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课磨课方法的探究

2018-04-17 03:41喻晓霞
新课程·上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反思

喻晓霞

摘 要:从教多年的成熟教师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很快地提高教学水平,以及在听课活动中如何“磨课”“磨些什么”“怎么磨”其实也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磨课过程;教材把握;方法选择;反思

教师之间的听课研课活动应该是日常教学研究的必修课,只有通过互相探讨、互相提问、经历深层次的交流,才能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

一、磨课的准备阶段

(一)初选课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共有9个新授单元,我给出了两点建议:(1)可以是独立的单元,为了不影响课程的衔接。(2)必须通览整册教材,了解整本教材的课程结构后再做决定。经过思考,曹老师最终选择了“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

(二)共同研读目标

选好课题后我和曹老师经过共同研究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掌握数1000以内数的方法。

2.经历数数、写数、读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及观察、操作、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使学生会用千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三)独立备课

目标确立后,让曹老师按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先行备课。同样给出了我的建议:(1)必须对教学用书中这一单元给出的建议以及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仔细研读。(2)不要在网络上收集资料,先不借鉴别人的做法。(3)教学设计主体完成后,按自己的思路独立制作PPT等多媒体课件。

二、正式的研课、磨课阶段

【教学第一稿】自主构建,初见端倪

【试教后的首次对话】点拨引导、寻找问题

师:你觉得这节课成功吗?

曹:不成功,上得很累。学生学得无精打采。

师:学生为什么会对你的课堂不感兴趣?

曹:因为设计得不够精彩,总是想牵着他们走,造成了自己讲得多,学生参与得少。练习设计上都是让学生数数,学生比较厌烦了,没有什么乐趣。

师:那你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曹:让学生会读数、写数、了解数的组成。

师:学生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了吗?

曹:大部分学生会读、写,并会认了。

师:一节课总有重点强弱,每个环节不能平均用力。整节课没有太多毛病,但是也缺乏亮点。课堂是平铺直叙的。这样的课堂充其量算一节合格的常态课,不能作为示范课。

曹:这点我也想到了,就是怕学生不会,总是想自己抢着讲。

师:对于二年级孩子,你要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要让他们参与整个课堂,你总是牵着他们走,孩子完全没有成就感。你知道该怎么改吗?

曹:我知道要在环节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这一流程。习题也要设计得有趣味性些。

师:重难点已经突破了,可以说课程已经成功了一半。现在重要的是你的环节设计,一要新颖,要让孩子参与到学习之中。二要在例1的教学中突破难点,让学生会数拐弯处。三要让学生觉得这是一节有趣的数学课,要设计得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你这节课还要重新修改,今天你可以借鉴一下别人对这节的设计,看看对你的教学是否有帮助……

经过对话交流,我觉得曹老师似乎明白了症结所在,满怀期待他的第二次修改课。

【教学第二稿】无心模仿,陷入困惑

二次试教的效果比第一次要糟糕,学生如一盘散沙,特别是估小组中小棒数量时,课堂尤其乱,曹老师准备的练习题都没有完成,更没时间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了。

【试教后的再次对话】诚心交流,找出症结

师:为什么在教数的组成这一部分会改动这么大?

曹:我看了×大师的课,觉得这一环节特别精彩,我就想搬到我的课堂中,谁知道学生根本不配合。

师:学生不配合,是因为你交代不清,指向不明,学生不理解你的意图何在,可见大师的课不一定是适合你的课。

曹:对对,是我功夫不够。

师:大师们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而你只看到他精彩热闹的一面,没看到他设计此环节的用意何在,更没有学到他语言上的精炼,课堂评价的自如,和对学生点滴的关注。所以这节课你的模仿注定是失败的。

曹:那對数的组成这个环节我怎么突破呢?

师:我们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比如可以借鉴打靶游戏来突破这一环节,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其他环节与其这么乱,还不如沿用你第一稿中的方法,记得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环节之间的紧凑连贯。

【教学第三稿】回归本真,碰撞火花

这节课上完后,学生配合得不错,教学效果有明显进步,只是在时间分配上略有些不合理。课后我只跟曹老师进行了简单交流,并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三次对话】提出建议,理清思路

师:你觉得上完这节课有什么想法?

