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的大学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2018-04-15 13:06刘家宁
大连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大学

刘家宁

(辽宁师范大学 海华学院,辽宁 大连 116400)

一、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文化立场和文化成就的信心和认同,是从文化层面上对自己的历史、当下和未来的肯定和期冀[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有效传承及创新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大学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文化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校园是传统文化保存和发展的重要阵地。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涌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文化多元化、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不同社会思潮时刻冲击着大学校园,部分教师和青年学生受到西方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缺失所带来的负面问题凸显。因此,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师生文化自信,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二、新时代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文化体现着一所高校的历史底蕴、价值取向和办学特色,是大学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可谓大学建设与发展之根本所在,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3]。因此,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事业的新使命,是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也同步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然而,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美好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特别是大学文化建设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师生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例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形形色色的西方社会思潮和文化涌入我国大学校园。这些思潮宣扬个人权利至上和个人绝对价值,崇尚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对思想还未真正成熟的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迷惑性,严重干扰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易导致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滋生。当前亟需以习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积极应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和挑战。因此,用文化自信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解决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创建“双一流”大学的内在要求

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和重要实践,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纵观世界各国的著名学府,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这种独特的大学文化历经数代传承,已渗透到学校日常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特有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我国不少高校虽近年来发展较快,自身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方面已经可以与许多世界名校比肩,然而在文化底蕴等“软实力”方面却远远不足,与世界名校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高校甚至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迷失了自身方向,在盲目“西进”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特色。今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注重文化底蕴的培养。这才是“双一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大学功能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大学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服务社会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来实现的,而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应是高校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

实现现代大学的几大功能,都离不开大学文化建设的加强。首先,人才培养需要合适的育人文化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5]。实现高校的育人功能需坚持以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其次,服务社会需要增强师生甘于奉献的使命意识。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宣传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提高师生服务社会的意识。第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责。大学校园是保存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应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同时,应积极创新和引领文化,用先进文化去影响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当前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所在地区的六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尽管目前大学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积极、稳步的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以下四大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大学文化建设主体不明确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大学全体教职工及学生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需各级高校主管部门主持规划、高校相关单位和下属部门相互协调、大学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方可有效推进。但据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存在大学文化建设主体不明确这一问题。如问卷调查显示,71.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文化建设有必要积极推进,但该由学校哪一部门推进相关工作则不甚明晰。可见,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造成教育行政部门文化建设主体意识缺失、高校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各级教育单位责权不清、大学全体师生参与度低等问题。

(二)大学文化建设内容不全面

大学文化本应是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但纵观国内大学,仍普遍存在文化建设内容偏颇的问题。一方面,一些高校过于注重宣扬西方文化,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宣传缺失。据调查显示,现今大学校园里充斥着各类西方文化元素,相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节日活动,学生们普遍更愿意参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文化活动,对反映西方价值观念的电影、动画、美剧等也更感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没有多少市场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不少高校过于注重校园的建筑和景观等环境文化建设,而忽视了校园风气和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对校园文化景观的数量及其艺术品位表述满意,但对所在学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心理认同度普遍不高。可见,目前不少大学存在“重硬件,轻文化”的现象,这不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三)大学文化建设渠道不畅通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文化建设渠道主要有:教室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然而,不少高校的文化建设渠道存在不畅通的问题,阻碍了大学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在教室课堂上,一些高校教师认为教书授课才是其日常职责所在,对大学文化建设缺乏热情、漠不关心。在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中,不少活动流于形式、忽视内涵,看似“热闹非凡”,实则空洞乏味,缺乏教育和实践意义,无法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难以提高文化修养。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覆盖范围有限,而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利用率远远不够,大学文化建设的渠道亟待优化和拓展。

(四)大学文化建设方法较为单一

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然而,据本文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目前高校多通过开展宣讲教育,或按照上级指示举办一些主题活动,定期举办学术报告、讲座等方式推动大学文化建设,这些活动往往手段单一,思想教育性不深,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无法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其开展活动的效果可想而知。今后应更加重视大学文化传播模式的创新,主动借助新媒体、新手段的传播优势,增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切实提升大学的文化传播力。

四、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大力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对进一步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建设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工程,其规划必须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建设战略高度统一,紧密结合。为此,各级高校应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善大学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全方位发展的大学文化体系,为助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完善大学文化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推动建设主体多元化

新时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者应着眼于增强师生文化自信融入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做好大学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构建大学文化建设长效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具体落实、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把文化建设纳入大学整体发展规划体系与年度工作计划之中,统筹发展,科学规划。坚持将大学文化建设当作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来进行,不断创新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二是要健全文化建设监督保障机制。明确文化建设责任主体,层级落实责任。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效益风险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三是要积极推进建设主体多元化,形成由教育主管部门主持规划、高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推进、全体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的文化建设工作新格局。

(二)深入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学校历史传承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发展孕育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大学文化的根基,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不断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资源,让其能够在新时期传递新价值[6],抵御中国社会转型期西方不同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校园的冲击,引导大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的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史、校情研究和优秀校风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应积极开展大学本部及各级学院的历史整理编撰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整理挖掘学校、学院历史,做好相关文物、资料的保护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修建历史展览馆,在师生中定期开展校情历史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三)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营造文化学术氛围

全面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加强校园内的文化景观和学术文化氛围建设。一是要合理修建校园文化景观。应根据学校的整体设计规划,在保证建筑景观与校园文化氛围、环境布局相融合的前提下,修建若干展现学校办学理念、彰显大学文化精神、装点文化品位的公共艺术建筑,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此外,要充分利用教学楼的大厅、楼梯、走廊等公共空间,统一安装各类艺术装饰、悬挂绘画作品等,打造展现校园独特文化魅力的艺术环境。二是营造高校浓厚的文化学术氛围。通过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沙龙讲座等文化活动,承办各类学术会议,加强中外各界学术交流,提升广大师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四)畅通大学文化传播渠道,创新大学文化传播方式

大学文化建设还应重视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的推陈出新。一是应积极扩宽大学文化传播渠道,在优化传统校园传播渠道的前提下,大力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充分利用手机微信、网络博客等新兴媒体渠道,搭建移动传播平台,把大学校园网络建设成凝聚文化自信、弘扬时代正能量的主阵地。二是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手段。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以在校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增强大学文化建设的传播效度。例如,可以结合本学院办学特色,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氛围,积极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抵制西方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通过校园精神文化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构建,激励广大师生融入文化建设、践行文化育人、积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