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进校园的所思所为

2018-04-17 03:41张晓白
新课程·上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

张晓白

摘 要:从“高甲版戏曲广播体操”引入,介绍了高甲戏引入小学校园的意义。通过三个“有利于”引出将戏曲表演艺术实施教学过程既能达到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又能提高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及老师的执教能力这一立意;然后阐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凸显高甲戏的艺术特色,做到激发童趣,寓教于乐;最后针对高甲戏走进小学课外的活动实践,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出了其实践的意义,并对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简单的展示。

关键词:高甲版戏曲广播体操;文化遗产;艺术教育课程

当今,福建省教育界十分重视闽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我校有意将地方戏曲引入音乐课堂,编入音乐校本课程,取得一定的成效。由我负责的课题《高甲戏在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研究》,作为鲤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一批研究课题。同年,经市教育局推荐被确立为福建省中青年教师美育专项教育科研项目立项课题。在课题的实际操作中,为了加深对戏曲艺术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艺兴趣,我特地编排了一套“高甲版戏曲广播体操”,在全校师生中如火如荼地推广开来,作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效果很好。

此套广播操一改往日风格,采用戏曲音乐为背景,融入了较多的中国戏曲元素,肢体动作创作灵感均来自于高甲戏表演科步,动作示范性强,接受度高。学生每天利用早操和体育课、音乐课时间进行练习。这套“高甲版戏曲广播体操”,一改以往“广播体操”的风格,引起全校师生浓厚的兴趣,虽然节奏感、韵律感基本相同,可举止投足结合表情眼神,凸显戏曲的招式。随着悠扬的戏曲声响起,学生们哼着闽南小调,从“腕花小云手”开始起范儿,时而耸肩啄嘴,时而踢腿腾挪,时而拱手作揖,个个精神抖擞,一眼望去,还真有点戏曲专科艺校学生展示科步的架势。

我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在不断的实践和研讨中,得到一些启示,现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高甲戏引入小学校园的实践与思考。

一、高甲戏引入小学校園的意义

(一)高甲戏引入小学校园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爱我们的国家,首先要爱我们的文化。”高甲戏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高甲戏以“泉腔”为正音,以“南音”为母体,而闽南语和南音也是国家非遗保护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讲,选择高甲戏引入校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贡献,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在众多的高甲传统戏中,宣扬了民族英雄、名人贤士、风土人情以及生活习性,是很好的教材。

(二)高甲戏引入小学校园有利于深化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教材不够丰富,课例和素材也很有限,很想去拓展教学内容,改变一下教学形式。但找来找去,总在以往老一辈教师留下的教学资料中搜寻,变来变去,万变不离其宗。其实,我们忽略了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民族瑰宝——戏曲。当我们接触到这个新课题以后,开始尝到了甜头,深深感到戏曲是一本百科全书,运用于艺术课堂,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尤其是戏曲音乐,无论是文学性,还是歌唱性,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和课程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高甲戏引入小学校园有利于地方优秀文化的薪火传承

戏曲危机有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后继无人。从我们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知,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传统戏曲不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他们对戏曲不甚了解。开展新课题,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孩子们像登台阶一样步步登高放眼量。哦!原来“一桌二椅”可随意改变规定情景、“四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虚拟动作”可完成无限的假定性……中国戏曲果然博大精深啊!而从事这项工作是一项高尚、高雅的职业,于是,激活了艺术细胞,养成学艺的志向,成为文艺队伍的后备力量,戏曲的传承与创新就能梦想成真。

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凸显高甲戏的艺术特色

生活体验和艺术体现是不能划等号的,唱歌和唱腔也是有区别的,我们努力地在二者中间找到结合点。高甲戏以丑角表演见长,孩子纯真活泼是天性,于是,把“诙谐滑稽”和“童真童趣”相结合是我们的教学方法。让古老艺术形式富有时代的审美观,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当二者碰撞出火花时,我们的教学就显成果了。

