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教学中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初探
——以韩国爱国主义教育为鉴

2018-04-15 13:06吕秀一朴婷姬
大连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华民族韩国

吕秀一,朴婷姬

(1.大连大学 历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民族大学,辽宁 大连 116622)

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国家的凝聚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爱国主义是国家复兴与凝聚力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年轻一代中弘扬爱国主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具有坚强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和前提。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开始,其内容和形式可多样化,应贯穿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青少年是重点,而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又有综合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特有的专利,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法律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不同专业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适时地、全方位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上韩国与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近代史上同样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迫。在此,本文以韩国历史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拟重点探讨高校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更有效的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一、韩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状况及经验

自古以来朝鲜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对孩子的知识灌输和对国家的忠诚教育。特别近代以来,韩国遭受过日本帝国主义残酷的殖民统治,促使韩国政府格外重视对年轻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年轻一代学生从小爱国爱民族爱家乡,提高作为韩国国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1945年,韩国教育部把培育国民中贯彻爱国教育内容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提倡“培养人格完善、并具有爱国精神的民主国家的国民”为宗旨的教育方针。1948年12月,韩国政府颁布的《教育法》中提出:“使教育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培养民族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进入80年代后,随着韩国经济初具规模,政府及国民的自信心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开始着重强调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把这种教育理念体现在一切教育活动之中。进入21世纪后,随着韩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韩国政府也逐步修改政府的教育方针,以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具有高度爱国主义觉悟的新一代。

这里值得重视的是,韩国特别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历史体会教育。韩国各地都有规模不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多以介绍爱国人物和爱国事件、宣扬传统文化等形式进行。从设施种类来看,有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各种展室等,从其级别来看,既有国家级的也有地方级的,从所有权来看,有国立的也有私立的。这些设施对国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和国家的自豪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博物馆为例,据笔者统计,全国有大小不同的各类博物馆有1306个,仅首尔一地就有151个博物馆[1]。这些博物馆展室的内容形式多样,有安重根、安昌浩等爱国历史人物纪念馆,也有民族历史、民俗、美术、日帝监狱、战争、教育等多种多样的博物馆,以向国民展示韩国各种历史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韩国各高校都极力支持学生到各地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韩国的历史和文化。最著名的爱国主义基地是位于韩国忠清南道天安市郊的韩国独立纪念馆,是陈列韩国独立运动资料的纪念馆,馆内展示了日本统治下韩国民众不畏强敌、前赴后继地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各种珍贵资料。全馆占地面积23,624平米,有7个展览馆,可作为同时容纳5千人的夏令营地,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位于韩国首尔市,于1970年建馆,该馆以“让年轻一代认识何为国家和民族,民族和国家献身的爱国志士引以为豪的新教育”为开设宗旨,设有3个展室,用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实物资料等分别介绍了安重根义士的生平业绩。

在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从小开始实施的,家庭、学校及整个社会,都把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作为重中之重。在教育和科研活动中都十分重视保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韩国的民族精神教育在一定的意义上已经达到了体制化的水平”[2]。韩国非常重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现场教育,韩国政府和部分纪念馆每年专门资助大学生到这些机构进行免费参观,并请专家学者到场为学生举行专题报告会,进行比较系统的爱国爱民族的现场教育。“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不畏强暴的花郎精神、不畏强敌的李将军精神、民族自救的三一精神一直以来鼓舞着韩国的广大青少年学生”。[3]以此同时,韩国政府把博物馆、纪念馆扩大到国外,经与韩国历史有关的一些国家协商同意后在当地也开设了规模不同的纪念馆,如中国大连的旅顺日俄监狱安重根义士陈列馆、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纪念馆、东北高句丽历史遗址等,以夏令营等形式每年都组织大学生等到国外考察访问,加深学生对韩国历史文化的理解,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

韩国爱国主义教育更注重隐性教育,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将忠孝一致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注重知行合一。谈到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就不得不提到“身土不二”,强调生我养我的国土上生产的东西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体质,认为身体和出生的土地合二为一,并时刻提醒国民使用本国产品。韩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热爱本土、选择国货,以自己民族的泡菜和酱汤等传统饮食为荣。“身土不二”表现出了韩国人对本土的强烈热爱,大部分青少年从小在这种爱国环境中成长,在日常生活中就受到非常细致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韩国人对国产产品的支持促进了韩国世界品牌的发展,也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

二、韩国爱国主义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优秀传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自立自强的思想源泉。爱国首先表现在忠诚和维护本国本民族利益,是以国家和民族为前提和基础的,所以忠于民族国家是任何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列宁曾经提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也高度评价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和德国人的组织纪律性,认为建设俄国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是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美国人的求实精神和德国人的组织纪律性的合体[4]。我国各个高校应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主题,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大学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完善大学相关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把爱国主义教育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并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深入挖掘爱国主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从半封建半殖民地中解放出来建设新中国。当今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各族人民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要求高校的教学和培养模式必须做出符合教育规律的新模式。为了更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部与2014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这就要求培养学生要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新教育理念已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共识。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发展实践中形成的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目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达到428个,基本覆盖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解放战争胜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革命纪念地[5]。要借鉴韩国的做法,让这些爱国主义基地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教育部门应提供专门经费组织大学生免费参观,并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在现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认同民族精神,深化对民族精神的解读。如可组织大学生开展“红色之旅”体验活动,到南京大屠杀博物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圆明园遗址公园等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开展“我爱我的祖国”、“永远跟党走”等系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如每年的清明节去当地的烈士陵园扫墓并接受革命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开展有关爱国主义的主题演讲、辩论、相关知识竞赛等。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面,在借鉴韩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同时,要特别强化各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要不断强化国家意识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全局;二是要大力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强调个人品质中爱心与忠诚的养成,培养忠诚于国家的国民;三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利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各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途径——以世界近代史课程为例

