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上)
——我的家教故事和感悟

2018-04-17 08:50吴再柱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中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科学爸爸孩子

吴再柱/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中学教师

一封家书:《午夜写给爸爸》

亲爱的爸爸:

看到这封信的题目,您是否觉得似曾相识?

我刚看了一场电影回来,印度片《摔跤吧!爸爸》,抱着不是很高的期待值去看,却意外给我好多收获,看到中间不禁想着回来给您写封观后感。

这部电影的剧情,集中在印度一个小村庄里的贫困小家庭。父亲年轻时是一位摔跤运动员,获得过全国总冠军,但直到退役也没有在世界的赛场上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一枚金牌。于是他把这个梦想寄托在还未出生的孩子身上。

……(影片内容介绍,略)

我并不是想跟爸爸讲述一部电影的剧情,而是想跟您说下我的感受。看电影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流泪了。或许她是出于对父爱的感动,而我更多的是想到了自己的爸爸。

我也有一个固执的爸爸,这一点爸爸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我深深地尊敬与爱戴您的这份固执。

大学之前,我也是被爸爸要求剪男孩子的头发,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到后来慢慢地习惯,我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妥,并且理解您为什么这样做。

与影片的那位父亲一样,你希望我做一个专心致志的人,不要被纷繁世界的物欲或情欲过分分心。当坚守的好原则被一点一点打破的时候,看起来都是一些小事,却很容易形成性格的改变。

一直以来,您可以接受我学习成绩上的失误,但却不能容忍我性格中的缺失。您会因为我对外婆没有耐心,而深夜写一封长长的信发到我邮箱;您会在我每次回黄梅的节假日,带我回去看爷爷和外婆;您愿意花上三个小时听着90岁的爷爷,从他三岁的时候说到90岁;您会每年拉着我去看望您曾经的老师,希望以此弥补他曾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给他带来丝丝温暖……

这么多年来,您一直都在用实际行动教我如何尊爱长辈,如何珍视家人,如何学会珍惜。

您会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冒着家家户户的鞭炮声,去药房给我买冻疮药,只因为我的右脸颊长了颗冻疮,您说女伢脸上不要留伤疤;在我被同桌无理地冷落,晚上向您吐露委屈的时候,您平静淡然地教我如何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如何主动化解自己内心的负能量;在我高考那天,您淡定得不得了,就像一个好天气拉着我去散步似的,送我去考场,中午接我回去吃饭,还给我留了一盆温开水洗脸,告诉我夏天凉水洗脸容易闭塞毛孔,温开水才最舒服(看,我看似粗心大意的爸爸关键时刻可心细了呢);在我参加银行考试的前几天,在网上帮我查阅各种资料,筛选各种信息,在考试前两天特地和妈妈赶过来,给我进行“强化训练”,想出面试官能问到的各种问题来问我,训练我的说话方式,教我如何在半结构化面试中合理回答的小技巧。尽管那些想到的问题,面试官都没有问,网上传言的半结构化面试却变成了无领导小组讨论(哈哈哈)。但那一个晚上,爸爸陪着我,给了我满满的安心和自信。

女儿与爷爷奶奶

我的爸爸总是在我的关键时刻陪着我,不会错过我成长的任何重要时刻。

在高三那年妈妈生病去武汉住院,爸爸您请假去医院陪她。后来妈妈说,当医生告知您们情况不容乐观,需要进重症监护室的时候,可怜的妈妈害怕无助地哭起来,爸爸握着妈妈的手,紧紧地握住她的手。隐忍坚强的爸爸在给妈妈一点鼓励和安慰,也是在给自己一点鼓励。

我的爸爸看起来是金刚,他可是有一颗敏感纤细的心呢。那将近半个月的时间,爸爸每天晚上就和妈妈挤在医院的小床上,每天早上去给她买各种早餐,给她朗读我给妈妈写的信《月亮旁边最亮的那颗星》。

陪伴无言,却是最深的爱。

在我大三那年,奶奶去世。奶奶走了的那天,爸爸给我打了电话,声音有点哽咽,就说了句“吴靓啊,奶奶走了”。那段时间临近期末考试,我义无反顾直接回了黄梅,在车上一直流泪,身边的人都觉得我很奇怪。

往常回黄梅我都是睡一路,那天我却怎么也睡不着。每每闭着眼就想到奶奶的样子,便头晕地不能睡。她不仅仅是带着我长大的奶奶。奶奶走了,更意味着我的爸爸再也没有了妈妈啊!这个时刻,我怎么能不陪着我爸爸一起度过呢?好在没有缺席送走奶奶的仪式,不然我怕是要后悔一辈子了。

人不能忘本,爸爸很早就这么跟我说,好在,我继承了爸爸骨子里的善良和纯真。(当然了,妈妈您也很善良纯真哦,您们都是一级棒的!)

