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2018-04-17 03:29葛润霞
上海城市管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旧城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

葛润霞

摘要: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建筑和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是摆在老城区旧城旧居改造面前的一道难题。芝罘区作为烟台市的主城区、老城区,浓缩了烟台百年的发展历程,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在旧城改造中,如何既能传承和展现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可以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融合现代旅游发展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新业态,推动芝罘新旧功能转换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对芝罘区正在开展的北部滨海开发建设项目中所涉及的朝阳街和所城里两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其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并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思考建议。

关键词:旧城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芝罘区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2.014

一、课题背景

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注重在旧城更新改造工作中保存城市文脉,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2016年2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对老城区改造中关于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即“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1]芝罘区作为烟台市的老城区,拥有5条历史文化街区,占全烟台市的一半以上。长期以来,由于资金、政策、体制等各种原因,这些历史文化街区的文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的开发利用。2017年,烟台市委市政府着眼于烟台城市化发展新形势,下决心在中心城区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并在权力下放、资金保障、政策制定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为芝罘区的跨越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特别是北部滨海开发建设项目的启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调研和探讨的是工程项目中所涉及的朝阳街和所城里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市是文化的最高表现,[2]而历史文化街区则是一个城市历经风雨沧桑的最好印记。浓缩了烟台600年城市发展史的所城里和荟萃了百年开埠文化的朝阳街,蕴含了烟台的历史痕迹、文化价值、民俗变迁,是烟台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这两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对于传承百年烟台历史文化、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和文化内涵,推动芝罘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朝阳街和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3]2014年山东省公布的首批35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中,烟台有8个,其中5个(烟台山-朝阳街、奇山所城、广仁路十字街、虹口路、宫家岛)都位于芝罘区。本文研究的朝阳街和所城里就是其中的两个。朝阳街是近代开埠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烟台开埠时期的大量领事馆和商埠;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卫所城池之一”。兩个街区记录着近现代烟台发展的兴衰和变迁。

(一)朝阳街的历史发展背景及文化价值

1.历史发展背景

朝阳街位于烟台山脚下,长400米,宽10米,距海岸直径距离不到200米。根据1858年6月清政府同俄、美、英、法四国签订的《天津条约》,将登州等十个地方设为通商口岸。此后,经英国领事毛里逊考察,登州海岸条件不适合做通商口岸,而后发现烟台海岸水深,是个天然的良港,遂将登州改为烟台,烟台于1862年被迫开埠。开埠后,烟台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国内外客商纷纷聚集。港口贸易的兴起使得毗邻海岸的朝阳街成为各国洋行的主要集中地,汇集了百余家工厂、银行、饭店、各类洋行商铺公司等中外企业,同时加速了邮政、电报电信事业和教堂、医院、领事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至20世纪初,烟台山下的朝阳街区已经成为烟台最重要的金融商业中心、政治中心和海上港口交通中心。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由于美国海军亚细亚舰队将烟台作为夏季度假中心,区域的消费吸引力进一步増强,各类宾馆、酒吧等餐饮娱乐休闲服务业在朝阳街及其周边逐渐兴起。建国后,烟台山区域被列为军事禁区,烟台商业中心也开始逐步转移,朝阳街的商业中心地位逐渐弱化,但除少数重要的公共建筑如天主教堂、修道院等被拆毁外,基本历史风貌仍保存较为完整。改革开放以来,芝罘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拆旧建新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大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被拆毁。朝阳街现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有10余万平方米,包括多国领事馆旧址、东海关旧址、克利顿饭店、北洋水师采办厅等。

朝阳街及周边地区不仅汇集了众多不同国家的建筑和历史文化,还见证了中国近代不少重大历史事件。比如,1866年李鸿章在东海关税务司同英国公使威妥玛签订了不平等的《烟台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在芝罘俱乐部换约生效;1912年8月20日,孙中山先生应袁世凯之邀,从上海至北京谈判途经烟台,就下榻在朝阳街北段路西的克利顿饭店(现今仍保留完整);1903年,中国新文学运动开拓者之一的冰心先生随父亲谢葆璋来烟创办海军学堂,最早就居住在朝阳街东的海军采办厅(北洋水师采办厅),3岁的冰心先生在这里开始了识字读书。

