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大学使命与责任

2018-04-15 13:06慧,李
大连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外语命运共同体

杨 慧,李 杰

(1.大连外国语大学 党政办公室,辽宁 大连 116044;2.大连大学 科技处,辽宁 大连 116622)

一、引 言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报告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认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自此以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词作为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理念迅速火遍全球,成为习式外交辞令的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崭新的战略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眼观世界的大格局,明确了中国作为全球一份子,与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因而要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关系,这不仅能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和长治久安,还能提升中国话语权、彰显出中国政府兼济天下的治世情怀和大国风范。

可以说,一个国家的视野,决定其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他未来发展的水平和高度;一所大学的视野,决定其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不只体现在国际排名体系中的位次数字,更体现在它是否有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关注未来的高度和视野,是否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人类的共同进步做出创造性的贡献。本文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入手,站在全球视角、站在建设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探索大学于其中的使命和责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内蕴

(一)“共同体”概念梳理。共同体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在1887年发表的《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提出,他把人类的共同生活区分为共同体和社会两种形式。自从他提出后,这一概念被不断嵌入到不同的语境中而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后来当代英美自然法权威John Finnis 将共同体区分为抽象共同体和具体共同体。抽象共同体被理解为关于事务的持续状态,也就是一种关系的联合,即秩序;具体的共同体是指具有一个共享目标的组织,即具有“共同的善”[1]。提出的这两种作为联合状态的“共同体”和实体的“共同体”,为我们理解共同体的目的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应该具有着秩序和“共同的善”的两层含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目前的国内和国际舆论中,作为“共同的善”,被视为一种价值哲学,贯穿价值哲学的是人类观、世界观、历史观;作为秩序,被视为一种外交战略,贯穿其中的是国家之间的交往之道。

(二)“共同体”与“天下观”。虽然“共同体”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提出,但其本质内涵与我国周代就提出的“天下观”具有相似之处。德国哲学家恩诺·鲁道夫与中国哲学家赵汀阳进行的三天无干扰对话中,恩诺·鲁道夫认为,从目前的趋势看,“全球化”有可能是以一种和平方式的“世界中国化”,因此,中国的政治文化开始为将来的全球治理铺路先行。赵汀阳认为,“全球化使世界面对着全球失序的问题,那种基于各国政治文化相似性的康德式和平,无法克服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其他全球性的冲突,而中国周代创造的‘天下’观却可能是一种有效的世界观念,”[2]“天下”是一个古老的中国式隐喻,大意是指“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追溯中国文化发展的源头来看,“天下观”来源于我国周代的“畿服”观。周代人认为天下是一个由内向外、由核心向外围形成的体系,沿用的是“五服”和“九州”制度,最后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以夷、蛮、戎、狄分居东南西北的格局。这一观念历经中国几代思想家们的努力,并辅以文教、伦理、政治等手段使之深入人心,形成天下一家、王者无外等观念。应该说,“天下观”在古代很好地处理了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理论上具有更高的优势。到了近代,一些学者就中国传统天下正义的思想资源探求实现全球正义的可能途径。比如梁启超曾说:“我国先哲言政治,皆以天下为对象,此百家所同也。天下云者,即人类全体之谓,当时所谓全体者未必即为全体,固吾待言。但其彀的常向于其所及知之人类全体以行,而又不以一部分自画。此即世界主义之真精神也。”由此我们看出,今天我国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在“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价值观的指导下,“它既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天下观的思想,又吸收了现代性重大成果——主观理性及其凸显的个体自由、独立和权利,同时反思主观理性膨胀造成的问题,即人与人分裂、对立下的共同感丧失和生活世界统一性的瓦解,从而发出构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合乎人性的主体间关系的吁求”,这充分体现了共同感和共同体的维度,昭示着中国作为一个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诉求的新型、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三、大学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与责任

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指出:“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3]” 这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大学人提出的新时代命题,大学应在其中有所作为。

