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小学校的历史变迁

2018-04-17 08:49吴盈盈,李茂,盛颖霞
未来教育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巴蜀学科目标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创建于1933年。改革开放40年来持续进行了“创造教育实验”“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实施与评价”实践探索,演绎了一曲与国家改革开放同频共振、蓬勃发展的学校变革强音。一代代巴蜀人不懈努力,让地处西南的巴蜀教育拥有了世界眼光与中国情怀,朴实而又独特。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巴蜀教育改革,巴蜀小学的课堂教学技术也在不断地变化。20世纪80年代幻灯片在课堂应用;90年代电视、录像在课堂上普遍应用;2000年以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基于网络的交互式网络课程学习,基于平板电脑的泛在学习在巴蜀小学校“律动课堂”中广泛使用。正如1932年发表在《巴蜀日报》上的巴蜀建校宣言——创造一个新的学校教育,实验一些新的学校教育。

话说巴蜀:实验一些新的学校教育

张帝/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课程部部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突破,就没有行动的跨越。

在巴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凝练了一些话语,是“教育是‘做’的哲学”的具体表达,是全体巴蜀人行动方法的高度概括,引导并激励着每一个人。

“创思想型百年老校”。1932年,在抗战时期的山城重庆,江苏教育家周勖成先生受聘担任巴蜀小学首任校长,聚集起一批怀揣教育救国理想的教育人,致力于“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学校教育”(建校宗旨)。

85年来,先后有周恩来、邓小平、叶圣陶、黄炎培、沈钧儒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关怀指导巴蜀。一代代巴蜀人励精图治,在传承中发扬,坚定地走在“创思想型百年老校”的追梦路上。

“在传承中发扬”。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经历了四任校长领导班子,每代人的教育理想都在学校得到比较持续的实践检验。四轮创造教育实验,起初是增强从小学创造的意识,接着致力于培养创造志趣,进而总结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方法,推进到全面的创造教学研究,十多年扎实实践,奠定了巴蜀人的创造底色。

新世纪伊始,国家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进行了品牌建设和内涵发展,建构起了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区共育体系,极大地释放出了学校活力,使学校走向了全国。秉持“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学校进行了18年“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实践探索,整体设计、渐进推动,有效提升了学校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变革。

还包括:“共同经历,彼此滋养”“在总结中开启”“带着思想去实践,实践中出思想”“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引领实践探索,自下而上的现场创新推动思想丰厚”……这些文字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下一代代巴蜀人,85年来倾心教育一件事,以学术的方式守侯生命的静好,勤勉而自信地走在追梦之路上,过有境界的教育生活。

裴娣娜教授评价到:巴蜀小学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草根式的内涵发展道路,“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是一场变革性的实践。”顾明远先生走访了巴蜀师生和教育现场,欣然题写“素质教育看巴蜀”。

课说巴蜀:上好每一节课 育好每一个人

唐先俊/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语文学科大组长

随着巴蜀小学校的不断前行,我们的课程也在与时俱进中不断精进。语文学科为例,课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提升,彰显着巴蜀人的学术追求和专业梦想。

20世纪80年代,乘着巴蜀创造教育的东风,巴蜀语文课堂以“质疑”为抓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002年,乘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东风,巴蜀语文唱响“学生主体”的主旋律;2009年,学校明确提出了“律动教育思想”,巴蜀语文探索出了以“尊重、激发、共生”为特色的语文课堂;2012年,学校研发了第个三年计划,巴蜀语文提出了“爱读书、善思考,会表达”的核心价值追求,并编写出了《我是快乐小书虫——巴蜀儿童星级阅读手册》校本教材,在课堂上做了以“五个一”为核心的课堂文化探索;2014年,随着学校课堂教学的变革,巴蜀语文做了参与式教学研究;2016年,国家核心素养发布,巴蜀各学科开展了落实核心素养的研究,巴蜀语文提出了“爱母语,会读书,会思考,会表达”的语文学科价值追求的目标,为了更好达成这样的追求,语文学科编写了《一诗一文一著》校本教材,在课堂中推广“1+2主题教学范式”;2018年初,随着学校评价改革的成果梳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化研究,巴蜀语文探索出了“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基本特征和设计方法。

所谓“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这是以评价为抓手,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高度融合,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精神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结构。它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精准的目标设置,精彩的学习活动,精确的评价方法。以小学语文四年级统编教材《我的心儿怦怦跳》一课为例说明如何上好一节课。

课堂目标:精准目标设置

徐颖/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语文学科大组长

我们心中好课堂的目标应该是可操作、可检查。为了找准目标,我们认真研究理解教材,在课程视野里精准定位教学新知,确定一级方向性目标。光有方向是不够的,我们学习理论、研究学情、设计学习支架,开发了二级表现性目标。我们研究了精准目标设置三个标准,一是精准的知识目标。二是达成的方法与路径。三是用儿童的语言描述。如小学语文统编四年级教材《我的心儿怦怦跳》一课的目标设置为:

1.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心儿怦怦跳”的事儿,通过绘制“心跳图”做到讲清楚事情的经过,讲出当时的感受。

2.能聚焦“心儿怦怦跳”的时刻,停下来,多写几句,从“想法多了、身体变了……”等多个角度,借助资源包和自己积累的词语把感受写清楚。

3.在讲述与写作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情绪,并乐于与他人分享。这样一来,目标不空了,就有了操作性,而且还可检测了。

