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流通图书馆对社会阅读的贡献与启示

2018-04-09 02:38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史研究中心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年2期
关键词:借书流通民众

郑 爽(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史研究中心)

1 引言

清季民初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奠基时期,近代图书馆与古代藏书楼的主要区别,即从传统的“重藏轻用”转型至重视图书的流通、使用,从而淘汰沿袭千年的知识精英教育,迎合救亡图存社会语境下的平民教育。流通图书馆的业务重点在于图书的流通,而不以收藏、保存资料为己任。民国流通图书馆之嚆矢浙江流通图书馆对其如是定义:“流通图书馆者,搜集中外古今图书,用各种流通的方法(阅览、到馆借,通信借,陈列、巡回、车送和代理)使无地处、时间、性别、保证等的限制,而无所取酬的借予全社会的民众阅读,以达其普及教育之目的”。[1]民国时期的流通图书馆充分体现了我国近代图书馆民众化的发展方向,其业务重点在于图书的流通,不仅提供到馆借阅、倡导图书开放,也创造性地采用巡回借书、通信借书、车送借书、陈列图书、代理图书等方式主动推送图书,使一般民众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偿、无差别地阅读书籍。藉此,龚宝善曾对流通图书馆给予精准的评价:“流通图书馆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是活动的而不是静止的,是找人的而不是等人的,是平凡的而不是高贵的”。[2]

2 流通图书馆对民国时期社会阅读的引领

2.1 星火燎原:民国流通图书馆的创建与发展

1925年4月(民国十四年),首创浙江流通图书馆的创办人陈独醒先生将办理经验撰述整理出版了《怎么叫做流通图书馆》《图书为什么要流通》《怎样办理流通图书馆》《图书馆为什么要劝人读书》4本小册子,并在办理的馆刊《中国出版月报》中阐述其办理经验。浙江流通图书馆以较高的社会认可度,被称为“20世纪图书馆界的生力军”。[3]自此,各地图书馆相继效仿,渐成星火燎原之势。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杭县县立教育流通图书馆(1928年)、临安教育流通图书馆(1929年)、私立佛山流通图书馆(1929年)、上海市立流通图书馆(1930年)、上海申报流通图书馆(1932年)、诒福流通图书馆(1933年)、私立江苏流通图书馆(1934年)、中国流通图书馆(1938年)、进修业余流通图书馆(1939年)等。此外,陈独醒先生亦在推行图书流通事业方面担当旗手,于1929年1月30日中华图书馆协会南京年会图教行政组会议上,与宋青萍、黄警顽共同提案,恳请“全国图书馆增设流通借书部,期普及民众文化”,[4]并审议通过。1933年8月28日,中华图书馆协会在北平年会图书馆行政组会议上通过决议案,“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设流通图书部”。[5]教育部亦责令各省教育厅促成各省立县立图书馆加辟流通图书部。无论是教育部的行政法令、还是华协作为行业协会的决议案,都为民国时期图书馆流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支持,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湖北、云南等省纷纷行动,以开办流通图书馆、设立流通图书部、办理巡回文库与流动书车、分设图书流通处、附设书报代办处、开设通信借书与读书指导等服务形式,推进图书的社会流通,丰富民众的阅读生活。

2.2 拯救文化饥荒的公益性质

民国时期的流通图书馆事业具有浓郁的公益色彩,对于拯救文化饥荒,扭转社会风气大有裨益。在阅读与普通民众毫无关系的传统思想余绪笼罩下,流通图书馆事业的推行者大多以普及民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己任,在民国图书馆办馆经费普遍紧缺的情况下,将借阅书籍产生的费用压缩到最低额度,仅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营,从而吸引读者阅读书籍,扭转民众娱乐风气。如,1934年由程复生私资创办的私立江苏流通图书馆,经费来源主要依靠私资与多方捐助,以达到辅助教育、增进民众知识的目的。据载,“借书人填具保证书,请本人工作之学校机关团体商店工厂之主管人负责保证,或找附近商店担保,送到本馆,经审察或调查之后,核发借书证,以后即凭证借书,回家去看,每次限二册,十天之内归还,若以客旅暂住,找不到保证人或铺保,可用现金医院担保,停借时如数归还,此一元之保证金,可借价值一元以上之图书,限制不可谓不宽”。[6]由此可见,额度低廉的保证金大多强调形式上的信用,并且是在保证人担保无法提供的前提下才予以施行的。小额的保证金并不能规避图书丢失的风险,并且还要提供给读者时下价格偏高的图书。申报流通图书馆更是以“不取费用、不必保证、手续简便”独树一帜。可见,流通图书馆是以承担风险来保证民众以较低的经济成本获得阅读机会的。

民国时期流通图书馆的公益性是与其进步性相辅相成的。多数流通图书馆均以普及国民基础教育,提倡民众阅读风尚为目标。因此,其藏书大多属于宣传科学、教育之类的书籍。阅读对象范围也拓宽至妇女、儿童、农民、工商与军警。为实现图书流通的进步性,不少流通图书馆通过调整借阅费用的方式达到调控读者阅读倾向的目的,引导读者阅读科普、教育、文化等有益书籍,而不是迎合民众心理,投其所好,以盈利为目的。如,浙江流通图书馆自1931年始,一方面不收小说,另一方面对专门借阅小说者每年纳费一元以示限制,结果不到半年,借书成绩的统计线,居然由最高峰降至最低。然陈独醒先生并不感到失望且保持态度,并言“我们只晓得办图书馆为教育、为文化、为补救失学,为便利读书”。[7]

