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的影响与对策

2018-04-15 13:06修新路
大连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传统大学生文化

修新路

(东北财经大学 校友工作处,辽宁 大连 116025)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生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支配着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能否顺利开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打造积极上进、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文化,必须立足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大学生文化的厘定

(一)文化与亚文化

娱乐文化、饮食文化、学术文化……近年来,“文化”一词频繁的出现在媒体报端,似乎成为了涵盖所有人类创造和行为模式的万能语言。学界对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学者和学派众多,对文化的定义也多达数百种。其中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的定义较有代表性,暨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社会阶层和社会分工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社会中都必然同时存在多个文化取向,其中处于主导地位、被普遍认同的文化取向我们称之为主文化,而相对主文化而言,辅助的、次属的文化我们称之为亚文化。文化可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为不同的亚文化,其中由青年群体创造的、特有的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青年亚文化。

(二)大学生文化

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群,他们作为一个年龄结构、心理特征、教育程度等方面都特点鲜明的社会群体,必然创造并拥有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大学生文化。大学生文化是大学生为了维护自身有序生存、持续发展和自我实现所创造出来的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各种有形、无形成果的总和。它是大学生这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包括了大学生的价值体系、思维模式、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他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等。大学生文化具备着导向、凝聚、规范和激励等功能,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影响

文化不是无源之水,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演进的过程,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来自历史或同期文化的影响,进行不断的调整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现象,它对中国大学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数千年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劳动成果的精粹,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给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和积极的影响。

1.儒家为首,百家争鸣的文化精神

五千年华夏文明,产生了无数思想流派,但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中有着儒家思想的深刻烙印,儒家文化的优秀精粹也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他们秉承“公忠为国”,以培育自身爱国热情;恪守“尊师重道”,以指导自身治学观念;笃信“刚健有为”,以激励自身发愤图强;坚持“气节操守”,以培育自身独立人格;遵循“以义制利”,以提醒自身正视名利;崇尚“仁爱孝敬”,以培育自身道德情操……优秀的儒家思想已经融入当代大学生文化的方方面面,指导、支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范式。同时,中国历史上其他思想学派的优秀精髓也在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文化,如:道家倡导的“以德报怨”的高尚品格,“多予少取”的道德原则,“内在道德”的修养功夫,“抱朴守真”的道德取向和“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等;佛家思想中“崇贤尚善”、“修行实践”的慈善伦理,“万物一般,众生平等”的公平思想等;法家倡导的“不法古,不循今”的创新观,墨家主张的“兼爱”的人际观,兵家秉承的“利害”的价值观等,都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大学生用这些传统文化智慧支配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渗透并体现在他们自身的文化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人伦、道德、理想和信念,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倡导“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和“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对大学生优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支持,也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文化的精神内核。

2.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文化胸怀

纵览中国历史,尽管个别时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仍掩盖不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首先,中国历史上历经了多次朝代更替,并先后被汉族、满族、蒙古族、女真族等不同民族进行统治,不同朝代、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不但没有势同水火,反而加强了彼此间交流和补充,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和大繁荣;其次,春秋期间的百家争鸣、唐宋时期的“儒释道”三学争辩等文化现象都体现了在不同时期我国各文化派别间的共存与交流,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同时,隋唐时期吸引大量外国“遣唐使”留学,鉴真东渡弘扬佛法,玄奘西行取经,清末民国时期的大批有志青年出国留学等行为,均体现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的开放和对外来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他们乐于尝试和接受新的文化元素,乐于进行文化改良和文化创新,主动对外来文化去伪存真、取长补短,推动大学生自身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3.齐家治国,胸怀天下的文化责任

富有高度的责任感是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的突出特征之一,这种责任感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背景。《大学》中写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成为中国大学生几千年来追寻的目标,体现了大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责任感。明末大思想家顾炎武在国家危难时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自幼就定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纵观历代仁人志士,无不秉承“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被当代大学生所传承和发扬。他们高度关心国家事务、主动参与政治活动,积极提升自身修养、自觉实施环保行为……责任感体现在大学生文化的各个维度。当代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由此产生的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发扬文化的自觉行为,更是这种文化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当今大学生对责任的理解也发生了悄然变化,很多大学生更愿意秉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理念。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对传统“责任感”的逃避,而是对新时期“责任感”的解释。当代大学生的目的更加明确,判断更加理智,他们不再买盲目的夸大自己的能力,能够从个人条件出发理性客观的选择自己的责任,从完善自身做起,一步一步的成长成熟从而实现远大抱负,这非但不是一种“摒弃”,而是一种“发扬”。

