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中的英汉新词对比研究(2010—2015)

2018-04-18 07:29谢蕊婷刘柯兰
决策与信息 2018年4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民族文化

谢蕊婷 刘柯兰

[摘 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經济社会发展,英语和汉语均产生了众多新词汇。为了满足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需要,这些新词在语义和构词上日趋简洁,英语和汉语之间相互借用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也日渐增多。英汉新词由于各具特点,所以,英汉新词折射出的英汉文化沟通和交融反映了词汇全球化进程。因而在不同语言交流借鉴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各国语言的自身特性,探索和保护好语言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优势和传统。

[关键词] 文化交融;英汉新词;英汉文化;对比研究;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4-0048-11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发明新现象层出不穷。同时,各国及各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由此涌现出许多新词语来反映这些新事物和新现象[1]。本文立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综合文献查阅、网络信息检索及多种语料库的运用,力图探析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与交融,并展望英汉新词汇的未来发展。本文研究的“新词”,特指2010-2015年间,词形、词义、用法三者中任一是新出现并得到广泛使用的词汇。本文研究的2010-2015年汉语新词语料,主要来自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并由侯敏等主编的汉语新词汇系列丛书(2010-2014),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和新词语料库,DCC国家语言资源动态流通语料库及权威报刊网站中的汉语新词。本文研究的2010-2015年的英语新词语料,主要来自牛津在线字典(OED online)2010-2015年更新的新词列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Wordsmith,WebCorp等多种动态平衡语料库,Word Spy,Urban Dictionary,以及中国日报等网站[2]。

一、文化视角中英汉新词的构词特点

词是语言中最灵活多变的部分,词汇的更新和变化不仅能最迅捷地反映出不同时期语言的发展变化,更能折射出纷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文化视角中汉语新词的构词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官网公布的2010至2014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表明,2010年汉语语料中提取出新词语共计500条,2011年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中提取的年度汉语新词语594条,2012年从上述语料库中提取新词语585条,2013年提取新词语364条。可见,每年汉语新词语都保持了一定的增幅。新词的产生和流行,表面上只是语言顺应时代而变化,但本质上却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上的变化。

表1搜集整理了2010至2015年间的共计71个汉语年度新词,其中包括商务印书馆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推出的“汉语盘点”品牌活动中评选出来的2010-2015年度新词和报刊杂志中评选的年度新词。这些年度新词都是每年非常流行且极具代表性的汉语新词,通过文化视角对这些新词进行分析能够深化对近年汉语新词的认知。综合在各出版刊物和数据库中收集的2010-2015年的汉语新词和表1中罗列的每年颇具代表性的年度新词,在此基础上得出2010-2015年汉语新词的构词特点:

第一,2010至2015年的新词语中三字新词占比最多。根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的《汉语新词语》系列图书统计,2010至2014年该系列图书提取并收录的年度汉语新词的平均词长均为3字左右[3][4][5][6][7],见表2。

同时,这一特点在2010-2015年具有代表性的年度新词中也有所体现,在“汉语盘点”及其他期刊报纸评选出的71个年度新词中(见表1)词长为三字的新词有24个。同时,这一词长特点也与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网络热用语的风潮有一定关系,某些热门新词往往是按照某个固定模式成体系地生发,从而使相应词长的新词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如“淘宝体”“低头族”“凤凰男”“富二代”“支付宝”等。这种“体系”构词模式极大地增加了3词长汉语新词的数量,使近年来的新词词长维持在3字左右。

第二,2010-2015年的汉语新词在词汇层面呈现简洁化的趋势。新词构成简化是指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成的新词汇也必须符合精简快捷的特点,用尽量简洁的文字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含义。汉语新词的简化趋势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方面,汉语新词的简化往往与时事热点紧密相关,这类简化大多是对某一社会热点或某一政策法规的提炼。用简单的文字提炼社会热点、新闻时事或政策法规中的核心内容,使其易于理解又朗朗上口。例如“三证合一”指的是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个证件合并成一个证件的制度。“智慧城市”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城市智能的管理和运营。通过提炼社会热点和最新政策法规而产生的新词还有很多。例如“精准扶贫”“一带一路”“比特币”“互联网+”“APEC蓝”等。这些新词源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各大报刊对每一年的热点汇总,既鞭辟入里又通俗易懂,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及国家发展的轨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汉语新词的简化多来自于网络新词或流行词。这种构词方式类似于英语中的缩略法,即从几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子中提炼出一个新的词语。例如“人艰不拆”指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不明觉厉”表达虽不明白在说什么,但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首字缩写。此类词大多由网友创造并流行于网络。既是现代快节奏生活在词汇层面的缩影,又反映出当今新词生成的一种“快餐化趋势”。