爸爸这家伙总是习惯性地把与我的书信放在博客、空间甚至微信上,所以这封信我谨言慎行,真给您长脸啊,柱子哥!

2012年4月4日您的《午夜写给女儿》,那封信的结尾是“期待女儿的回音”,我看完却不敢动笔。我希望自始至终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的人,不忘初心,对自己诚实,对爱我的人诚实,正如您期望的那样。

我知道爸爸对我的要求一直不高,只希望我健康快乐,就像我这一生的愿望,只希望柱子哥、荣儿妹健康平安喜乐。

柱子哥,生日快乐!么么哒!

此致,敬礼!

女儿

2017年阴历四月十二日,01∶44

一种期待:希望孩子们都能成为合格公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然而,无论是“成龙”还是“成凤”,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首先成人,成为一个具有公民素养的人。笔者认为,一个具有公民素养的人,应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自立的“自然人”:健康独立,富有情趣

这里所说的自然人,更多的是指与“社会人”相对的,“只具有人的自然属性,而不具有人的社会属性”的人。我之所以将这个概念提出,完全是为了更清晰地阐述本人关于儿童从纯粹的、完全自我状态下的成长角度应当如何生活、如何成长。

《羊城晚报》2012年9月5日,刊登了一篇署名为阿成的题为《自然人》的文章。作者说,“当代人类生活最大的弊端,是忘了自然人的属性。”什么叫自然人?他说,“很简单,就像植物一样,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宁静。”“那些会生活的人大都不会忘记自己自然人的属性,该阳光浴的时候阳光浴,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远足的时候远足,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享受天伦之乐,该睡眠的时候睡眠,该浇水的时候浇水,该施肥的时候施肥,该锻炼的时候锻炼。如此之下,身体岂能不好?”

一个成人,如果更多的时候是“自然人”状态下生活,他的日子简单多了,惬意多了;一个儿童,他的“自然人”状态自然更多一些,所以,他们的生活也更单纯,更快乐。做一个自然人,也就是做一个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一个人的“自然人”比重越大,他的生活幸福感就越强。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但有数据表明,六成以上的中学生健康不达标。中小学生眼睛的健康状况最令人担忧。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存在诸多问题,急需引起重视。

心理健康的人,首先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专家分析,自杀频发的背后,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1)学习成了“你死我活”的战斗,只认成绩不认其他;(2)三成中小学生偶有自杀念头,生命教育课程缺位;(3)自杀频出,源于信念缺失;(4)家庭离异,亲情冷漠是诱因。

从家庭来看,多让孩子参加劳动,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带孩子走走转转,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而言都是富有积极意义的;从学校而言,上好体育课,开展好大课间活动,多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多让学生展示自我,这都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孩子如果有了非常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一技之长,那么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担心。因为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兴趣去从事不健康的活动,他的活动都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实和包围了。朱永新说,很多父母、老师担心孩子做坏事,其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孩子没有培养起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很可能在外界不良环境的诱惑下,把精力和时间放到不健康的事情上。

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他的内心是宁静的,他的生活是充实的,他的幸福感会更强。比如,一个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人,在他看来,外面的世界都是他的阅读材料和写作素材。他会用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和朴素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他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他可以“闲来垂钓碧溪上”, 他可以“室雅宜安坐,情高好品茶”,他也可以“古道深山原始树,小桥流水自然村”。

生活情趣,并非完全与生俱来,家庭和学校都有责任也有可能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情趣。培养生活情趣,最核心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美感教育。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许多人嫌生活枯燥,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这种人最容易堕落颓废,因为生命对于他们失去意义与价值。”

