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美感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新生释放

2018-04-13 09:18周露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美感艺术材料

周露曦

摘 要: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主要载体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材料是城市公共艺术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公共艺术表达的媒介。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美感的要求不再仅仅体现于物质层面上,而是逐渐向精神层面转变,随着城市公共艺术的进步与发展,材料的美感也随之体现。它以其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和不同的质地、肌理,提高了城市公共艺术的整体品质, 满足人们对于美感的各种需求,表达各种情感和内在精神。以城市公共艺术与材料为大主题,归纳城市公共艺术与材料美感的关系,并结合案例从材料美感的分类和材料美感的属性多角度进行总结,作出对城市公共艺术和材料美感发展关系后期的展望。

关键词:材料;美感;城市公共艺术;艺术

一、城市公共艺术

城市公共艺术最早出现在二战后的西方,它让艺术融入城市生活之中,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是城市生活、历史与文化的复杂组合。它具体表现为公共空间(如:公共绿地、广场、建筑以及城市道路)中的雕塑、摄影、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诸多艺术形式。

城市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地域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体现,是现代城市大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构建美好城市环境不可或缺的文化体系。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形态的点睛之笔,在展现城市特色、凝聚城市魅力、塑造市民荣誉感以及增强城市身份认同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

二、何为材料

(一)材料简述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公共艺术的物质基础,是城市公共艺术表达的媒介,艺术最终是通过材料去实现并表达的。艺术家从构想到落实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其中也会很大程度地受到材料的制约。

(二)材料构筑人类物质文明

材料与人类的出现和进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材料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标志。纵观历史,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逐渐提高,材料本身也经历着它自己的历史,主要体现在:从无到有,从天然材料(金、木、水、火、土、草、石等)到人工材料,从手工生产到大规模工业化批量生产各个阶段。材料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例如,某些材料的名称已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用于命名某些时代—— 例如:石器时代、铁器时代等。

(三)材料之所以为材料

材料之所以成为材料是与人分不开的,主要体现在设计与使用两个方面。艺术家将材料的各种属性运用于艺术作品中,赋予了材料特定的用途属性,材料就不仅仅是物质本身,而也就拥有“价值”。它以其豐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和不同的质地、肌理, 构成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进而形成了特殊的美感,对艺术的渲染和美感氛围的展现发挥着重要作用。材料的运用不仅仅限于它的实用价值, 更多的是为了提高艺术作品的整体品质, 满足人们对于美感的各种需求,表达各种情感和内在精神。

三、材料美感与城市公共艺术

(一)材料美感的分类

城市公共艺术中材料的美感体现在材料的物理性与精神性两方面。

精神性,多体现于文化和情感上的交融,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质”是指材质,也就是未经雕琢的材料。孔子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了“质”,是比喻一个人质朴的内心世界和朴素的真挚感情。由此可见,材料可以被赋予文化和情感等精神上的寄托。

而物理性则以较为直观的视觉、触觉、听觉较为明显体现。视觉效果通过眼睛最为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材质的色彩、形态、肌理和质地发出的艺术讯号;触觉效果较为敏感,易产生温暖感、痛感、震动感等,获得光滑、柔软等不同触觉感受;而听觉则能从空间层次上传达材料的美感。

材料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载体,除具备其特有的物化功能以外,艺术家基于此能够充分地发挥材料对于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物理性和精神性的塑造,结合文化、情感等精神要素,并综合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物理性,充分发掘材料的潜力,能够更好地展现功能及渲染氛围。

(二)材料美感的属性

人们通过感官来对于材料的装饰属性进行审美评价,这一反应方式大多数是多种器官的综合反应(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会对物体的色彩、形状、质地和肌理、温度等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再加之以往对此物体的体验记忆,形成全面的心理反应)。而光结合材质的色、形、质等特性,能以各种方式关联组合来愉悦人的感官。

1.光

光赋予了材料色、形、质等各种特性,在光存在的环境下,通过光的透射、折射和反射等物理现象我们才能将材质的各方面特质尽收眼底。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多方位考虑光对材料的影响,并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材质的和谐。

2.色

我们对物体色彩的感受,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材料本体的本真色彩;二是材料在不同光源下呈现出的光源附属色,主要受光源性质影响;三则是每个个体在视觉成像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这三个方面综合决定了我们对材料色彩的感知。