第三,2010-2015年汉语新词的构词呈现体系化和系统化的趋势。受外语特别是英语的影响,汉语逐渐出现了类似词缀的结构,如颇为流行的“~体”“~男”“~女”“微~”“~控”“~族”“~门”等构词模式,还有“元芳体”“微博体”“微公交”等新词构词模式,呈现出体系化和系统化的趋势。根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和新词语料库数据,将符合以上构词模式的近年新词数目统计如下:

如图1所示,在三字汉语新词中,“~体”“微~”“~族”这三种构词模式使用最为广泛。“体”在这种构词模式中被用来指一种通用的语言风格和语言模式。例如“甄嬛体”就源于2012年热播的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中的台词,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有意加入“本宫”“臣妾”等称谓或者“真真”“极好的”之类的形容词来效仿电视剧中的古风即是“甄嬛体”;“元芳体”源自古装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办案时常常征求助手李元芳意见的习惯性台词。其他还有“还珠体”“唤醒体”“精神体”“鲸鱼体”“陆川体”“咆哮体”“淘宝体”“任性体”等。这类新词绝大多是对时下流行的说话方式的效仿,并被广泛运用于网络及日常生活中。

(二)文化视角中英语新词汇的构词特点

通过对牛津在线字典(OED online)2010-2015年更新的新词列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Wordsmith、WebCorp等多种动态平衡语料库、Word Spy、Urban Dictionary以及中国日报等网站中的新词语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出2010-2015年英语新词的构词特点:

第一,2010-2015年间英语新词汇多源于网络和网络社交。如:中国日报评选出的2013年年度十大英语新词之一的selfie,指自拍的照片,尤其是那些上传到社交网络的自拍照片;Phubber,指低头族;easy like,指在社交媒体上为很多事物点赞的人;sharenting由parent和share拼綴而成,指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孩子或父母照片的行为。这类词往往与人们的网络社交或天天使用的手机紧密相关,并在近几年迅速成为人们频繁使用的新词和热词。以selfie为例,在COCA(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中查询selfie一词在各时间段和各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变化得到表3。如表3所示,selfie一词在口语、新闻及杂志中出现频率较高,在学术期刊文本中却没有出现过。2010-2015年间,其出现频率为每百万词16.91,而这和近年广受追捧的各类社交平台的发展时间轴几近吻合。Twitter,Facebook,LinkedIn,Instagram,MySpace这几个颇具代表性的国外知名社交平台分别创立于近5到10年,而表3也显示selfie一词是在2010-2015年才进入人们的视线并被广泛使用。某些新词汇的产生与网络的发展在时间轴上的吻合无疑揭示了词汇发展和网络通讯发展的同步。网络通讯的发展促进了新词的发展,而新词的产生和发展将网络通信的变革介绍给了更多的人[8]。

第二,2010-2015年英语新词汇构词方式简洁,其中复合构词法和拼缀构词法较为多见,非常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2010-2015年的许多英语新词都是采取这种构词方式。如Clean eating是由clean 和eating复合而成,指坚持低糖、低脂、少盐的健康饮食,反映了近年来人们注重健康生活状态的风潮。Manspreading由man和spreading复合而成,指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一人占两个座位的行为,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公德的关心和重视。Facepalm由face和palm两个词组成,指用手掌盖住脸的动作,表达无奈、难以置信的情绪。Budget wife,budget husband由budget分别和wife及husband两个词复合而成,指经济适用女和经济适用男。Fanboy, fangirl指极度迷恋某些明星而失去理性的粉丝。

拼缀构词法是将两个词进行剪切而连接成一个新词的方法,以其构词简单、组合多样、表意明显成为了英语新词的主要造词法之一。如Flexitarian由flexible的首部和vegetarian的尾部拼缀而成,用来指偶尔可沾荤腥的灵活的素食主义者。Staycation由stay和vacation的词尾部分组成,指在家或者家附近度假。Brexit和Brixit首创于《经济学人》杂志,由British的词首部分和exit 的词尾部分组合而成,指的是英国退出欧盟的行为。

复合构词法和拼缀构词法在近年产生的英语新词中较为多见,一方面是为了顺应快节奏生活的需要,将多个意思复合或拼缀在一个新词语中;另一方面这两种构词方式是对现有词汇的重新拼合与改造,词义也是对原有词汇的融合,因而产生的新词词形虽新,但词义却并不难理解。

第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交平台使用的普及,近年来缩略构词成为英语新词产生的又一重要途径。缩略语以其简明快捷的特点颇受人们青睐,常出现在网络聊天、短信及邮件中。如:

