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喻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2018-04-04 09:28庄照
魅力中国 2018年48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隐喻影响因素

庄照

摘要:隐喻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二十世纪的学者从修辞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符号学、人类学、语言哲学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更为深刻和广泛探讨。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和对比方法,对英汉认知隐喻在各种条件下和方面的运用进行翻译策略的分析,集中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它们的具体运用和作用,期望提高翻译变通能力。

关键词:隐喻;翻译策略;影响因素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过:“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种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不同于别的一个群的一个群。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蓝纯,2005:18)生活環境、伦理价值观念、历史、文化、地域等无不对喻体的选用产生着影响。

一、文化差异因素

(一)语言差别

由于中西文化差别较大,再加上印欧语系中各西洋文字,与汉语中象形文字相比,语言习惯、用法、句型差别甚大,这些差别往往造成译作与原作在语言上的鸿沟,甚至不可译。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指出:“根据计算机统计,西方文字之间的对等词达到90%,因此西方译论家提出了对等的理论;但中文和英文之间的对等词只有40%左右,因为西方的对等译论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中英互译问题,而大部分问题都不能解决”“中国和西方评论的差别,简单来说,西方重‘等,中国‘重优。”(2003:1-2)

(二)翻译观差别

在文学翻译方面,林纾(1852-1924)以“敬畏人心,反帝救国”这一核心思想为己任,提出了“神会、步境、怡神”翻译观,为此,他“善于保存原作的风格与神韵,中外译家至今仍津津乐道,视为典范”。(转引自方梦之:415)在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方面,有严复(1853-1921)的“信、达、雅”。进入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郭沫若(1892-1978)提出了著名的“创作论”翻译观。

二、隐喻心理的差异

(一)联想

隐喻的关键是“比”,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它的心理基础是联想和想象。所谓联想,指的是“在意识中两件或更多事物形成的联系”,换言之,即指由于某人、某事或某种概念引起与其相关的某些人、事或概念等一种心理现象。(束定芳,2000:2)

(二)想象

比联想更深入一步的是想象,“想象是带有创造性的联想。”想象不是日常生活的复制品,是对生活真实的加工和创造,都是经验的直接或间接的产物。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尤其那些托物言志、咏物抒情、富含各种隐喻的文艺作品,都是运用联想及想象创造出来的佳作,具有突出的典型意义和代表作。

三、英语隐喻和汉语比喻的翻译策略

隐喻翻译问题在过去较少受到重视。隐喻可以作为语义转换中的特殊而突出的范畴提出来探讨的。从狭义上说,每一个隐喻都是丰富想象力的闪现,它冲破语言的现有语义限制,因此拓展了受众者的情感与智力意识。所有隐喻都是创新及活生生的话语,而且属于行为领域。纽马克(Peter Newmark)从更实用角度较深入地探讨了隐喻翻译问题。

对隐喻的翻译问题,西方译论家较为关注,但讨论较为集中而且也是较有代表性的学者要数英国译论家纽马克。他根据自己的译事经验,提出八条处理隐喻的具体方法。(1)在译文中再现原文形象(2)以译语形象更换源语形象(3)用明喻译隐喻(4)用明喻加意译法处理源语中的隐喻或明喻(5)用意译法翻译隐喻

(一)直译法

在理解和翻译英语中简单的隐喻时,主要采取直译法,在直译法达不到理想效果时,译者则会使用喻体转译法,若用此方法仍达不到要求,最后再使用意译法。英、汉两种语言的区别之一是,为数较多的英语隐喻实例完全可译成汉语的明喻。这样处理,既符合和照顾了汉语明喻使用频繁这一特点,又能较完整保留英语句子中的比喻和喻义,可以说是两全其美。有些喻体在源语中生动、形象,而在译语中则无法产生同样效果。

(二)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如果直译有可能产生意思不清或导致误解,译者应尽可能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隐性隐喻的理解,主要指那些喻体不明显,喻义(即本体)隐喻曲折、较为含蓄的英语隐喻。这类隐喻运用范围也比较广,但理解与翻译却较前面的隐喻为困难。

(三)复杂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所谓复杂隐喻,主指形式和喻义均较为复杂,因而理解与翻译均颇有难度的英语隐喻。还有许多翻译家都有翻译修辞格的丰富经验,他们归纳整理了若干条基本原则,比如:英汉两种语言隐喻较为类似采用直译法;无法直译时采取意译法,具体做法很多,其中有增词法、引申法、转换修辞格、转换比喻形象,等等。

结语

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因为有差异,有异才需要译,没有异则无须翻译。所以说,翻译是架设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桥梁。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而是更深层面上的文化转换。隐喻的翻译,译者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中隐喻的共性与个性。隐喻中的共性是普遍存在的。高度发达的思维也有许多共性,这就为翻译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基础。隐喻中的个性是译者们更应关注但却至今仍然重视不够的地方。隐喻在不同文化模式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与其独特的国情、社会、政治、历史、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隐喻式的表达法,如不能直译,要适当使用变通手法,如意译法或直译加必要的解释等,将意思准确译出。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eter. A Text of Translati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M] (UK) Ltd. ,1988

[2] 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方梦之. 译学词典[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钱钟书. 围城(汉英对照)[M]. 珍妮·凯利,茅国权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隐喻影响因素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