难能可贵——固有色:材料的天然色彩在设计创作中非常可贵,设计师应该充分发挥其材料原始色彩的美感属性,展现材质最天然、最自然的状态。在城市公共艺术中,固有色的运用以木材最为常见。例如,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等地的社会宗教活动相关的城市公共艺术中,较常使用木材、竹材等自然材料,一方面,该地区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另一方面,木材、竹材自然生长的纹理所形成的木材固有色,是一种天然的设计语言。

巧夺天工——人工色:人工色是指材料经过再次着色加工,色彩与最初的固有色会有所不同。例如,砖材可以经历不同程度的烧制技术,显现出不同色彩,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摆放不同和受热不均也会使砖材表面形成不同的色彩和图案,常见的色彩有红褐色和青黄色。

3.形

因材料的尺度和比例以及组合方式的不同,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形”。立体形态的构成要素是点、线、面、块。不同材料的不同形态,都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线材利索,有轻快感;面材饱满,有充实感;块材稳定,有空间感。

自然有灵——自然形态:艺术家在创作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运用材料本身巧夺天工的自然形态美并依靠大自然环境的奇妙恩赐,极尽所能在作品中表现材料独到的地域性美姿。

造物有术——人工形态:如今,现代艺术家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创作时,会使用一些特定的人工形态,创作出标准化、模数化的作品构件。

眉目有情——艺术形态: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进行组织,可以使得同种材料或者多种材料间体现出艺术形态。例如,通过对比、重复等排布方式,组成不同形态,从而体现美感。

4.质

质是指质地和肌理,是指材料的肌体形态和表面纹理。[2]视觉、触觉感受基本上介于光滑和粗糙两者之间。质地光滑的材料,光洁,有现代感;质地粗糙的材料,自然、亲切,有粗犷感。

生态有境——自然肌理:不同类别的未经过加工的材料,其表面组织纹理会凸显其特质,产生特定的自然质地,这种表面纹理即是自然肌理。例如,日本的枯山水,运用侘寂之美,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用线条表示水纹,显露出的一种特有的充满岁月感的朴素、自然的环境氛围。

工巧有意——人工肌理:对原有材料的表面经过特定的加工改造(雕刻、打磨等),可以形成与原有材料质地不一样的人工肌理。在现代社会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中,常见的人工肌理有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表面的肌理乳胶漆,既在视觉上形成一定的漫反射,使得光环境均匀,也能通过表面的纹理诱惑人们去用视觉、触觉等多方面体验感受这种细腻润滑,从而产生快感。

任何一个优秀的设计,材料所带来的设计美感是不可替代的,且光、色、形、质等材料美感的属性也是相辅相成的。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物质基础,其美感也在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行多方位的进化与提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挖掘材料本身、材料的组合、新材料与新工艺、美感定义与审美进步。

(一)挖掘材料本身

在城市公共艺术中,材料自身的美感愈来愈受到重视,一种好的材料,需要在设计和使用中被不断地挖掘,例如,进行材料本身的再利用、不同材质间的挪用等。

(二)材料的组合

在一件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中,材料的美感是通过材料与材料,材料与环境之间和谐的组合来体现的。艺术家借助并综合运用光,材料的色彩、形态、质地和肌理这些美感要素,在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平面与立体、大与小、简与繁、粗与细等对比手法进行设计合理配置与和谐运用,使各种材料统一地存在于一个大的环境之中,真切地表达艺术家的理念和情感。

(三)新材料与新工艺

进入工业社会后,新型材料不断推出,材料的加工工艺也在不断进步。新材料和新工艺对于推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许多城市雕塑都有运用聚乙烯、不锈钢、镜子等现代材料。古语有云:“物尽其材,因材施藝。”材料美感需要和工艺美感相辅相成,才能共同升华设计艺术的无限魅力。

(四)美感定义与审美进步

现有材料不断被挖掘,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加工工艺也在不断发展,艺术家对于材料与材料之间、材料与城市公共环境之间的设计拿捏也更加进步。那么,新的美感更需要人们去体会和感悟,不断地更新美感定义,使得审美整体提升、进步。

参考文献:

[1]董雅,陈高明,王小荣.天津公共艺术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0,(03):69-72.

[2]李晓.论装饰材料的形式美感——肌理[J].大众文艺,2010,(20).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美感艺术材料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纸的艺术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最美材料人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