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分类法》H177“闽语”类目设置及其注释语指瑕

2018-04-09 02:38傅倩琛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图法闽北闽南语

傅倩琛(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自1975年出版以来,已经过四次修订,但“H177闽语”下位类的设置及其注释语一直存在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修订,严重影响了闽方言图书的正确分类,即使熟谙该方言的闽语区图书馆也未能幸免,不可不辨。

1 方言学界对闽语的认识历程及其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影响

闽语又称闽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语种之一,是历史上中原人迁徙入福建地区所带来的古汉语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结合的产物,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古音古义,在语言学界素有汉语“活化石”之称。“它的范围包括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广东省东部潮汕地区和海、陆丰地区,雷州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和浙江南部、温州部分地区以及舟山群岛;台湾全省大多数汉族居住地。此外,散居东南亚南洋群岛、中南半岛中好几百万华侨和华裔中,祖祖辈辈也都以闽方言作为自己的‘母语’。”[1]

《中图法》的类目设置和恰如其分的注释有赖于学科的科学定义。以“H177闽语”为例,它有赖于语言学界对闽方言的充分认识和对于汉语方言语种的正确划分。然而,由于闽方言的多样性和内部的差异性,使得语言学专家在它是一个方言语种还是多个独立的方言的认识上走过弯路,这也成为《中图法》“闽语”下位类目划分和注释语瑕误的根源。如,50年代,曾错误地把闽语分为闽南、闽北两个独立的方言语种,并由此成为汉语方言“八分法”的理论基础。60年代,福建省语言学界根据方言实际,将闽语视为一个独立的方言语种,下领闽南话和闽北话两个次方言,成为《中图法》第一版H177立目的依据。然而,方言学界只将闽语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两个次方言已是过于笼统,将福州话作为闽北话的代表更为大谬。因此,陈章太等学者就指出:“就闽方言的内部差异而论,分为闽南、闽北两区显然太粗。我们认为分为5个次方言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即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话(以莆田话为代表)、闽南话(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中话(以永安话为代表)和闽北话(以建瓯话为代表)。”[2]这种“五分法”后来得到了海内外语言学家的普遍认可,并为《中图法》第四、五版H177类目注释语合理吸收。然而,方言的“五分法”却未能贯彻到该类目的“下位类”设置中。此外,闽语次方言之闽南话有多个俗称,也影响了《中图法》H177注释语的使用。

对于图书馆界来说,闽语分类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其方言文献的丰富性,其图书总数雄列各汉语方言之首。据张嘉星老师的统计,从1403年到2003年出版的闽语图书就多达3,500多本,[3]出版地遍布海内外,国内外大中型图书馆多有收藏,每一本闽语图书都存在如何分类的问题。方言学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编目员对其性质和图书归属多不甚了解,其分类主要依据《中图法》,分类体系一旦有错,必然导致该图书分类的错误。综观《中图法》“H177闽语”及其下位类目的设置,可分为前三版和第四、五版两个版本体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和问题。

2.1 《中图法》第一至三版“H177闽语”存在的问题

H177闽语(福建话)

总述闽北和闽南方言的著作入此。

H177.1闽北语

包括福建省北部(福州在内)和台湾的小部分。

H177.2闽南语

包括福建南部(厦门在内)、广东东部潮州汕头一带、海南岛大部和台湾大部分。[4]

《中图法》第一至三版的“闽语”下位类设置来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闽方言分类,因方言学界尚未认清闽语的内部分类而导致了《中图法》“闽语”类目设置的错误,机械地将“闽”理解为福建的代称,而以为“福建话”是闽语的另一种说法,把闽语简单地分为闽北和闽南两个方言区。在“H177.1闽北语”的注释中,把福州和台湾的小部分归到闽北语区,这是很明显的错误,对于“H177.2闽南语”的注释也过于笼统,不够细致。

2.2 《中图法》第四、五版“H177闽语”存在的问题

H177闽语(福佬话)

总论闽北方言、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中方言、莆仙方言的著作入此。包括福建、广东、台湾、海南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

H177.1闽北语

包括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等地区。

H177.2闽南语

包括福建省内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中心的24个县市以及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5]

《中图法》(第四、五版)“H177闽语”的类目及其注释语显然来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语言学界的“闽语五分法”,其修订有正有误。正确的地方主要是注释语,如,“闽语”注“总论闽方言、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中方言、莆仙方言的著作入此”可谓妥帖,下位类“闽北语”的注释也堪称精当。错误的地方在于类目注释与下位类的设置不配套及部分次方言语种的缺失所引发的下位类“缺位”。如前所述,《中图法》修订者已将第一至三版过时的闽语“二分法”订正为闽语“五分法”的观点,却没有将其落实到下位类属的设置上,而是保守地维持首版以来南北两分的局面,遗漏了闽东、闽中、莆仙3个子类,致使这三类图书无类可分而聊归上位类。

此外,“闽南语”的注释也有严重缺漏,一是缺失省外、境外闽南方言的分布情况,而在境内图书馆收藏的闽南语图书中,海外版在数量上占大多数;二是应该指出凡是分布在福建省外的闽语,绝大多数为闽南语。如,林伦伦《澄海方言研究》(粤东)、蔡叶青《雷州话方言词典》(粤西)、吴思聪《浙南闽语俗语浅析》、莫河编《海南歌谣俚语》、张燕芬和林亦《广西闽方言研究》,凡是编撰、出版于南洋,以“福建方言、福建话”为书名的,一般都指闽南语。

2.3 图书分类错误举隅

据笔者对国内7家图书馆馆藏书目的不完全调查,因《中图法》下位类界分失实而导致错误分类的图书,在半数以上(见下表)。

由表可知,图书馆界对于闽语的下位类划分还停留在“二分法”,《中图法》与分类实际相脱节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中图法》第四、五版对于“闽北语”的注释是:“包括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等地区,”显然福州方言并不在此范围内,可上举7家图书馆却一致地将《福州方言词典》划分到“H177.1闽北语”。可见,《中图法》虽然已经修订了,但是大部分图书馆仍旧按照之前一至三版的分法,未做出相应的修改。再如,《漳州方言童谣选释》,此书应属于“H177.2闽南语”,可上举7家图书馆都将其归在上位类目“H177闽语”,可见编目人员并未细读“闽南语”的注释语。《永安方言》和《莆仙方言熟语歌谣》应分别属于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的图书,但是由《中图法》闽语不能再沿袭之前的分法,而应该作出适当的修改,这样不仅能够给予图书馆编目员正确的指导,避免产生闽语编目的错误,也可以使读者更加明确闽语的分类,适应我国图书馆馆藏书建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06.

[2]陈章太,李如龙.论闽方言的一致性[J].中国语言学报,1985(2):25-82.

[3]张嘉星.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164.

[5]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9:157.

猜你喜欢
中图法闽北闽南语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
闽南话
闽南话
音乐特点在闽台闽南语合唱的分析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