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018-04-07 17:05袁丽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少妇景物古典

◎袁丽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诗浇铸着古老民族的魂灵。大部分优秀的古典诗歌往往都是景情合一的产物。近代文学大师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大多千古流传的诗文佳作,不论其先景后情,还是先情后景,抑或是边景边情,都能做到心与物融,情与景合。现将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并且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情感寄寓其中,通过描写此景将情予以抒发。在诗文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的描写来代替情感的抒发,它不以写景为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写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

以孟郊的《登科后》为例: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开篇直抒自己的心情,说以往的困境不再值得一提,今朝金榜题名,历久的郁结之气忽如春风吹散。末句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自己策马扬鞭奔驰在春光灿烂的长安街道上的得意之态。明朗畅快而又别具情韵。

在诗歌的表情达意中,有时诗人一反常态,用周围自然山色中凄婉、萧瑟之景来表达愉悦闲适豪放之情。

如杜甫《江汉》:

江汉归思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同月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已经56岁的诗人,北归无望,生计日紧。开篇写出自己滞留江汉的困境。颔联通过眼前之景表达深沉“归”之情。由天边的片云,明月的永夜,联想到自己的事和情。颈联笔锋一转,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积极用世的态度和精神。结尾再一次表明自己老当益壮、为国尽忠的抱负。如此景象却能表现如此情感,实属诗人自己内心激荡难按的报国之思情在反复跳动。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以美好的景物来表达凄婉的心绪,这种诗歌在艺术表达效果上令人叹服。

以杜甫《绝句》为例: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作一开始,先描绘了一幅荡漾碧波、水鸟掠水江面、山色欲滴、鲜花红艳的山水画。景象清新,令人悦目。可诗人意并不在此,笔锋急转,——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春末夏处之景不可谓不美,可是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漂泊的无限感伤。此诗以乐景写哀情,惟其极言春光融融,可见其归心殷切。

二、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内心本来无某种情绪,抑或情绪不太强烈,却在一时间被眼前之景冲击、触动,产生了联想,因而引发了某种情感的宣泄。

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文一开头说少妇“不知愁”,其实正是为了表现其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不曾愁,估计是因为正值青春,无生活波折,抑或是家境殷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丈夫步千里之外是为了“觅封侯”,所以少妇内心坦荡平静,登上翠楼去欣赏春色,而陌上柳色为最常见之春景,可是诗人在此用了“忽见”二字,表露了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陌上普通平凡之杨柳,就是这杨柳竟勾起了少妇许多未曾有过的感触、联想——想起千里之外的夫婿和当年离别折柳相赠的场面,而这些场面,都极度地使她从内心中迸出以前未曾有过的而此刻却异常强烈的念头:悔,本来凝妆登楼欣赏春色,结果却被陌上柳色触动了内心不曾浮动的情愫,少妇心理变化如此突然,不可谓不说是触景生情所致,从而给读者留下久久的回味。

三、融情于景

指诗人在创作时把先前藏于胸中之特定情感融汇、投射到特定的自然景物当中,使景物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又把它叫做“移情于景”,他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以杜甫《春夜喜雨》为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起句直接用一个“好”字对雨进行了由衷的赞美,接着写出雨好之原因:润物,无声地伴着和风细雨润物;接着诗人继续写“好”:天空低沉,放眼四野,天地混同,侧面写出雨将彻夜不歇。最后用想象之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定能润泽、滋长。最能代表春之鲜花,也带雨开放,红艳欲滴,明早之后,整个锦官城定是花团簇拥,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喜”字,在诗中未曾露面,但“喜”情却从眼见之景物中生发出来,可谓是融喜情于喜景。

四、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既表达情感,又描写景物,彼此烘托,没有主次之分,二者几乎合为一体,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诗人的主观情感,且不止是在景物表面,而且还渗透其中。

以杜甫《春望》为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破残,虽山河依旧,可乱草丛生。就连花鸟也因感时恨别,从景物描写当中可见诗人堕泪之情态,此处即可见情与景交融为一。诗人视景角度在景与情中规律变化,在此变化过程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度到后半部分——思乡:战火连天,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凄惨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忽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添一丝悲凉。从而更显这首诗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陋,正可谓是情与景融之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歌在情与景关系的处理上,往往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尤其在较长的诗文当中,这一点体现的更加明显。单纯地使用某一种方法很少能会使一首诗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所以说,尽管情和景的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实质上两者合二为一,互为生发。而这正是历代诗家所极力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绵延至今依然光芒闪耀、涤荡心灵的原因之所在。

[1]《古典抒情诗鉴赏》(王向峰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2]《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章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3]《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少妇景物古典
撞狗
四时景物皆成趣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寻短见的少妇
寻短见的少妇
写写冬天的景物
寻短见的少妇
怎样读古典诗词?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