TBH=to be honest老实讲,老实说

ICYMI=in case you missed it如果你错过了

FWIW=for what its worth无论如何

JK=just kidding只是在开玩笑

ROFL=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笑得在地上打滚

TTYL=talk to you later稍后再聊

AFK=away from the keyboard暂时离开,马上回来

TMI =too much information 你透露的信息太多了

TBC = to be continued 未完待续

TBD = to be determined 待决定

IDK =I don't know 我不知道

IIRC= if I remember correctly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f2f =face-to-face面对面

b4 =before 之前

2 = to 到,向

gr8 = great 极好的

G2G=got to go 要走了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简洁的缩略语在沟通交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们生活的变化需要缩略语,同时缩略语也成为了人们现今快节奏生活的另一种写照。

(三)文化视角中英汉新词构词特点的对比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通信科技的发展,世界真正成为了一个地球村,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直接与频繁,因而汉语和英语的新词在构词上其实存在一定的共性。

第一,英汉新詞在构词上都趋向简洁,以此来适应现代生活信息传递快、信息传递量大的特点。一个新词往往是复合、拼缀或是缩合了多个现有词汇的含义。人们在沟通中可以用尽可能少的篇幅传递更多的信息。第二,由于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英汉新词汇中有不少来自于网络,如汉语中的“微~”构词模式就是源于近年大热的微博和微信,如“微币”“微辩论”“微博结婚”“微打车”等。而英文中来自于网络及社交网络的新词也不胜枚举,例如在COCA(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中查询到的和网络社交平台Twitter有关的新词语就有数百条之多,如Twitter account,Twitter feed,Twitter chat,Twitter war,Twitter vote等。COCA数据库中与Twitter的前20条新词搭配及使用频率可见图2。

除了用来描述互联网新现象及社交平台的新词汇之外,还有一些新词汇是网友创造的。这些网友自创的英语或汉语的新词汇往往缩略性强、善用谐音构词且广为流传,如汉语中的“不明觉厉”“泪牛满面”(泪流满面)“老湿”(老师)“鸭梨”(压力)“围脖”(微博),英语中的gr8 (great)、G2G(got to go)、U(you)、THX(thanks)等等。这类与互联网相关的词汇都被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广泛使用,给日渐丰富的英文和中文词汇增添了诙谐的色彩。

第三,英汉新词中都有不少来自外来语。汉语中的不少新词来源于英语,如“因特网”(Internet)、“推特”(Twitter)、纳米技术 (nano-technology)、绿卡 (green card)、峰会(summit)、“优步”(Uber)等;也有不少来自其他语言,如“卡哇伊”(表示可爱)、“新干线”(贯穿日本全国的高铁系统)、“物语”(日本的一种文学体裁)、“完败”(彻底失败)等。英语中也有不少新词汇是源自其他语言,如 “chengguan”城管、“Taikongnaut”中国宇航员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国间联系日益紧密,语言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更反映了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

尽管英语和汉语新词存在着一些共性,但是在构词上由于两者分属于不同语系,因而具体的构词方式仍有许多不同。

二、文化视角中英汉新词汇的语义特点

词汇的语义特点在于满足了交际需要的同时更体现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说,对词汇语义特点的分析,本质上是对相应文化和历史的剖析。每一个词汇都从不同方面展示着民族文化进程中的一步。

(一)文化视角中汉语新词汇的语义特点

2010-2015期间的汉语新词的语义特点可从文化视角概括如下:

第一,不少汉语新词在语义层面体现了民族的特色,弘扬了正确的价值观。2012年最具特点的新词模式“最美+身份”,如“最美护士”“最美村官”“最美教师”“最美女司机”“最美清洁工”“最美保安”等。这些汉语新词都体现了这些平凡岗位上的模范群体崇高的道德修养和仁爱之心,反映了人们对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模范群体的敬仰和赞美,以及对崇高道德境界的执着追求。这类词语的产生和流行无疑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美德的民族特点,以及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第二,汉语新词在语义层面紧跟时代步伐、简洁明了,彰显了与时俱进的民族姿态。2010年微博成为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应用服务,不少企业和个人都将微博作为与广大网民沟通交流的平台,因而2010年也被认为是中国的“微博元年”。自此与微博相关的新词汇就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如“微爱情”“微博控”“微管”“微博体”“微博门”“微博110”“微博问政”“微博议政”“微博游”“微文化”“微动力”“微访”“微民”“微时代”“微投诉”“微谣言”“秒回”“秒删”等,上百条新词都与微博息息相关。这些汉语新词构词简洁,同时在汉语中融入了时代元素,用较少的字数表达了丰富的含义,适应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民族姿态。

第三,汉语新词吸收了不少网络词汇,其轻松俏皮的风格展现了广大中国网民的集体风貌。如“童鞋”(同学)“好桑心”(好伤心)“油墨”(幽默)“稀饭”(喜欢)“杯具”(悲剧)“辣鸡”(垃圾)“涨姿势”(长知识)。这类词为网络语言增加了不少俏皮的元素。