2.历史文化价值

朝阳街的兴起与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是外国势力入侵,烟台被迫开埠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史的见证;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烟台的开埠,西方国家带来了大量的科技、文化和商贸交易,促进了烟台的商业繁荣和城市建设。朝阳街是见证烟台开埠后因港兴商、因商兴市的城市发展进程的实物载体。街区内基本完整保留了近代开埠时期形成的历史街巷空间格局和历史港口岸线,是少有的保存较好的历史港口与商贸街区空间上紧密结合的近代商埠街区。现存的东海关办事处、邮局、洋行、商号、洋行、外国饭店和酒吧等近现代文物建筑,展现了中西方建筑的风格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现在的街区多为居民住宅、酒吧、餐饮、医疗器械商铺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商业氛围,体现了城市发展演变过程,是烟台近代城市发展的缩影,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所城里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文化价值

1.历史发展背景

奇山所城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芝罘区中部,面积大约10万平方米,是明朝初期遗留下来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军事海防设施——奇山守御千户所,俗称“奇山所城”或“所城”。14世纪中后期,由于日本处于南北朝分裂状态,战乱不断,一些日本武士勾结不法商人流窜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走私和抢劫。中国古代文献中称日本为倭,因此这些海盗被称为倭寇。为了防倭寇入侵骚扰,明朝采用“筑小城建卫所”的军事策略,在沿海各州、县要害地区建立卫和所。烟台位于渤海湾要处,是扼守京津的重要海上门户,奇山所城的地理位置优越,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因此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在奇山北麓建立守御千户所。奇山所城占地9 386万平方米,城内面积7.96万平方米。城里有四个门,城墙高7.33米,厚6.67米,设有四楼十六铺的防御设施。沿城墙内侧建有环形马道,人马可以直接登城巡逻御敌。城中心的十字大街直通四座城门,作为军事专用道路,同时把所城分为四个功能不同的区域:西北部是办公场所和官眷住房;西南部是兵营伙房和粮草仓库;东北部是兵营、兵器库和马棚;东南部是演兵场。[4]清朝时期,卫所制废除,官兵集体解甲归田,转为居民,所城由军地转民用,大量的军事建筑结构的房屋改建成民用居住房屋,这是奇山所城的重大历史变迁。1918年和1928年,政府对所城修葺过两次。1950年城墙被全部拆除。1987年4月27日,奇山所城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的所城仍保留原有的轮廓,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军事营房格局。

2.历史文化价值

一是整个街区保留着相对完整的街巷格局和历史建筑,是目前国内保存的少有的原始城区和抗倭军事遗址之一,被誉为“活着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虽然所城原有的城墙和城门早已拆除,但城内的建筑和街巷被较好的整体保存下来。所城片区现有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有刘子琇故居、张家祠堂等不可移动文物院落242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史建筑院落以传统的四合院为主,明朝建筑的数量较为稀少,大多是清康熙三年以后的建筑,具有明清传统建筑风格和胶东地方特色,是烟台市保存较完整的传统住宅建筑群。

二是所城是烟台城市的起源。在当地有句老话“没有奇山所城,就没有烟台”,这句话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所城是烟台城市发展的雏形。烟台城市发展轮廓是以所城为原点向周边扩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烟台老城区,是烟台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处地标。在清朝后期废除卫所之后,所城就军地变民用,官兵变为居民,大多从事渔农工商。大量的外地人涌入导致所城内人口剧增,随后便向外逐渐扩张。清末民初逐渐形成以所城为中心,拓向南北的人口集聚区和商业聚集区,奠定了烟台城市的基本格局。其二是所城是烟台之名的来源。历史上“先芝罘,后烟台”,春秋时称为“转附”,秦朝时称为“之罘”,在烟台开埠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外国人都称烟台为“CHEFOO”(芝罘)。世界权威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标称烟台即为“CHEFOO”。“烟台”之名来自于奇山所城建立时,在北面山上(今烟台山)建有的一座“高6.5米,长15米,宽13米,用青砖砌成,用于施放烽烟”的台。这个烽火台是用来传递烟火信号,因此“烟台”这名才开始在民间兴起。史料记载中最早出现“烟台”这一地名的是在1637年(康熙十二年)的《福山县志》中,将烟台山上的这座墩台标注为“烟台”。[5]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设立“烟台区”,1934年烟台脱离福山县管辖,成为独立的行政区,1938年烟台市成立。由此,因配合所城的军事防御功能而建的烽火台是“烟台”名字的起源,富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活化历史文化遗产,打造芝罘文化旅游新高地