曹:我觉得很兴奋,孩子们太可爱了,配合得很好,上完特别兴奋。特别在打靶教学数的组成环节中,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一样,情绪高涨,我也有了激情。

师:是的,只有经过思考、考虑学生因素,有足够的预设的设计才能出彩,能出现这样的效果看来你是下了工夫的。你看让学生经历了数、说、拨、练、猜的过程,学生全情参与,效果自然就好。但是还有待完善:(1)要用真实计数器进行教学,这样要比课件上的展示来得更好些,学生可以直观感知。(2)拨计数器这一环节的4个数字教法一样,都是师拨,师书写,学生书空,对于学生来说,不具备挑战性,可以安排师写一个;学生书空一个;再预设一个错误答案,学生判断;最后一个学生板书,这样层层递进,学生会有一个期望值,效果更好些。(3)练习要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过渡才能自然,也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4)总结时如果能让孩子找找身边生活中的大数,也会更深刻地理解大数的意义。

三稿后课堂的雏形已经大体呈现。细节问题相信曹老师会努力解决。

【教学第四稿】且教且思,游刃有余

修改的课堂有如下呈现:

1.曹老师准备了计数器,亲自在计数器上拨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2.在拨出四个数字的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步步深入,同时故意出错,让学生纠正,学生满怀成就,参与度更高。

3.在练习巩固中,教师串成了青蛙爬台阶摘果子送给小朋友的故事,并采取了小组赛、男女赛等教学方式,学生也对练习有兴趣。

4.最后的找数环节,可见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大的。找了身高、全校二年级学生数,师最后公布课前埋下的伏笔,猜全校学生数的答案,让整节课前后连贯和流畅。

四稿过后,曹老师代表学校上了这节示范观摩课,听课教师几百人,曹老师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都有充分的预设,也能应对自如,效果出奇的好,与会教师对此节课评价相当高。

三、磨课的后续阶段、再接再厉总结反思

听课活动虽然结束了,磨课的反思阶段还没有结束。课后专门召开了反思评价会,让教师谈谈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同时谈谈收获和不足。师生再次进行深入谈话。

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教学的魅力,更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回想在四次磨课过程中,从单纯的教数数转化到数小棒,再优化用计数器演示,最后到打靶游戏这一过程,使我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学会怎样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精心挑选符合孩子特点与教材重难点的数数素材,设计最优化数数方法,也就是直面教学核心“数什么、怎么数”的问题……在四次磨课过程中,我不断摸索,始终本着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最后找到了最佳的教学设计,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语言不够精练,对学生的表扬过于牵强。同时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总是怕学生不会,自己抢着说是我最大的不足。磨课的阶段是个痛苦的过程,但是就像凤凰涅槃一样,没有痛苦的过程就没有辉煌的结果。这次活动让我体会到只有仔细研读教材,备课时要考虑多重因素,特别是要备学生的接受能力,深入到课堂之中,才能对课堂有所领悟。通过这次活动,我相信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自信心都有所增强,收获太大了。

师:是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所以这节课首先我们要让孩子快乐地數数。通过你的多项活动,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孩子们是乐于接受和参与的。其次我们要让孩子轻松地数数。数(shù)来源于(shǔ)。因此,学生认数离不开数数的过程。通过拨计数器,读、写、认这4个数,可以说让学生经历了数数的过程,既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千”,又体会了“十进制”,也是对知识的一个升华;同时我们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自主地数数,你看通过打靶游戏,学生多么乐于参与啊,一下子突破了难点,比你用语言去解说每个数字的组成,孩子们感兴趣得多。最后我们还要让孩子学会运用数数的方法。借助具体情境理解数的意义,你看在摘果子,猜价格这些情境中,不仅加强数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要理解数学要体现在生活之中。经过这四次的修改,你的这节课已经能够达到新课程所提出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经验总结

磨课,磨什么?怎么磨?我想作为辅导老师也是有压力的,首先不可以制约年轻教师的选择,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对课程的理解,如果一味按照别人的方法操作,势必会让他失去自信心,那么我们之间只有通过对话探讨才能让课堂焕发生机。其次在方法的运用上也有所提炼:(1)磨课前要立足教师的特点,奠定教师选课的方向。(2)磨课过程中既要聚焦教师的教也要关注学生的学,掌握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对症下药。(3)每次磨课后还要和教师探讨心得,掌握教师内心的真实诉求,最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提升磨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梅.基于学情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15(10):24-27.

[2]吕薇.磨课,让教学更有效[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68-169.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反思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反思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