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下快乐地成长

2018-04-17 03:41杜鸿奎张兴斌
新课程·上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快乐心理障碍

杜鸿奎 张兴斌

摘 要:“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当下农村小学生在科学文化知识逐渐提高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得到重视,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那么整体教育水平也很难得到提升。因此研究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培养小学生降抗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关键词:快乐;成长;农村小学生;心理障碍;素质

现阶段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品德习惯、劳动观念、亲子关系、交际心理、情绪情感主流较好。但部分学生身上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众多心理问题。本文就影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和应对措施展开探讨。

一、影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1.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现如今市场经济下,农村很多地区都有明显的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无法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二是家长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现在家长对正确的教育方法认识较少,不注重对孩子成长的辅导。并且农村的家长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足也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所以出现了家长对孩子产生溺爱、期望值过高等现象。还有一些学生父母离异,这给孩子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的重要直接原因。

2.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近些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被各个学校重视起来,但在现在的很多农村地区,其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加上宣传普及不到位,教学方法仍然比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真正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3.农村生活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棍棒教育”的现象并存,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4.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树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5.农村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

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

刚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他们正处在生理生长阶段,加上知识水平的有限,他们对于为什么要读书的认知并不充分。他们以为读书是因为家长、老师的要求,而并不是为了自己而读书的,至于读书的结果则与自己无关。同时他们也并不明白学习知识是为了自己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报效祖国的道理。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讲,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和引导,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从而使他们产生对学习读书的兴趣,这就是思想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生才能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这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2.以身作则,为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作引导

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所以老师应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加强自身心理修养,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学会自我调节。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作为老师,我们深知每天都在影响所有学生一天的心情,甚至是某个学生一生的认知,更有甚者可以影响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命运,为此我们要坚持发扬“人性本善”的力量,每天将自己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的心理朝着积极、乐观、健康的方向发展。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做到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态度、言行举止等方面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3.走进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1)以兴趣为首,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兴趣的干扰。所以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认真地观察不同心理阶段的学生,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对这一变化进行分析,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开发适合他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其在自己的活动中得到成长和锻炼,并激发其兴趣,消除其心理负担。

(2)以激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不自信、自己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以及价值等自卑心理,不仅会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严重的会对其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以激励为主,表扬、肯定其优点,增强其信心。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老师应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友好互助的集体学习气氛,并引导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增强其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健康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4.教给方法,提高学生心理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在班级工作中,要利用班队会、晨会的机会,结合学生近期的不良心理问题,告诉学生不良的情绪会产生什么后果,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想出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如:不愉快时听听音乐,唱唱歌,做做运动,看看笑话书;遇到困难,找老师或同学说说心里话,与朋友聊聊天。

总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多方面的,它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要从小抓起,从点滴抓起。因此,我们要以身作则,精心呵护,因势利导,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

[2]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注: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编号:WW[2016]GH169。

編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生快乐心理障碍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