朝阳街和所城里,一个是烟台近代开埠文化的象征,一个是烟台城市的发源地。二者构成了烟台城市发展的两个原点,是记录烟台城市发展史的实物载体,是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历史财富。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设文化强国。文物的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就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和传承传统文化。活化历史文化遗产是将保护、利用和传承有效结合起来,而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实现活化历史文化遗产的目的,还可以将历史文化和产业发展有效融合,把两条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資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产业动力。现在随着亲子游、夕阳红老年游、红色革命文化及新型的分时游的兴起,人们旅游目的和需求不一样,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重点打造不同特色的旅游线路,形成特色旅游品牌。因此,本文针对朝阳街所城里两条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以下三点思考建议。

(一)明确价值定位,合理布局商业业态

根据两个街区不同历史文化价值,确定出既能体现厚重的历史文化,又能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和潜力的旅游功能布局。结合两条街区的历史建筑风格和特色,引入具体的商业业态,发展配套的旅游产业。

朝阳街作为烟台近代商业经贸第一街,富含近代商贸文化,可以定位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中西特色相融合的休闲商业功能。街区商业业态以酒吧、餐饮、休闲娱乐等原有的传统商业为主,重塑柞绸、花边等传统的手工纺织工艺,再现酿酒、造锁、钟表等民族工业场景,发挥商业价值,吸引聚集人气,再造近代开埠工商贸文化氛围。

根据所城里的传统文化特色,可以打造成为芝罘文化复兴的新地标。所城里的商业业态可以定位于传统文化民俗民宿,重点引进民俗文化、工艺美术及特色餐饮等业态。比如,现在喜欢传统民俗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民俗文化的展示和体验活动通常具有时间、场所、和阶段等的局限性,不便于市民和游客参观体验。因此,可以在所城里打造一个传统民俗学习体验交流活动的基地,让市民特别是外地游客更好的感受和体验烟台的传统民俗,特别是绒绣、草辫、面塑等独具胶东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和魅力。此外,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可以开设一些传统京剧、话剧等文艺演出小剧场,重塑烟台历史悠久的京剧文化,再现闻名全国、辉煌一时的京剧码头,为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挖掘开发连线旅游线路

朝阳街周边的烟台山、广仁路、虹口路和滨海路都具有各自鲜明历史文化特色和滨海景观。

——烟台山及周边曾经在19世纪末20初,先后建起17处外国领事馆和一大批外国机构,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新中国成立前保留下来了236处外国建筑,堪称万国建筑群。现烟台山及周边保留完整的原外国领事馆有9个,可以说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缩影,完全称得上一个中国近代开埠历史博物馆。同时烟台山上的抗日英雄纪念碑,承载了烟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的奋斗抗争史,是烟台一个重要的红色革命文化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广仁路上的北极星钟表博物馆、生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旧址、张裕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原张裕葡萄酒公司旧址),这些都是烟台民族工业突出的标志,是烟台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虹口路历史街区,多为开埠后(主要是1862年至1930年)兴建的英美侨民住宅及别墅区,街区街巷格局完整,至今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街区建筑以英式风格为主,多为砖石结构,四面红瓦屋顶,石砌墙面,有单面或多面外廊,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是典型的近代亚洲英国殖民地式早期建筑。这里还有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启喑学馆的旧址。启喑学馆是1887年由美国传教士梅理士夫妇创办的,对中国聋哑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综上,建议挖掘开发以烟台山为圆心,以朝阳街和滨海路为端点,含涉广仁路、虹口路和滨海广场的扇形区域,以开埠历史文化、胶东红色革命文化、民族工商业兴衰史等为主题的旅游线路。

