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创新从哪里来?(下)

2018-04-17 08:50李茂
未来教育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应试框架考试

学校里的创新,最终是靠教师做出来的。

专栏 教育十八拍

栏主 李茂

LI MAO

学校创新研究者和咨询顾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多年教育媒体与译介经历,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哲学、教育设计、学校变革、课程研发、教师成长等

著作(译著):

《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每个孩子都爱学:美国KIPP学校的奇迹》

《今天怎样管学生:西方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

《可复制的教育创新——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

21世纪即将走完头20年,中国教育20年前后的一个显著差别是,我们接触、了解、借用世界范围最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的速度快了N倍。对于在前10年做了大量译介工作的我来说,感受极为明显。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创新变革之路,怎么走才最稳健?学校的创新究竟该从哪里来?

是把各种热点——XX学习、XX课程、XX模式、XX技术——直接拿过来作为我们的创新课题吗?恐怕不是。

学校里的创新,最终是靠教师做出来的。一所希望持续改进和创新的学校,在战略上必须思考如何支撑教师成为创新主体,这是跟学校的变革方向同等重要的问题,需要优先思考。

我们现有的教师,是被学科定义的。这固然有其局限,但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育创新之路迈开的第一步,最自然的或许还是来自于每位教师日常的学科教学。

换句话说,如果学校的创新不是从教师的学科教学中长出来的,很难生根、持久。

怎么长出来?需要帮助教师重新建立学科教学的思维框架,在这个思维框架中,核心是学科教学的目标系统。

我们有西方成熟的教学目标系统,但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加上位的,解决困扰我们自身多年问题的目标系统。

学科教学裹足不前,是因为“有考试”“没办法”。比如,俞敏洪2018年被公众声讨不尊重女性的言论,他原本是为了论证如果不改变教育评价就“没办法”——这是一剂更猛的毒药,之所以未被发现,是因为大家都早已喝下。

对于教育创新来说,我们需要一个更宽广的目标系统将“考试”纳入或覆盖,高位解决“应试”—— 无论考试怎么考,都让它成为一只被驯服的羊,而不是把它想象成为一头凶狠的狼,改变长期以来创新和应试始终“两张皮”的状况。

“应试”其实可以被定义为学生学习成果在一个特殊场景的应用。这个特殊场景就是考试场景,主要是各级高利害性考试场景:统考、中考、高考。

所以,“应试”本质上是一个学习的“情境应用”。那么,是不是学生需要先“学好”了,再去“应用”?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学好”了,其“应用”也不只是“应试”?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学好”,关乎其成长成才,是学生的基本权利、福利?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实则让这个学习的情景应用,完全主导了学生全部的学。一个极端的体现就是,在小学的试卷上,你可以看到中考、高考的各种题型的影子。而教学就是“考什么,教什么”,美其名曰“目标明确”。而学生是否真正“学好”了,鲜有关心,也不知怎么关心。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让每个学生真正“学好”的目标体系。在这个目标体系下,需要关心的是:

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即对于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这是成功应试的前提,但又完全不等同于应试,也不是直接进行应试训练就可以达到的。

与学生全面发展、长足发展和个性发展相关的那些能力、素养,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能否培养?——无论是国外的21世纪技能,国内的各素养框架,都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对于“应试”的这个目标,我们也可以问,如何让学生最科学、有效地准备,在“考试场景”中表现出自己的最优。

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如何通过各学科的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爱学、会学、自信的学习者。这个目标对于以上目标——包括应试目标,可以说是一个“元目标”。

也就是说,教师虽然是还各个学科的教师,但所有教师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合力培养一位成功的学习者。

在这样一个目标框架下,我们要问的问题可以是:

如何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真正爱上(某个学科的)学习?

如何第一时间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掌握情况?

如何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配备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如何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进阶?

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

……

或许还需要让学生刷题。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确保学生深度理解和真正掌握,通过培养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高阶能力,通过学生对试题和应试策略的主动探究,把被动、机械的刷题减少到最低。

当然,按以上框架去做会很难,肯定比“集中营”似的管理、“填鸭式”的讲授、昏天黑地的题海战术难。不难,创新就没有价值。而且,以上框架是给想解决问题的创新者的,对于笃定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直奔应试目标的人来说,以上分析完全无效。

有了这个框架,我们就可以通过学科教学的升级实现对应试目标的“高位解决”,实现创新和日常教学的统整。

这样,从教师的学科开始,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开始,从教师的长处、优势、兴趣点和已有亮点开始,迈出学校创新坚实的步伐。

而那些层出不穷的各种新颖、前沿的概念、理论、模型、工具、资源,都是为教师所用的,供教师学习、研究和试验,而不是教师被它们牵着鼻子走。

对于学校来说,比这些外部资源更重要的,是学校自己培育出的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这样的团队具有创新的文化和机制,具有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千方百计”的精神、能力和支持系统——师生关系的改善,最终也有赖于此——还具有转化、研发的能力,将所有困难视为机会,为学校教育的难题不断贡献解决方案。

所以,学校创新从哪里来?来自学科教学的升级,来自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教师团队,来自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爱学、会学的学习者的目标的确立。

谁也无法预测教育的系统变革或颠覆性变革来自何处,但在这样的变革到来之前,系统内的教育者,是不是需要选择一种姿态——是创变,还是被改变;对被外部牵制,还是突围引领?

猜你喜欢
应试框架考试
框架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你考试焦虑吗?
基于Hadoop的DDoS检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