(二)腐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也有一些文化元素虽然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却并不适应当今的社会文明。这些腐朽和落后的信息混杂在优秀的文化瑰宝中一并作用于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1.官本位扭曲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在治国和治人中强调“以德”、“以礼”,用“德”来规范人的思想,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人克制自己而去达到符合社会的礼数。几千年来,中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的皇权社会中,“礼”就成了对皇权、对官员的至高尊敬和绝对服从,官员掌握的绝对权力成为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得到权力成为对人民最有吸引力的活动。科举制度产生后,科举考试成为普通百姓做官的直接通道,于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学生奉行的原则,考取功名成为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最高目的。人们从敬官、顺官到崇官、媚官,最后演变为对做官的盲目追求,形成了以官为本、以官为尊的价值观念。官本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腐朽的部分之一,对当今社会尤其是对大学生文化产生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官本位的腐朽思想作用到当今大学生身上,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扭曲和行为方式的不端。首先,官本位造成的不良风气和社会现象动摇了大学生的远大理想,影响了大学生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信念;其次,官本位产生的官僚化思想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文化的各个方面,造成了崇拜追求权力、价值取向功利、政治责任感低等不良后果,例如体现在学习文化中的动机不良,行为不端,耐心不够,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第三,社会政治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了以权代法、人治大于法治的情况,形成权力腐败的同时也造成了“官二代”等不良社会现象的产生,直接影响了校园内的公正氛围;第四,“学而优则仕”和“官尊民卑”的错误观念引发了大学生的“考公务员热”,误导了大学生的就业取向,甚至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盲从权威束缚创造力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强调“父为子纲”,家族中父系家长拥有绝对权威,家庭成员必须对其绝对服从;强调“群而忘己”和“无我”,认为人是为社会和家庭存在的,个人价值只有在对家庭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这种个人价值的迷失有观念沿袭的因素,也与我国自古以来农业化生产中对大自然“风调雨顺”的依赖,忽视个人能力和创造力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直接相关。梁漱溟曾说过:“到处弥漫着义务观念之中国,其个人几乎没有地位”[3]。这种义务观念不仅体现在行为的服从上,更体现在精神上对父系“权威”的绝对信任和普遍盲从,由此产生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对“个性”的限制甚至扼杀,和“奉命唯谨,惟命是从”的对“传统”的遵循依赖以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对师长的任何质疑就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和“忤逆不孝”,是最严重的错误。这种以牺牲人的个性换取稳定的文化传统,在历代中国人尤其是学生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造成了他们习惯听从和遵守,力求平稳和中庸,远离质疑和冒险,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勇气,阻碍了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3.道德泛化误导评判体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尊重道德的养成和遵守,“德”的重要性被无限拔高并渗透到所有的评价体系中,产生了明显的道德评价泛化倾向。“德”成为衡量人的主要标准,个体“能”的重要性遭到忽视,造成传统价值体系中对伦理道德的推崇和对科学技术的歧视,导致以求真务实为代表的科学精神的严重缺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说法都隐含着社会对从事技术、工艺等人群的歧视,压制了人们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和文艺等行业的积极性,直接制约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事实上,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尽管我们现在大力宣扬劳动光荣、提倡科学精神,但是在大学生进行专业报考和就业选择中依然对从事具体技术和基层工作的岗位不能公正看待,愿意动脑而不是动手,愿意做“白领”而不是“蓝领”。

过度的泛道德化也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努力树立道德模范去弘扬真善美,然而这种“举孝廉”式做法却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历史上推崇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并不等同于现实人格,是常人无法达到的理想境界,如果在实践上缺乏相应的行为规范体系,没有以法治精神为核心的公正基础,仅靠树立典型等宣传途径是无法使现代伦理道德深入人心进而形成社会风尚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环境实际,需要因地制宜、按部就班的引导、树立和完善道德养成机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大学生文化产生的影响既深刻又复杂,无论积极作用还是消极影响都远不止以上所列举的几点。笔者仅是管中窥豹的摘取几条,用以增加传统文化影响的直观感受,进而引发更深刻的思考。

三、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4]。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文化自觉包括了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越优秀的文化越能够引起人的共鸣,进而产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育部党组要求“加强以民族精神为根基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研究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素”以“突出传统文化教育的道德实践导向”[5],为新时期大学生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建设的立足之本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宝贵文化资源,是当代大学生文化所必须秉承的文化传统,也是大学生面向未来和自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世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人文素质缺失和信仰迷失,亟待唤醒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进行填补和纠正。同时,中国大学生文化的形成和演进的全过程一直是在传统文化影响之下的,每一个要素和环节都受到其深刻浸润,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符合中国大学生的特点,更容易被吸收理解,也更受他们的欢迎。因此,建设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必须要由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人文底蕴,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支撑,大学生文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2.改良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发展之路