不少民众要么把流通图书馆误认为是藏书楼,敬而远之;要么把流通图书馆等同于小说流通社;某些流通图书馆的私人兴办性质又使人误解其带有营业性质。时办的北平流通图书馆虽具备一定的营业性质,但依然刊文解释了它与小说租赁社的区别:“小说租赁社是迎合一般人的心理,为着赚钱起见的。他们不顾到书本的好坏,甚至海盗淫的那书也来采购。致使一般读书无目标的人受了欺骗,思想不免走入歧途,这对于社会教育前途甚是阻碍。但是小说流通社发达的原因,却是一般公立的图书馆不准借书出馆,并且有时间、地点等等的限制。民众不敢问津,而专去租阅小说,竟使包罗万象的图书馆不如小说租阅社,所以流通图书馆的名辞,社会人士甚至与小说租阅社相提并论,而将图书馆的事业误会成营业性质的流通社”。[8]由此可见,流通图书馆既有别于传统藏书楼的封闭性质,也不同于时下公立图书馆的固定性质,它同小说租赁社相似,具有灵活性与平民性,却又有别于小说租赁社,具有进步性与公益性。于是,流通图书馆对民国时期社会阅读的推行与引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降格以迎之”的主动精神

从藏书秘不示人、束之高阁的传统藏书楼到具有开放、平等精神的近代公共图书馆,再到具有“降格以迎之”主动精神的民国流通图书馆,图书馆与民众的距离愈行愈近,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日益突显。余训培曾总结流通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即“降格以迎之”的态度。认为,“一般图书馆在民众阅读方面的失败可归于两点:一是过于抬高了自己的身价,不乐于降格去迎接民众,导致图书馆的神秘化;二是民众不愿意努力求之,或者受种种限制不能求之。于是双方各走各的路,没有接近的机会”。[9]此后,流通图书馆便一改消极等待的态度,主动推送、以达唤醒众人、普及教育的目的。综观流通图书馆的主动精神,主要体现在不拘一格的图书推送方式与致力于社会风气扭转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阅读指导工作等方面。

民国流通图书馆图书推送方式多样,并且深入民众。巡回借书、通信借书、车送借书、陈列图书、代理借书是除常规的到馆借书外常见的图书推送方式。一如陈独醒先生所言:“要给全社会的民众,人人有书读。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什么方法都可以尝试”。[10]

(1)通信是较早用于图书流通事业的方法,虽早至1921年,已诞生专门的上海通信图书馆,亦有1927年成立的蚂蚁图书馆效仿其后。通信借书,作为一种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借阅方法,业已被当时风行的流通图书馆所采用。如,当时的申报流通图书馆就专设邮借部,负责通信借还书事宜,还将书目、章程、申请书等寄给上海市民,发展读者;私立江苏流通图书馆需缴纳五角以上一元以下寄书邮费。然而,通信借书以低廉的邮费承担着图书借阅与邮寄途中遗失损坏的风险,且在编制书目、分发宣传品上的成本过高,不仅对馆方复本有数量要求,邮寄借阅手续也较为繁琐。即便馆方以承担资金财产风险开展借阅,仍有读者因有预存邮费敬而远之。

(2)巡回借书是在民国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借书方式,流通图书馆藉此而闻名。巡回文库是将一定数量的图书装以木箱送达地点,到协定日期再寄回图书馆另换他书的借阅方法。当时的巡回文库大多面向学校与家庭,也有面向风气闭塞的乡野农村、无暇停顿的铁路工人、抗战背景下的华工难童与难胞。如,1934年安徽绩溪教育会巡回文库循环四乡、方便乡民浏览;1937年津浦铁路各站开展巡回文库,在浦镇、石门山、夹沟、官橘、泰安、德县六个站点放书箱六只,方便沿线员工阅读;1938年湖南长沙举办难胞巡回图书柜,为加强难胞抗战意识、增进难胞教育事业而努力;1939年,驻华英大使捐赠上海宜兴县公共图书馆华工难童图书车一辆,用于难童的阅读教育。由此可见,巡回文库作为起源于英国的舶来品,在民国时期已被中国的图书馆事业演化发展,成为借助书箱、书车、书袋、书担等更为丰富的巡回形式。它以图书馆的到场服务换来了民众时间与资金上的节省,深受时下读者欢迎。

(3)图书馆与学校、公园等机构协商,设置图书陈列点,方便当地民众阅读。图书可定期更换,但一般不予外借。车送图书是巡回文库中国化最为成功的例子,一辆脚踏车、一根识别馆旗,便将图书流通事业播发到街角巷尾,地气十足。代理借书即成立图书代办点,由代理者汇众多借书请求而一次到馆借书,并由图书馆给予少量报酬,代理借书减少了借阅者的手续与负担,它像流通图书馆的诸多分馆,深入茶楼、旅馆、闹市等公共场所,潜移默化地改变民众对阅读的认知。