培养生活情趣,父母、教师的以身作则,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事物,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尤为重要。家长应多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亲近大自然,大自然会给人灵感,风声、雨声、鸟语花香,对大自然感兴趣的孩子会成为一个有情有趣的人。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编故事,扮演故事的角色,这样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多让孩子听音乐,看一些插图精美的图书。培养生活情趣,最好的办法就是“润物细无声”。

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健康”和“情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时代功利思想过于严重,家长为了孩子成材,学校为了学生升学,往往剑走偏锋,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正常儿童最需要的“健康”和“情趣”这两个要素。

不健康的童年,是终身的痛苦;无情趣的童年,便是乏味人生的开端。

(二)自律的“社会人”:遵纪守法,合作互信

“社会人”与“自然人”相对应。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

有人说,现代社会人应当具备以下性格特征:

1.理性:不急躁,不冲动,按规律办事;

2.自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3.自尊:原则不能变,底线不能丢;

4.自信:我能行,天生我才必有用;

5.好学:学无止境,与时俱进;

6.谨慎:三思而后行;

7.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

8.善良:与人为善,体贴人,关心人。

显然,这些特征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都应当是必备的品质。一个人,如果具备了上述品质,大多情况下都可以顺风顺水,左右逢源。同时,我认为还有一点也同样重要,那就是“自律”。

自律,就是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用法度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君子慎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就是“自律”。一个懂得自律的人,他一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社会人。

然而,总有一些反面案例让我们记忆犹新。比如,2010年,“我爸是李×”酒驾撞人事件;2013年,著名歌唱家之子李××强奸女子事件;2018年,“严书记女儿”事件,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

这里单说其中一件:李××的失足应当归罪于父母和老师只给他艺术的教育,而没给他做人的教育,或者说,只给他“天才教育”,而没给他“公民教育”。

无论是出生寒门,还是出生豪门,增强纪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应当是终生必修的功课,否则,不但不能“成龙”,反而可能“成虫”。

有人说,中国人喜欢玩麻将:玩麻将的功夫在于看住上家,卡住下家,自己和不了,也不让别人和。日本人喜欢下围棋:下围棋的功夫是慎密多思,走一步,看三步甚至更多。美国人喜欢打桥牌:打桥牌讲究合作精神,互相配合……这话很警策,令不少国人大为叹服,它揭示了日本人的慎密,美国人的团队合作,而我们国人许多都喜欢“单干”。

心理学认为,合作是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培养合作精神,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关注。

怎样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呢?朱永新说,主要有三点:一是学会理解他人、谅解他人,所谓“理解万岁”;二是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是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适当的距离,所谓“距离产生美”。

我最欣赏警察们说的一句话:“我把我的后背托付给你。”这是一种战友的信任,一种生命的托付,一种人世间最深刻的合作。也正是有了这种至高无上的信任,才会有无与伦比的精诚合作。

作为一个社会人,人人都需要信任,时时都需要合作。一个善于合作、敢于信任别人的人,他的心灵将会更加纯洁,他的学习将会更加高效,他的工作将会更加愉快,他的生活将会更加幸福。

(三)自主的“学习人”:崇尚科学,主动求知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学习者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二是,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而不是简单地获得认知的结果;

三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显然,肖川教授更强调“自主”二字,他更多的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这个概念。只有在“自主”的前提下,学习才会有目标、有动力、有恒心、有方法、有快乐。从某种意义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自主程度的大小。

自主学习是一种心理需要,同时也是一种能力体现。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提出,学生自主学习要培养三种核心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三者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过程。他说,从文字角度上讲,“自主”两个字也可以拆开来解读。其中的“自”,核心内涵包括:自觉、自立和自控。其中的“主”,核心内涵包括:主人、主体和主见。

科学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民族崛起的脊梁。何谓“科学”?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院士曾经说:“科学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的,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现象、物质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系统理论知识。技术是在科学的指导下,通过总结实践的经验而得到,在生产过程和其他实践过程中广泛应用。科学产生技术,技术推动科学,二者相互促进密切相关。”《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认为:“科学是世界观,科学是探索,科学是事业。”这也是科技界和社 会上常讲的“大科学”概念。

科学不仅仅是指科学知识,它更是一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崇尚科学,就是说不管对于什么事情,都应该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从客观事实出发,而不是从迷信和主观想象出发;崇尚科学,就是一切要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揭示客观规律,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用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一个人离开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就是愚昧无知的。