(一)高甲戏艺术教学应先感受后表达

我们制作《高甲戏知多少》的“小卡片”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根据我们学校一半以上是外来子弟的生源特点,回答问题是五花八门的,有的甚至是不搭边。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归纳整合,找出其共同点,然后向学生一一作讲解。比如,化妆、服饰、道具、科步等等有何特点?尤其是唱腔与别的剧种有何区别?这就要求老师要“笨鸟先飞”,才有可能给学生做示范。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不管像不像,到不到位,都要以鼓励为主,使他产生成就感。讲到唱腔时,我们要随口唱几句,告诉学生,高甲戏的唱腔是来源于南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就会使课堂变得更轻松活泼。

(二)注重教学环节的延伸——游戏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耍,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们要努力营造游戏的氛围。如画脸谱,我们让学生任意在自己或对方同学的脸上涂鸦。一个班四十几个学生画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黑脸的是张飞、白脸的是曹操、红脸的是关公……记得有一次,其中有一个同学给自己绘制了一张高甲戏代表作《连升三级》贾福古的脸谱,把鼻子中间白色的“豆腐块”画得特别大。他在介绍自己作品时说:“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贾福古是一个丑角,丑角有固定的脸谱,鼻子上必须要画一个豆腐块,但是他是一个大草包,所以我画得特别大,突出了他的草包性格。”孩子的作品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我很欣慰,证明他已经进入角色了。我抓住典型当众表扬,孩子笑了,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

三、在课外活动中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一)实践的意义

泉州高甲剧团经常送戏到校园,我们课题组抓住机会把送戏到校变成联欢晚会。我们有意把学到的高甲戏表演片段,当着专家的面作汇报演出。经常是同一出高甲小戏《管甫送》《桃花搭渡》《笋江波》……“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样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同学们从中受益匪浅。关键是通过每一次用心的排练,老师提升了指导能力,学生学到不少表演技能。同时,培养儿童的集体精神和协调意识,从而对高甲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大大开阔了艺术视野。

(二)实践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在实践活动中,我也遇到不少困难。例如,我校地处城市的西南角,生源大部分来自近郊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大多是普通工人或一般平民阶层,艺术素养普遍不高。有些学生是来自外地,听不懂闽南方言,这一切都给我们艺术老师在上课时带来了很多难题。面对这一难题,我在一度创作上,注重在戏曲音乐和戏曲舞蹈上下工夫,有意创编了一些戏曲歌舞节目,这就避开了外地学生因闽南语不通的障碍,使他们跟闽南的孩子一样,有着饱满的创作热情和自信。

(三)实践的收获

通过课堂的熏陶之后,许多学生对高甲戏有了较深的认识,渐渐地喜爱这个古老的优秀地方戏曲。我们趁热打铁,通过“送进来,走出去”等渠道来巩固高甲戏教学。如:建立兴趣小组以点促面;拜剧团艺人为师升华提高;观看名家精粹感化内悟。虽说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高甲戏的名家,但为地方优秀戏曲输送人才创造条件,我们相信能做到。

“高甲版戏曲广播操”的开展属泉州首创,《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海峡都市报》《泉州广播电视报》以及泉州电视台《新闻广角》《刺桐花栏目》之“校园艺术大展播”节目均为我校“高甲版戏曲广播操活动”作大量的报道和宣传。我把高甲丑的诙谐与少儿舞的童趣相结合,创编了戏曲舞蹈《闽童闹春》,入围福建省教育厅举办的主题为“传承的力量”节目,并参加福建省教育系统庆祝教师节暨《福满金秋》文艺晚会,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泉州市古城办、鲤城区文明委、海峡都市报共同开展的“古城微笑”快闪活动,特地发函邀请我校的“高甲版戏曲广播操”和戏曲舞蹈《闽童闹春》两个节目参加活动,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一系列的文艺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

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如教學方法还应更细致些,使学生学习热情更高涨;在模仿表演环节,仍存在少数学生参与不够的现象,今后还应加强引导,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教师本身对高甲戏的技艺掌握还应不断积累,不时的充电,只有掌握了十分,才能教好孩子一分。

从“高甲戏走进校园”到“高甲戏走出校园”,我相信,在学生的心中已种下了艺术的种子,在不久的将来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张天鹏.打破常规 创意出新[N].福建文化报,1996-12-5.

[2]谢万智.戏稿[M].作家出版社,2003.

[3]许国红.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间音乐部分[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

[4]丘山.关于中国戏曲面临的难题[J].中国戏剧,2003(9).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