流通图书馆的主动精神不仅体现在“降格以迎之”的推送方式,更表现在“服务社会”的阅读指导上。沿袭千年的封建精英教育割裂了普通民众与书籍、阅读的联系,近代公共图书馆在提供给民众书籍本身之余,更需要在图书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知识的应用上给予指导,教会面对书籍茫然无措的民众之方法,才能使书籍真正被民众所用。综观民国时期的流通图书馆,阅读指导的内容大致包括书籍基本常识的认知、书目信息的获取、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习惯的养成等。就指导形式而言,除口头咨询与书信咨询外,借助报刊答疑、开展读书会与阅读辅导班也是备受欢迎的形式。阅读指导对于图书馆的意义,远远胜于司职书籍的购备与出纳流通,而是能够扩大图书馆的效用,体现图书馆服务社会的精魂所在。

3 学习型社会图书馆建设对民国流通图书馆事业的精神传承

3.1 继往开来:当代图书馆流通事业的机遇与挑战

曾在民国开一代风气的流通图书馆事业,如今已演化成为各类型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图书流通部、阅读指导部成为当代众多图书馆的基本组成,为民众阅尚的同时也对数据库建设的规范化与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出了更高要求。尤为一提的是开放存取(Open Access)的出现,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术传播机制,它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它规避了第三方营销商与繁琐的投稿流程,突破了价格障碍与权限障碍,免费并且充分地传递信息资源。虽然在版权立法方面有待商议,却充分体现了数字图书馆的免费精神。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我国运营较为成功的开放存取仓储。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奇迹文库、浙江大学机构库、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机构仓储、上海交通大学机构仓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机构库等均收录了本机构大量的学术信息资源,且基本都对外开放。[12]

图书馆的平等精神于民国时期体现在取消借阅对象的阶级差别,实现从官员士子到全体民众的转型;于当代则是维护公民阅读权利的公平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将平等、开放、共享的现代图书馆理念提升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法定原则(第三十三条);并规定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创造条件,保障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阅读权利(第三十四条)。杭州图书馆十年不拒乞丐,正是图书馆平等精神在面对社会歧视时的对抗与坚守。

3.4 阅读疗愈与学科服务:图书馆阅读指导服务理念的革新

在文化水平普遍提升的当代社会,阅读指导对馆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工作内容也发生了相应转变。实体图书馆的图书分类精准,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有序,这使得阅读指导的内容从传统的介绍基本常识、组织书目信息、传授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向培养读者信息素养、提高读者信息检索能力上转型。

古人云:“书者,舒也”。如今,图书馆界还积极利用书籍的心理疏导功能,借助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以图书馆为“疗吧”,以书籍为药方,针对读者的情感之病、思想之病、人格之病、灵魂之病开展治疗,开发出图书馆的新功能,即阅读疗愈。阅读疗愈对于疏导心理郁结,抵制工作学习压力,完善人格,强健心灵,培养情操,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无不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成为强调心理健康与精神塑造的当代社会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新内容。

学科馆员制度的出现促进了阅读指导的高端化与专业化,它要求馆员同时具备文献情报专业素养与特定学科背景,从而能向某学科领域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的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学科馆员除了熟悉馆藏、掌握数据库平台功能外,还应广泛搜集免费学术资源,建立学科导航网页,提供科技查新服务,定期向专业群体提供所需资源,并深入群体进行调查采访,对用户行为进行追踪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服务。近年来,针对相关学科提供嵌入式的信息情报专业服务,是延展与深化图书馆服务的重要举措。学科服务不是资源宣传推广式的中介服务,而是成为科研工作的合作伙伴,对课题开展进行全程式的信息跟踪,发挥资源利用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研发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佚名.究竟怎么叫流通图书馆[J].中国出版月刊,1934(1、2期合刊):1.

[2]龚善宝.流通图书馆的特质及其前途[J].中国出版月刊,1934(1、2期合刊):2.

[3]陈独醒.怎么叫做流通图书馆[M].杭州: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宣传部,1932.

[4]佚名.图书馆协会年会各组分组会议纪要[N].申报,1929-01-31(6).

[5]佚名.要闻·中华图书馆协会年会[N].申报,1933-08-31(16).

[6]佚名.江苏流通图书馆开幕以来[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4,9(6):18-19.

[7]陈独醒.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的四干主义[J].中国出版月刊,1934(1、2期合刊):24.

[8]佚名.商业性之北平流通图书馆[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3(2):34-35.

[9]余训培.民国时期的图书馆与社会阅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1.

[10]陈独醒.图书为什么要流通[M].杭州: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宣传部,1932:9-10.

[11]吴晞.天下万世共读之:公共图书馆与阅读推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209.

[12]温欣,刘兹恒.国内外图书馆界热点问题之一:开放存取篇 我国开放存取的实践与成果[J].中国教育网络,2016(1):73-74.

猜你喜欢
借书流通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图图借书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借书去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借书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上海:从书店里借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