显然,这里所说的科学,既是指自然科学,如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自然科学,也包括洛克、孟德斯鸠、韦伯、哈耶克这类思想大师对社会进行研究得出的见解,即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对于破除人类历史上的种种蒙昧主义,唤醒人类对自身和社会真实关系的看法所起到的作用,丝毫不亚于自然科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我认为,最通俗的办法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博览群书贵在一个“博”字,包括文学作品、名人传记、幻小说、历史地理等。儿童阅读能力越高,科学素养便越丰富。

行万里路,就是要积极实践。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好学生。”当然,行万里路也包括实实在在的旅行。在条件允许下,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少年儿童游历名山大川,亲近自然,了解世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许多年前,一个三次考入清华、北大的“考霸”张×让国人在惊诧之余陷入沉思。这是因为他沉迷网络,孤僻自闭;在那一段时间内,他缺乏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其实,当下缺乏终身学习意识的青少年,乃至更多的身为父母的成年人们,又何止是少数人呢?

何谓终身学习?通俗地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有人说,“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因为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四)自强的“成功人”:勇于创新,百折不挠

被称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的杨瑞清在《教育要指向孩子一生的幸福》一文中,关于“成绩”“成功”“成长”三个词,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

我的脑子里跳出了三个名词。一个词叫“成绩”,一个词叫“成功”,一个词叫“成长”。我觉得这三个词实际上是表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境界。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抓住“成长”两个字。人的一生,你只要关注“成长”,就不用操心“成功”,更不要操心“成绩”的问题。人专心致志地成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你还用担心它不结果吗?还用担心它不成材吗?

在我看来,“成功”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显性的结果。今天开始尝试去改变一个不好的习惯,这便是一个好的开端,对于这一天来说,就是一个小小的成功;今天比昨天进步了一点点,这便又是一个小小的成功;今天做某种事情不顺利,甚至失败了,但精神没有垮下,士气没有低落,这对于一个人的心志成熟而言,便也是一种成功。成功就应当是这样的,循环往复,积小成然后才有大成,从量变最终演绎成质变。而这种渐进的过程,最核心的一种品质,便是“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样的古语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对于学校,对于家庭,在培养孩子上,应当跳出成绩,跳出眼前,跳出势利,用一种更广博的胸襟,一种更开明的思想,一种更长远的眼光,把着力点放在“人的成长”上,磨练其自强不息的意志,造就其厚德载物的品质,这样,一个人的成绩、成长、成材、成功、成人,便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早已成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如何才能创新呢?马云认为:“创新意味着你从明天的观点来看今天。我们需要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今天的中国,从这个行业之外的角度来审视我们自己。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做事。”

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创造性的个性特征并非是天生的,它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只要做个有心的人,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形成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作为家长,要像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六个解放”那样:切实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因为21世纪需要的正是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而只有做到“六个解放”,才能最终解放儿童的思想,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当下,我认为家长应多陪陪孩子看看两个节目:一是央视的《机智过人》,二是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这样,既可满足儿童观看电视的心理需求,同时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我最喜欢的八个字是:“道法自然,百折不挠。”道法自然,在我看来就是遵循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不蛮干,不逆时而动;百折不挠,则是认准了一件事,或是一种道理,就坚持到底,哪怕碰了一鼻子灰,也在所不辞。百折不挠,对于成事者来说,尤为重要。

我最欣赏新东方的校训:“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对俞敏洪而言,新东方校训、新东方精神是他生命中一连串铭心刻骨的故事:是在被北大处分后无泪的痛苦,是在被美国大学拒收后无尽的绝望,是在被其他培训机构恐吓后浑身的颤抖,是在被医生抢救过来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是在痛苦之后决不回头的努力,在绝望之后坚韧不拔的追求,在颤抖之后不屈不挠的勇气,在哭喊之后重新积聚的力量。

如何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尝试生命远足。比如,利用暑假时间,父母带着孩子攀越高山。通过这样的亲子活动,一方面让两代人的情感更为交融,另一方面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意志得以磨练。二是阅读名人传记。比如《名人传》,《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读者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情节的精彩,更是一种让人激情澎湃的生命力量,一种让人愈挫愈勇的强者情怀。(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科学爸爸孩子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