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即便被历史和实践检验为是优秀的文化内容也必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此,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不能一味的全盘吸收,要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使其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其不但适合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发展实际,更能推动全世界各民族和各国家的文化发展和繁荣。只有拥有这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进取心和敢于主动的进行自我质疑和自我调整的文化胸怀,我们的大学生文化建设才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繁荣。

3.吸收优秀外来文化是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取胜之匙

建设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既要结合新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符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也要吸纳传统文化中经过实践检验的精髓,古为今用。同时也要放眼世界优秀文化,充分汲取全人类的智慧和优秀文明成果,洋为中用。理智客观的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对外来文化信息进行积极的鉴别和整合,学习平等、创新等优秀的西方文化观念,摒弃和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实现自身的文化进步。只有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积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别力,不同文化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当代大学生文化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全球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1.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历史底蕴。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必须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将传统文化智慧贯彻于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始终,引领和助推大学生文化发展。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学科特征和学生特点,通过凝练为校训、命名书院和设立奖学金等形式将传统文化精粹融入到学校的校风中去,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思路中去,用以指导大学生文化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历史底蕴,加强舆论引导和知识普及,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大学生内心,帮助大学生了解并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主动从中汲取养分以开展自身文化建设。同时,要教育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和“中国梦”的践行者,不但有着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更有着改良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义务,应该主动、自觉的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2.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课堂教育中。课堂是宣传和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将例如“一诺千金”、“卧薪尝胆”等优秀传统文化典故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其生动具体、有感染力的特点,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将对道德理论的灌输转化为对内在意识的唤醒和启发,让大学生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和遵从实现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其次,将《资治通鉴》、《史记》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为必修课,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全面、系统深刻的学习、理解和吸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极邀请具备深厚国学造诣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体系和课程设计,参与教材编写,设立“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等国学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在本校的专业课中融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如经济学课程中加入《中国古典经济学》,在管理学课程中加入《孙子兵法》,在建筑学课程中加入《中国古代经典建筑》等,让大学生在学习西方理论的同时了解我国的传统智慧,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并能将所学到的传统文化要素积极、自觉的融入自身的文化建设中。

3.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活动中。高校应注重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推广、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各个领域。创新性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吸引力的各项学生文化活动,如:举办讲座论坛、古典诗词创作、传统文艺节目演出、古诗成语大赛、优秀影视小品展播等活动,让大学生能够时刻接触到、感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认知到认同,进而从中汲取文化养分,实现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同时,借助传统节日庆典、重大历史事件、名人生卒纪念日等契机举行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助推大学生了解文化史实、感受文化氛围、缅怀先辈风范、继承民族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通过开展学生活动深化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时,不能只让大学生做观众,而要让他们真切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体会;不能只让大学生做听众,而要让他们真正的深入领会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认同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4.将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在实践体验中。文化是抽象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高度的优越性。既要构建大学生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也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依托名胜古迹、文物文献等载体,开展大学生的文化体验和文化实践。如: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探访革命老区感受红色文化,欣赏文物古建鉴赏传统美学,走入名人故居缅怀古圣先贤,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传承等,帮助大学生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从理论到实践、从耳听到眼见、从体验到践行的过程;同时,高校应加强校园内蕴含传统文化教育意蕴的设施建设,如:树立名人塑像、铭刻格言警句、命名标志建筑等,让大学生在校园内能够时刻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其熏陶和感染下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取向,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当代大学生文化的价值内核进行继承和发扬。

5.将优秀传统文化拓展至网络阵地中。信息社会,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外来不良文化侵袭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日益增强的自主性决定了与其“堵”住不良文化信息,不如引“导”大学生文化健康发展。解铃还须系铃人,网络新媒体势必要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用健康的网络文化引领大学生,了解大学生需求,关注舆论热点,发布正确信息,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健康发展;第二,积极发现和培养深谙传统文化、深受同学拥护的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领袖,积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观点、引导和谐舆论,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第三,利用网络中海量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活动,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辅助,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自学资料;第四,加强传统文化主题网站的建设,积极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提高网站的功能性和观赏性,用受大学生欢迎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吸引他们访问,积极发挥网络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阵地作用;第五,举办微电影、微文学、图片展等活动,将传统文化经典真实、直观的再现于学生面前,用新媒体的手法和学生的视角记录并宣传存在于他们身边的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和事迹,感染和带动大学生群体,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依托传统文化加强当代大学生文化建设,社会、家庭和高校必须形成合力,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帮助大学生树立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积极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检验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自身文化实践所需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要加强舆论和政策引导。探索新形势下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文化建设新思路、新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传统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