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生活路径研究

2018-04-04 04:23王传刚王士昌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国民价值观核心

王传刚,王士昌,丁 燕

(1.山东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3.山东警察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提炼与总结,凝练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对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及促进社会稳定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然而国民生活包含着方方面面,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生活,发挥真正的意识形态领导作用,是影响社会长远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生活的现实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平衡与充分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基础领域,还体现在政治、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等上层建筑领域。上层建筑领域想要实现平衡与充分的发展,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检验,习近平‘文化自信观’逐渐成型,并成为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而文化自信的核心及本质要求就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其最终体现便是将其融入国民生活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现实依据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小康社会不仅是政治家思想家描绘的理想社会,也是老百姓向往与追求的理想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小康社会,重点在于‘全面’,关键是‘建成’,其出发点是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准则。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小康社会也不会得到全面实现。

小康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便是国民生活健康、有序,有幸福感、安全感,国民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精神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更加自信,创新性地总结、提升、转化、发展我国人民在长期生活与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需要以坚定的思想、强大的精神、丰沛的道德,多角度全方位地渗入小康社会的建设之中,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的用应有之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需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更是时代精神的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着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十八大精神”到“中国梦”,从“四个全面”到“五位一体”总布局,国民生活的精神风貌一步步昂扬向上,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渗透生活之中,逐渐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凝练升华,将基本思想理论、基本方针方略和理论政策等层面的内容以更精炼的表达方式出现在国民生活之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时刻发生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形势的判断,提出中国梦的概念,这是一份政治动员令,是集结号,也是冲锋号。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有三个层面:国家、民族、人民。从国家层面看,中国梦就是强国梦;从民族层面看,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梦;从人民层面看,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车相依,脉脉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梦之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民生活的发展关系

从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酝酿,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颁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再到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详细的研究与发展。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提出来的,是当前价值认识的“最大公约数”[1],是更高度的凝练和更集中的表达。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国民生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也发生着深刻变革,主要表现为以下特性:

(一)时代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的高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当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一些人在个人价值观选择上出现了扭曲与不当。在社会生活中,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泛滥,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精神家园失守,贪污腐败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有个人原因,其中也夹杂着时代的痕迹。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坚持理想信念,坚定精神追求,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之“钙”,锻造坚定的意志,凝聚国民共识,树立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把握精神主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生活之中,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二)广泛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人民三个层面作了科学的概括与总结,实现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个人的价值准则的有机统一,涉及国民生活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实践出的革命精神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人理想与价值的现实凝练,是国人对现代化国家理想形态的价值表达,既包括社会生产力,又包括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国人对健康社会的渴望表达,体现着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也体现着社会责任的担当;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我国国民的基本美德,亦是合格国民的必然要求。

(三)特色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与广泛性随处体现着自身的特色性。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习近平说:“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7]这就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等精华就体现在“富强”“平等”“友善”等价值观中,早已渗透到国民的血液中。这些价值观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共同成果和基本规律。

(四)发展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共同发展前进,它的酝酿、提出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站在历史与现实的当下,高屋建瓴地从人类文明广阔视角来审视和提炼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理论追求。其中保留了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的精华成分,并紧跟时代发展,吸收当代文化营养,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是发展的,是一个不断吸收调整的动态过程,而非故步自封的静态概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生活的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然而在高度抽象概括后,容易在现实实践过程中出现落差,不容易“接地气”,这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生活过程中必须改变的一个环节。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国民生活过程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理论解读不够,国民认知不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性很强,极其丰富的内容被极度精简地凝练到24个字中。然而,国民在实际接触到核心价值观时,不能很容易地理解到其重点,因为“社会公众认知不足,仍需持续发力加强宣传引导。公众关注的内容大多停留在‘什么是’‘是什么’的层面,反映了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了解不够”[4]。这就无法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生活的指导。

(二)示范实践缺乏,响应消极应付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的高度概括性,普通国民不能很好地对其解读,这就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引导。但在实际调查中却发现,党员干部及其他相关人员在宣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带头作用。部分人员只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敷衍应对示范实践要求。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产生很重要的消极影响。在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他们的责任不可推卸,执政阶层的不身体力行造成长远的消极影响。

(三)传统文化断层,公共精神缺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精华在当今时代下的体现,然而新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一些弯路,那些弯路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造成国民精神生活的文化断层。改革开放后,我国又面临全球化的浪潮,国外的很多观念跟随产品一同涌入国内,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这也造成国民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与指导效果的消极影响,造成公共精神缺失。

(四)制度保障滞后,实施过程受阻

制度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尤其对于价值观念的建构而言,只有将价值观念体现在具体而又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赋予其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才能使价值观念得到人们的深刻认同,指引人们的行动。目前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路径,多是简单地依靠政府通过行政或者道德说教进行灌输,这不利于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性,不具有信服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生活的路径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培育,更需要践行。

(一)宣传引导,细化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多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而国民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油盐酱醋,要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现实链接,让理论接地气,指导生活。首先,宣传上要做到接地气,工作人员需要多下社区下村镇,将抽象的概念详细解读,转换成老百姓能一听就懂的语言;其次,采取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编排小品、相声、歌曲等,开展雕塑、绘画展等,让价值观鲜活起来;第三,积极区分与核心价值观相似却实质错误的其他价值观,如文化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不让错误价值观渗透到国民生活之中,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

(二)示范带动,积极响应

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国民自觉,更需要发挥党员干部领军模范的作用,强化党员干部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文化熏陶,振奋精神

习近平强调:“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5]我们要积极进行文化熏陶,使国民生活中出现更多的文化元素。一是落实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重要理论成果,如果没有文化的自信,离开精神文化的支撑,繁荣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二是提升国民精神生活,通过发展公益性主导的文化事业和与经济性主导的文化产业,全力满足国民对基础文化的精神需求,在提升国民素质的同时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四)制度保障,确保实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属性,需要借助法律法规来保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制度保障价值观,价值观反过来加强制度信仰。一方面,将核心价值观这种无形的意识形态尽可能上升到法律、制度法规等明文规范上,将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上,保证核心价值观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另一方面,要从法律法规等规范上,进一步落实到国民生活之中,以更具操作性、执行性的形式,将国民生活规范内化为国民的道德要求。

猜你喜欢
国民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