所城里周边有代表了商会文化和海神妈祖文化的福建会馆和见证烟台城市变化发展的国家一级博物馆——烟台市博物馆。其中,同所城里有一街之隔的福建会馆又称天后行宫,建成于1906年,是清朝后期,烟台福建同乡会在烟台的活动中心和异乡祭祀妈祖的场所,及接待南来北往的福建同乡的中转驿站。由于明清时期芝罘区湾成为北方海上运输和捕捞的重要港口,广州、福建、宁波等地商船来往频繁,他们把全国各地的文化,包括建筑风格带进烟台,加快了烟台的城市建设。他们在烟台成立商会、同乡会,修建各自的会馆,这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福建会馆。福建会馆是一座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原汁原味的闽南建筑群,时称“鲁东第一工程”,“福建会馆建筑所需木、石构件均于泉州采制并雕刻,再由海上运输至烟台组装而成”,[6]是烟台的商会文化、海神妈祖文化的代表。综上,建议通过高水平的文化创意,将所城里、福建会馆和烟台博物馆所具有的明代海防文化、民俗文化、商会文化、海神妈祖文化和传统饮食文化深入地挖掘出来,形成芝罘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强化政府服务引导,完善旅游配套监管措施

要打造具有芝罘特色的品牌旅游,必须要强化政府的服务引导功能,加强旅游配套服务建设,形成旅游产业的闭合链条,全力提升旅游品位和档次。

1.讲好芝罘故事,扩大芝罘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一是政府部门要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深入挖掘朝阳街所城里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史实资料及其富含的思想价值和人文精神,根据史料撰写出一系列关于这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故事,让芝罘故事进入寻常百姓家。二是面向社会大众,开展灵活多样的历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孩子们不仅可以从电视、书本等媒体上获取历史知识,更可以通过现实感知和触摸历史,让他们感受到文物背后的烟台、芝罘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三是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营销宣传活动,扩大芝罘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认识芝罘、了解芝罘,从而来探寻芝罘、感知芝罘。加强同本地旅游行业深度接触,以开发布会、办沙龙等形式宣传推销旅游线路。在政策允许前提下,挖掘旅游人脉资源,给予旅行社最便捷的行政服务和相应的激励政策。

2.深度开发旅游商品,赋予产品芝罘特有的文化内涵

旅游商品不同于旅游纪念品和手工艺品,更具有原创性和地域特色。例如,日本南部的熊本县以一只笨拙的熊做为吉祥物打造区域旅游品牌。2010~2011年“熊本熊”为熊本县带来12亿美元经济效益,包括观光和产品销售,以及相当于9 000万美元广告和宣传的效果。[7]“熊本熊”成为熊本县乃至日本有名的旅游商品,创造了县域公用品牌和旅游商品的奇迹。怎样打造出具有芝罘特色、富含芝罘文化的旅游商品,形成独特的芝罘品牌,这还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挖掘开发当地文化资源。

3.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建设,提高旅游环境质量

旅游配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能够体现出一个地方政府的人文情怀和人本思想,相应的政府部门应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市民和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两个街区的旅游配套服务建设。一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文物保护知识、芝罘历史文化知识和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让市民和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了解更多权威、准确的百年芝罘的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二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各个旅游景点设置各种方便实用的信息导向系统、标识,游人休息设施和配备医用急救箱、轮椅、儿童推车等工具的便民服务亭,切实让游客在享受热情、规范、专业的旅游服务时,全身心地感悟当今芝罘的人文风貌。

4.加强文物保护监管

朝阳街及其周边和所城里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市级14处,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建筑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日常历史文物保护监管措施。在商业运营的过程中,要强化商业业主、市民和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如何保护文物,破坏文物为何要受到处罚等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EB/OL].(2016-02-21)[2017-12-10].http://www.gov.cn/zhengce/2016-02/21/content_5044367.htm.

Mumford L.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GB50357-2005)[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綦国瑞.沧海千年[M].山东:泰山出版社,2007.

牟树青.芝罘湾深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烟台博物馆编.烟台福建会馆[M].山东:山东地图出版社,2007.

熊本熊的成功是怎样做到的?[EB/OL].(2015-09-01)[2017-12-1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88811.

责任编辑:许 丹

猜你喜欢
旧城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律师服务城市危旧住宅区改造的创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凤凰古镇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旧城改造中城市河道的景观营造
旅游体验背景下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发展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