课堂活动:对标 顺理 工具

冯栎钧/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语文学科大组长

杜威曾说:教育的问题就是抓住儿童的活动,并给予活动以指导的问题。小学生就是用学习活动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和学习怎样做人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非常重要,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有效方式。

在巴蜀,我们非常重视课堂的学习活动设计,针对一节课来说,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导向学生的思维。学习活动的设计就是解读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它的设计原则有三条:

1. 对标。这个标,是课程标准,是年段目标,也是课时目标。只有教学目标精准,活动才有实效;

2. 顺理。这个理,是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尊重儿童,顺应学理就能事半功倍;

3. 工具。工具是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合理地利用学习单、思维导图、微课等,可以提升学习的效率。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把握三条标准:活动的设计要导向思维;活动的设计要针对全体学生;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工具,为学生服务。

以《我的心儿怦怦跳》这节课为例,这节课一共有四个学生活动。

活动一:解读课题,走进语境,明确习作任务,用了“心情卡”作为支撑。

活动二:讲清楚事情,讲出当时的感受,找到心跳得最厉害的那一刻。采用了“心跳图”和音乐辅助学生回忆和梳理过程;

活动三:聚焦心跳得最厉害的时刻,建构写清楚内心感受的方法。采用了贴图,评价资料包,自评表,微课,音乐等方式多管齐下;

活动四:总结提升,迁移拓展,分享快乐。采用了互评互赏三步走,评价资料包等方式工具支撑。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

如何能实现这一目标呢?那就是好好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就能随时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课堂评价:成长可视化 评价引领人

丁小彦/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课程部部长

课堂评价用语对标、有趣。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表现为课堂上老师的眼里、心里随时都要有全体学生。评价语言要面向全体、指向目标、导向思维、激励学生、点拨推进。老师心中有清晰目标,学生的每一个回答理应用目标去衡量,用儿童化的语言去评价它,并思考:这个学生的思维离我的目标有多远?在没在我的目标体系里?有多个同学发言,要把发言梳理、整合起来,朝目标推进。冯栎钧老师在上《我的心儿怦怦跳时》时,每个环节的评价语认真备课,该怎么说?什么时候说?说到什么份上?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安排,目的是激发学生思维,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成长。

课堂评价方式形象、易测。《我的心儿怦怦跳》这堂课设计的自我评价很有创意。几步形象的台阶,一个孩子站在中间奋力攀登。下层台阶上是大多数孩子已越过的水平——一星级,上层台阶上是大多数孩子要努力的方向——三星级,成长可视化。关键是阶梯上下有例文,评价标准藏在例文里。关照人人的评价,就体现在学生人人阅读例文,再看看自己的习作,一下便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习作更接近哪个等级,努力方向在哪里。然后学生用手势形象地反馈自己习作的星级水平,教师一看便能获取到全班学生习作水平信息,便于接下来针对学情进行教学。这种形象、易测的自主评价方式,唤醒学生自我意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人人表达出主动修改意愿。我们的习作评价不仅是感性的、多情的、浪漫的,更是理性的、精准的。

课堂评价引领成长。巴蜀语文课堂,时刻关照学生内心成长。《我的心儿怦怦跳时》这堂课,老师在整个课堂的评价中都在引领学生去真实感受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去面对情绪、面对自己,真实表达。在分享交流中悦纳自己,在教师点拨评价中体悟真谛,获得成长。课堂评价真正实现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

众说巴蜀:组织一种让生命增值的生活

李永强/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副校长

团队成就人人,人人代言团队。团队就是组织一种让生命增值的生活,在巴蜀有很多团队,如年级团队、学科团队、青年教师团队等。其中,起引领作用的“三驾马车”是:学术团队,党员团队和管理团队三个团队。

一是学术团队,特色是研究有梯队,专业有希望。在巴蜀,我们积极倡导基于团队的个人成长,以团队的方式去成就同事,建立梯队。我们学术委员团队现有近80人,为让每一个教师在专业成长上都能看到希望,而心生力量,积极向上。

二是党员团队,特色是人人有担当,组织有力量。党员团队就是组织一种让生命增值的生活, 让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过有境界的教育生活成为常态,坚持15年城乡学校文化互助的公益行动,直接受益学校33个区两百多所学校,促进了重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是管理团队,特色是国家有号召,学校有回应。为响应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和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培养勇于创新的新时代人才),我校于1985年开启创造教育实验,一做就是16年,经历了四阶段。第一阶段: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第二阶段:单校整体改革,培养小学生创造志趣和创造能力;第三阶段:构建小学生激发创造性教育的模式;第四阶段:研究小学创新教学体系,此研究成为了国家教育直接联系学校。

为响应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校又于2001年,开启了“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实施与评价”实践研究。一做又是18年,经历了四阶段(第一阶段:学科+技术,第二阶段:学科+生活,第三阶段:学科+学科,第四阶段:学科+深化)。该研究成果获得了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提名。

每所学校都是独一无二的,她的特色来源于一方水土的滋养和一代代教育人的倾情付出。在巴蜀,管理团队笃信实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化大追求为小行动,以渐进式的持续改革,推进学校发展,成就了“巴蜀小学:基础教育学校实验室”的美誉,形成了巴蜀的教育哲学——教育是“做”的哲学。

猜你喜欢
巴蜀学科目标
【学科新书导览】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