历史的使命。以尽责奉献、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为指引陶冶教师信仰情操,有助于帮助他们认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增强专业技能,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团结精神为指引,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合作意愿与合作品质,使其具备乐于与人合作、勇于与人合作和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以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精神为指引锤炼教师的信仰情操,有助于引导广大教师树立乐于奉献、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工匠精神: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参照

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高度认同、敬业乐业的精神,专注专一、全情投入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2]工匠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衍变为一种定型化的文化形态或理想价值观[3],为高校教师职业群体的价值观塑造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一)高校教师应具有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

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敬业乐业精神是工匠精神得以锤炼的基础。秉持敬业乐业精神,古代工匠时刻保持着对所从事职业的热忱,进而在不懈的努力中实现了产品品质的卓越与技能的至善至臻。保持敬业精神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对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特长保持自豪感。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具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敬业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是教师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一种崇高境界,需要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更需要对工作的尽职奉献。只有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着高度认同,才能锲而不舍地追求进步,不断以高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高校教师需要牢固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感,将岗位职责内化成精神动力,以敬业乐业的工匠精神为指引,着力提高人格魅力,使学生受到爱心和奉献精神的洗礼和熏陶。

(二)高校教师应具备笃学求真的职业品格

古代工匠们从学徒时代开始,就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和技艺。他们在长年累月的坚持中操持技术、锤炼技艺,对师傅所传授的技艺不断地加以揣摩和领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工匠们始终保持自我激励、勤学苦练,精进不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对技能的磨炼。优秀的工匠在制作器物的过程中,需要精力集中和全情投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优秀的工匠在钻研技艺和创作过程中,会与器物始终处于交融的状态,将心灵和智慧全部寄托于所制作的器物上,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创造出集功能性与审美性于一体的臻品。高校教师同样需要勤奋好学、孜孜以求,不固守于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同样也不应只因循守旧地运用现存的各种形式化的教学技术按照固定程序进行教学。高校教师需要继承古代工匠的笃学求真精神,根据新的教学环境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才能适应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

(三)从事教学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古代工匠们的工作往往“于细微处见精神”,对产品进行反复的雕琢与改进,以审慎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处理好产品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刻苦地钻研制作技能,对产品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反复斟酌,不断追求完美与极致。工匠们往往将锻造精品的执念付之于对产品品质的千锤百炼之中,将精益求精的质量追求发挥到最高境界。教师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对象决定了其本身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5]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在自己的教学领域不断努力,而且还需要积极进取持之以恒地不断汲取厚重的人文知识、掌握更多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同时,还需要在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的基础上,通过言传身教不断地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理念和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引。

三、伟大民族精神引领高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思想精髓的积淀,以其博大精深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6],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要以伟大民族精神为引领强化师德建设,争做有仁爱之心、责任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大国工匠”,从而发挥高尚师德的熏陶感化作用。

(一)以伟大奉献精神为引领争做仁爱工匠

以尽责奉献、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为指引,陶冶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操,首先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批具有仁爱之心并且能够为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而尽责奉献的工匠型教师。中华民族的伟大奉献精神来自于对民族和人民发自内心的热爱。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毛泽东同志就是以一种完全舍弃自我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情怀赢得人民的由衷尊敬和爱戴。邓小平同志也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7],教师是否具有仁爱之心、修德正己,不仅影响是否能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更涉及能否为社会培养出道德健全、人格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仁爱精神首先体现为爱国守法,高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促进国家进步的使命,做爱国守法的社会楷模。高校教师的仁爱精神还体现为爱岗敬业,秉持对所从事职业高度认同的态度,锲而不舍地不断提高课堂效果与教学质量。高校教师需要秉持仁爱之心,以博大的胸襟关爱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地为学生指点迷津,培养学生的诚信品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以伟大梦想精神为引领争做尽责工匠

伟大梦想精神让我们能百折不挠、坚忍不拔,让我们一定能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8]只有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才能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带领全国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精神,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拥有心系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高校教师主要是通过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影响和教育学生,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影响社会的发展的。“欲人信己先自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为国家培养有责任感、有担当、有能力的有用人才。高校教师一般学历较高,对本学科的知识有着系统的掌握,但一般比较缺少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实操能力。随着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趋势愈益明显,高校教师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来,通过亲身参与提高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高校教师责任担当精神的培养,还需要积极关心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聪明才智,从而构成一种潜在的、巨大的、动态的社会变革力。

(三)以伟大团结精神为引领争做合作工匠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伟大团结精神首先表现为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高校教师要做爱国守法的模范,秉持对所从事职业高度认同的态度,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锲而不舍地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单打独斗”式的作业模式和工作作风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教学项目的设置以及教学任务工作的完成,都需要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并且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培养,学生的成长凝聚着所有教师共同的努力。同样,在科研团队中也需要各参与者相互尊重、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团结与合作精神是教师专业精神中不可缺少的内涵,秉持“和而不同”的协作意识兢兢业业地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教师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精神为指引,在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博大的胸襟关爱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面对利益冲突时不斤斤计较得失,能与持不同意见的同事和睦相处,在尊重对方的同时又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四)以伟大创造精神为引领争做创新工匠

习近平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9]伟大创造精神,已经让奇迹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更会让我们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更新、更大、更震撼的人间奇迹。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经常要面临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就需要传承和培育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创新精神,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个性和兴趣爱好千差万别的个体,他们在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教师不能一味地固执于现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教育理念,而是要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刻苦学习、不断创新,持续地培养教学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并且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和寻求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案、方法和手段。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和良好的创造精神,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职业价值带来更高的职业成就感,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进行长期的探索,而且还需要关心时代变化、注重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使自己的知识和教育技能更加完善,从而在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