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新隆中对”的治国建议

2018-04-18 07:29沈宝祥
决策与信息 2018年4期
关键词:胡耀邦

[摘 要]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胡耀邦同志就向党中央提出了明确的三条治国方略,被誉为“新隆中对”。这三条治国方略包括停止批邓、平反冤假错案、狠抓生产等内容,在当时对稳定大局、治理国家具有历史性意义,表现出胡耀邦同志卓越的总揽全局能力和心系党、国家和人民的情怀。今年是真理标准讨论40周年,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总结40年历史,胡耀邦同志《对当前如何治理国家的建议》一文,不仅是结束“文革”后治国理政的发轫之作,而且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总结经验,继续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 胡耀邦;《胡耀邦文选》;粉碎“四人帮”;“新隆中对”;治国方略

[中图分类号] K27;D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4-0018-04

《胡耀邦文选》(以下称《文选》)共收编77篇文章,时限为1952年至1986年。这些文章大致分为了三个时段,1952年至1965年时段共有9篇;1975年时段共有2篇;1976年至1986年时段共有66篇,是这本《文选》的主体部分。

《文选》中《对当前如何治理国家的建议》一文是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的第一篇文章。创作时间是1976年10月10日,即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后的第4天。

该文充分反映了耀邦同志思想敏锐、敢于直言的特点。

收入《文选》的这一篇文章,文字简短,但文章的份量却相当重。

这篇文章在当时,并没有形成文本,只是口头表述。后来,耀邦同志在中央的会议上讲了一次。再后来,他又用文字写下来,因此,就有了两个文本。

一个是,耀邦同志1980年11月19日在党中央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这里我想插一点我个人的经历。这个经历我对在座的绝大多数同志都没有讲过。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粉碎了‘四人帮,十二日叶帅的一个儿子来看我,我头一句话说,祝贺你爸爸同华主席他们一道为我们的党和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还说,现在我们的事业面临着中兴,中兴伟业,人心为上。什么是人心?我说有三条: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我说,务必请你把我这个话带给你爸爸。然后我问他,你能够见到华主席吗?他反过来问我,你对华主席熟不熟?我说很熟,同过一年半工作哩。他说,我可以想办法见到华主席。我说,如果你能够想办法见到他,请你把这个话转告给他。这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6天。”[1]

胡耀邦在这个会上还说,粉碎“四人帮”之后,究竟人心在哪里?这样的大问题,我们当时没有出来工作的人都清楚。

另一个文本是,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之际,胡耀邦的老警卫员李汉平,拿出了胡耀邦关于此事写的一个手稿,全文如下:

一九七六年十月十日我同叶选宁的一次谈话——

那年十月八日上午,选宁突然来我家,告诉了我已将“四人帮”抓起来了的大好消息,并代表他父亲叶帅问我的好,养好身体,准备迎接党将分配的工作。选宁还说,他父亲还要我想想,对当前如何治理国家有什么建议,过两天他再来,听听我的想法。

十号他又来找我了。我回答了他提出的問题。我说自古以来,有识之士总是说,大乱之后,要顺从民心。民心为上。根据这种远见卓识的道理,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

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

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

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这三句话我是用心想了一天一晚的,因为便于记忆,传播,我费了好一番心思编出来的。

这几句话,当时我告诉了家庭几个懂事的人和几个知心的人。以后也没有多同人讲了,因为我觉得不值得再说了。

(胡耀邦追记)[2]

《胡耀邦文选》的文本,就来自耀邦同志追记的这个手稿,但《对当前如何治理国家的建议》这个标题,是编者加的。

以上两个文本,第一个是胡耀邦的讲话(引自沈宝祥著《亲历拨乱反正》,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06、207页)。这是在党中央会议上讲的,是一个长篇发言。这次会议的议题是严肃的,耀邦同志的发言不会是即兴讲话,而是有准备讲稿的,至少也是有详细的提纲。

第二个材料是胡耀邦手写的。这个手稿是怎么来的?我采访了长期保存这个手稿的李汉平同志。

李汉平,湖北人。从1953年开始,就是胡耀邦的警卫员,那时还在团中央。他在耀邦身边工作前后有几十年。

据李汉平说,大约在(1987年1月)中央政治局生活会以后二十来天,耀邦还没有搬出中南海。我们俩老在一起散步。那天散步时,耀邦讲了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第二天,叶帅派他的儿子叶选宁来看他的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讲完后,他说,我现在是这个样子了。我追记一下吧,放在你这里。李汉平说,放在你家里好。耀邦说,你比我年轻,将来……你再拿出来。散步后,耀邦就到李汉平办公室,在便笺上写了,交给他。李汉平说,耀邦写的这个材料,我一直保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年,听说要纪念胡耀邦九十诞辰,我觉得这个材料该拿出来了。李汉平回忆中所述情况很有价值,令人感慨,也发人深思。