韩国人的共同体意识特别强。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韩国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国家边界和民族边界是一致的,韩国人爱国心的培育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培养。而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其中还有30多个跨境民族,这就在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难度要远远超过韩国。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借鉴韩国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和做法的同时,要结合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开展切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华特色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感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高等教育全过程中培育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世界近代史课程是使学生了解近代世界的最重要的基本课程。就世界近代史课程而言,以教育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应该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世界近代史的教学目标也应该从培养专业型人才转向使学生具有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因此,探索世界近代史等历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依托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师服务于教学活动的能力,不仅能激发优秀学生在世界历史总体研究和个案探讨方面的创新能力,而且也能够提高所有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使教学活动真正有效的服务于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精神和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人才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以教科书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显性教育。

利用历史这一学科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世界近代史课程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也是历史专业本科生和专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其主要内容是讲授资本主义在西方发生、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在全世界带来巨大影响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历史课因分为世界史和中国史,讲授时很容易割裂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可在世界史教学中,适当地有选择性的与同时代的中国史相比较,在世界史中诠释中国文明,用与世界史横向比较的方法来解释中国文明和发展,这能使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中国文明发展历程和特色,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历史地位。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世界近代史教学中很少吸收和借鉴国外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 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忽视历史学科和爱国主义的有机融合和结合。实际上,国外历史学也有几百年的发展,不乏真知灼见的理论观点,对我们世界近代史的教学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是有重要启示的。

(二)在世界近代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并融入红色文化的学习和教育。

在通过中国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应当重视世界史在这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不仅是一种社会主导价值的灌输过程,也是大学生个体自主价值的建构过程。今日大学之前,中小学生受到的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内容是爱我中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等,他们对为什么要弘扬这些民族精神等问题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进入大学以后,民族精神培育的重点不在是简单的教育灌输,而是学生的“思”与“行”。培养民族精神问题上,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的民族精神之“思”,及引导学生的民族精神之“行”。[6]例如,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像中华民族一样,世界各国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都培育出许多爱国志士,各个民族都深爱自己祖国,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爱国之情可以激励、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国心。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世界史上的爱国实例让大学生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方法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世界史教学中可以联系我国多民族的国情,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学习其中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不断增强各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世界古代史上曾经出现过20多个文明,也曾有过四大文明古国,但大部分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究其原因,这些文明或者是民族精神未能适应新的历史和时代,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与韩国相比,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和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避免简单地将中华民族等同于“华夏民族”“炎黄子孙”;二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内涵的演变,不能简单地把中华文化等同于“汉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和“儒家文化”。中华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内部的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内各民族文化的总称;三是要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一体”与“多元”的关系。不能只强调“一体”,而忽视“多元”,也不能只强调“多元”,而忽视“一体”,这些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

在加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的隐性教育和渗透性。在隐性教育上,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风、师德来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全体学生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形成浓厚的情感依恋,超越“原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归属”式的民族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族团结教育中,使各民族学生认识到自己首先是中国公民,以广泛开展社会实践特别是民族团结活动为途径,为广大学生提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处理不同民族学生间交往的规则,加深各族学子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四)通过世界近代史教学,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传授,在教学中教师也应适时反映对当今全球化浪潮的现实关照。当今世界呈现出强劲的全球化发展势头,与全球化发展相伴而行的是体现民族差异性、独特性的民族主义再次形成世界性浪潮,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中美贸易战等等,国家民族主义愈演愈烈。新形势下普及大学生的民族知识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下同)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当前,除了10多所民族院校和五大自治区的普通高校外,全国数以千计的高等院校尚未系统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一方面,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应该尽快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另一方面,受限于民族教育资源的匮乏,应加快利用慕课等方式,通过网络普及民族理论课程和民族文化教育。普通高校的历史专业,特别是世界史教学,也应承担起普及世界民族知识和民族文化教育的任务,让大学生的“我者”与“他者”对彼此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自觉地规避文化禁区和进行文化调适,强化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认同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对人类共同文明的尊重、欣赏和包容性发展,加强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发挥他们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中的作用。

(五)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大众传媒“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制度创新。

引导社会各界自觉树立多民族的国情意识,自觉了解世界民族知识、各国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相互嵌入式教育环境的创设,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当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生存空间,高校教师除了建设自身的网络课程之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大众传媒的作用,通过利用各类优秀的民族精神网站及专题网站,构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在韩国走马观花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