(一)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大学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从百年历史来看,中国大学的发展始终被置于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中,大学的使命始终围绕国家和社会整体发展,与国家的战略定位互动发展。“强国家-强社会-强人类”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逻辑走向,大学应在功能定位与使命聚焦、身份重建与精神培育等方面的持续改革中完成在国家战略中的使命与责任。以我们的外语学科为例,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外语学科可以算作一个大学科。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促进国家对外交流与发展,国家成立了一批外语类院校,包括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而且一些综合大学也开设了外语院系,到2016年,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已经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97%之多,位居所有学科之首。外语学科由小变大,励精图治,为国家外交战线和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各类外语人才,推动了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发展[4]。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回首学校50多年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或许可以作为全国外语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1964年,国家急需培养一批日语翻译人才,学校前身——大连日语专科学校建立了,建校之初,学校只有一个语种,到了1970年,学校更名为辽宁外语专科学校,开设了日语、俄语、蒙语、英语等专业,到了1973年,又开设了法语等专业。1977年,邓小平同志多次做出教育改革的指示,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外语教学,我校正是在这一年更名为大连外国语学院,完成了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自1978年开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教育部于1978年召开了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提出加强外语教育的建议。历经了十多年的繁荣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外语界的有识之士,如许国璋等提出“将语言转化为力量,将力量转化为制度和效益”的论断,同时呼吁推进外语学科转型发展以适应时代要求。抚今追昔,从外语学科的发展历史来看,外语学科从设立的那天起,就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十二五”时期,国家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提下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15年2月,党中央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阐述了“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开放态势等,同年8月,国务院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5];2017年,教育部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和实施。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等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放合作共赢、交流融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关键概念,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使命,我国外语学科发展又一次迎来了新机遇,同时也是新挑战。这个机遇和挑战就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的国家大战略的背景下,大学人应全面地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责任,努力做强自身,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大学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全球利益同舟共济,利益发展休戚与共。它不是一个虚置的命运共同体,而是将人类的利益与命运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大学应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通过吸引优秀来华留学生、拓宽教育开放课程、完善教育监管体系、加强高校智库建设、积极培育国际组织等等途径扩大教育开放。

近年来,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动融入国际学术环境,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文化“走出去”重大战略等主题,致力于开展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及区域国别问题研究,精准对接和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在建设一流学科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以区域问题研究为特色,着力开展东北亚问题研究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研究,以内涵建设提升学术水平,全力打造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东北亚外交外事高端人才”、服务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多语种高端人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2016年5月,大连外国语大学成立了“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作为牵头院校,联合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外交学院、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等国家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及主流媒体共同组建而成。 目前,该中心已与俄罗斯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签署相关协议,双方致力于联合培养俄语区域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在协作科研、教师培训、语言服务、区域与国别语言国情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该中心作为公共外交实践平台,组织接待来自俄罗斯、亚美尼亚、圭亚那等国孔子学院100余名夏令营学院,进行语言文学学习及体验活动。近年来,学校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机制,多措并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2017年,为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就业需求,积极设置新专业,获批波兰语、哈萨克语、乌克兰语、传播学等4个本科专业。2017年6月,由大连外国语大学牵头成立辽宁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语言产业校企联盟。建设校企联盟是一项由供给侧出发,推进高等院校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实践。学校作为理事长单位,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框架下,联合辽宁省内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语言服务与研究创新任务,从而促进辽宁高等教育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辽宁省企业“走出去”储备所需人才、提供语言服务。未来学校将继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跨境电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方面开展深入调研,进一步加强乌克兰语、哈萨克语、波兰语和捷克语等“一带一路”建设相关语种的“俄语+”、“英语+”复语型人才培养,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储备复语型人才;加强经济、管理、IT、新闻传播和艺术类等“外语+专业”和“专业+外语”等复合型人才培养,增强非外语专业活力,强化非外语专业外语特色,为“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人才做出外国语大学的贡献。

(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承担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历史责任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批示中强调:“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这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目前,全国高校都在进行“双一流”建设,建设“双一流”,不仅要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要有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成果,更要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如何成为真正的一流,应有怎样的视角和高度,需要我们大学不断地去认识、去思考、去探索。纵观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我们发现,虽然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各有千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够站在全球的视野下去思考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当下中国各高校也已认识到人才培养的视角问题,关注入口招生和出口就业比较多,反而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将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建立起来的关注度不够。我们认为,真正优秀的国际人才,不仅要储备好知识,更要有智慧、担当和情怀;不仅关注中国,更要有国际视野,主动关注世界、关心人类;不仅要参与、融入国际事务,更要影响、引领国际事务。

多年来,大连外国语大学一直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任务,将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为立足辽宁,服务东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理性精神、独立人格、全球视野、专业素养的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人才。2017年1月,大连外国语大学成为辽宁省“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其中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为了建设好辽宁的“双一流”,学校按照“分类卓越、多元培养、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提出并构建了体现拔尖人才、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与社会担当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作为外国语大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全球化视野,推进教育国际化,在把握“跨国对话”“中国叙述”的主动权,确立跨国文化话语权和影响国际文化交流的议程设置中有所作为;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努力作为,对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包括各大学文化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态度,为“全人类共同价值”贡献东方智慧,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 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现实运用,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治久安和维护世界和平具有政治和道德上的双重指导意义。高等教育在发展中,离不开正义、能力和自由三个基本的价值体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审视下当代中国大学的责任与使命,特别需要当代大学树立一种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关注人类的视角和情怀,不断增强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在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中,也实现当代大学自身建设的历史使命,伴随着中国共同走向世界,为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推动力、影响力,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外语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命运秀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