以上两个材料都是正式文本。但是,这两个文本却有一些明显的差别。

一是日期不同。一个说法是,叶选宁是一九七六年十月十二日去胡耀邦家看望的,只有这一次;另一个说法是,十月八日和十日,共两次。

二是三条建议中有一个字不同。一个说“冤案一理”,另一个说“冤狱一理”。

三是胡与叶的对话内容两次有不少差别。

下面讲一点我对两个材料中一些情况的看法。

关于日期。耀邦同志在手写材料中说,三条建议他“用心想了一天一晚”,是叶选宁第二次来他家时讲的。这比较合乎情理。叶选宁到胡家应当是两次,而不是一次。这个材料的题目标明“十月十日”,说明他对这个日期很重视。在写这个材料前的一个来月时间内,胡耀邦处在意想不到的使他刻骨铭心的境地,他会深入回忆思考许多问题,在生活会后,更是这样。特别是,他决定将这件事写下来,期盼以后有机会拿出来记录这段历史。所以他对日期和情节讲得也具体。耀邦同志第一次所讲,重点在讲他与当时领导人的关系。据此,笔者认为,日期和次数还是书面写的材料比较准确。

关于“冤案”和“冤狱”。推敲一下,这两个提法,是有差别的。前者外延较广,后者则仅指处在被关押状态、失去人身自由的人。“平反冤假错案”这个说法,现在大家都很习惯地使用,但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还没有这样一个规范的提法。当时,耀邦同志注意的重点,是仍被关押的一大批老同志。在《理论动态》创办后不久,大约是1977年秋天,有一天,他在办公室谈话中很着急地说,光揭批“四人帮”,怎么不放人啊!要赶快把人放出来啊!我们党内哪有那么多走资派啊!这话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冤假错案”的提法,有一个形成过程。笔者认为,强调“冤狱”,比较符合耀邦同志当时的思想实际。

关于谈话内容。两个材料各有侧重,详略不同。前者重点讲了与当时主要领导人有关的事,后者重点讲了他思考三条建议的情况。这两个材料前后相距6年多时间,历史背景有很大的不同,作者的处境、心情、思绪,发生了重大变化。作者讲述这件事的出发点前后也完全背離。但笔者认为这两个材料所讲述的事实都是真的,可以互为补充。

耀邦同志的“新隆中对”,是当时稳定大局,治理国家必须解决的三个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这三条建议,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具有重要的含义。

1. 这三条建议的实质。就是要否定“批邓、反击右倾”的运动,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消除其恶果,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概括起来讲,就是要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使国家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 贯穿三条建议的基本思想是人心为上。三条建议每一条都落到人心上。在当时,对于“文革”人人都有思考,但各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有些人较多思考个人的遭遇和出路。耀邦同志思考的是人心所在,是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3. 提出这三条建议,反映了耀邦同志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耀邦同志十分崇敬毛泽东同志。粉碎“四人帮”以后,他衷心拥护新的领导人。但这三条治国建议表明,他的思路同“两个凡是”是对立的。他以后提出用实践标准检验总结十年“文革”,决不是偶然的。

粉碎“四人帮”后刚几天,耀邦同志就向党中央提出这样明确中肯的治国大计,在党内为仅见,确实难能可贵,显示出他具有总揽全局的能力。以后的实践,基本上也是循着这个大思路前行的。

今年,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四十周年,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是我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更好前进的大好契机。回顾总结这四十年的历史,耀邦同志的这篇文章,可以作为起点。

[参考文献]

[1]沈宝祥.亲历拨乱反正[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胡耀邦.胡耀邦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邹立鸣]

猜你喜欢
胡耀邦
前秘书:胡耀邦到哪儿就一头扎进群众中去
胡耀邦一生中遭受过哪五次错误打击
秘书眼中的胡耀邦:主张“走冷门”不“走热门”
胡耀邦“将军”毛泽东
我所了解的胡耀邦的点滴小事
我给胡耀邦当秘书
胡耀邦是怎样进入邓小平视野的
1965年胡耀邦是怎么从陕西回到北京的
1965年胡耀邦是怎么从陕西回到北京的
曾与君同行,一生可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