(二)文化视角中英语新词的语义特点

第一,英语新词在词义层面简单易懂,在紧跟时代的同时又放眼全球。英语作为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语言,全球约有60个主权国家将之列为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英语新词词义的简化固然是为了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要,而其具有的全球视角则是由英语庞大的使用人群所决定的。如2013年出现的英语新词Brexit或Brixit指的是英国退出欧盟。类似的新词还有2012年出现的Grexit(指希腊退出欧元区)和Fixit(指芬兰退出欧元区)。这些英文新词汇从侧面折射出了当今世界的新格局以及其他国家政治格局的改变。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后,英语中涌现了一系列与当选总统奥巴马相关的英语新词,如obamacize(像奥巴马那样去行事)、obamafy(奥巴马化,奥巴马范儿)、obamanation(奥巴马式的政治王国,奥巴马式的政治集团)等。随着2016年特朗普的当选,英语中也出现了不少与之相关的新词。如特朗普常使用的fake news(假新闻)、haterade(极度消极、苛刻的指责)、alternative fact(另类事实)等。

第二,从词义层面看,英语新词生成的语法规则逐步淡化,出现了许多缩略语或者与数字、甚至与其他语言相夹杂的英语新词。如NEET(源自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指无所事事的年轻人)、YOLO(you only live once的首字母缩写,意为人只活一次,因而要好好生活)、BIY(buy it yourself自己购买),99er(因长期失业而无法领取失业补助的人)等。英语新词更多讲究的是达意而不是形式和语法。

(三)文化视角中英语新词汇的语义对比分析

第一,在语义层面上,汉语和英语新词都体现了简洁易懂的特点和趋势。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不断出现的新兴事物面前,人们更注重的是信息传达和沟通的效率,而不再拘泥于形式。因而近年来,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中都涌现了大量的缩略词以及数字、文字夹杂的新词,这些词往往是从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句子缩略而来,有限的文字蕴含了丰富的含义。

第二,英汉新词往往反映了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热点事件。这一语义特点和新词“新”的本质息息相关。例如汉语中的“新常态”“沪港通”“占中”“一带一路”“APEC蓝”“深改”“冰桶挑战”“互联网+”“创客”等,以及英语中的Trackaholism(健康追踪狂热症)、affluenza(心理富贵病)、Brexit(英国脱欧)、Ice Bucket Challenge(冰桶挑战)等。但相比汉语,英语新词涵盖面更为广泛,这与英语被许多国家作为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不无关系。

第三,英汉新词在语义和构词上趋近简洁,同时在语法上也采取了较为模糊和宽容的态度。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现代快节奏生活对词汇的影响。在如今的汉语和英语中不难发现很多的缩略词和数字、文字夹杂的新词汇。同时,受英语影响,汉语也产生了一些与英语相近的构词模式,进一步丰富了自身新词汇。如前文提到的 “~体”“微~”“~族”等。这类词有类似英语的词缀结构,因而与英语的词缀构词法一样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只要理解了其固定结构的意思,就可以举一反三了解这一系列词语的含义。这类新词在语义方面也极大简化了人们对新词的理解过程。在语法上汉语中出现了不少英汉夹杂的表达,例如“小case”“感动ing”“航母style”等。这类词的产生有些是受到了其他语言语法的影响,有些则是为了方便沟通交流,但都反映出汉语新词对语法及传统构词规则的淡化、对新兴语法的包容。这类词在英语中也有很多,例如有些英语词汇就直接来自于汉语或拼音:dim sum(点心)、buzheteng (不折腾)”、tuhao(土豪)等。此外,许多中式英语也逐渐被接受并使用,这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当今各种语言之间的兼收并容。今后在保证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功能的前提下,传统的语法或构词规则将被逐步淡化。

三、英汉新词产生背景的文化探源

从文化视角而言,英汉新词的产生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政治经济格局、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以及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都有着紧密联系。

第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对新词产生的影响。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是滋养每一种语言孕育、完善、发展的源泉。新词虽然是时代的产物,但在表达方式和构词规律上仍然离不开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例如,“高富帅”“白富美”等形容男子或女子的汉语新词就反映了大众普遍的审美观以及文化的传承。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七尺男儿”“玉树临风”“貌若潘安”等形容男子英姿的詞语,如今用“高富帅”来形容身材挺拔、样貌英俊、家境富裕的男子也不足为奇,因为古今的审美标准是基本一致的,新词与某些传统词汇、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同样,这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在英语中也比比皆是。自1066年法语词汇大量涌入英语,法语在那时就成为贵族们专用语言和官方语言。时至今日,英语中仍包含有大量的法语,如fiancé(未婚夫)、chef(大厨,长官)、bureau(办公室)、résumé(简历)等等,这些词汇生动地记录了英国历史,成为记载那一段特殊时期历史的载体。

第二,当今政治经济格局对英汉新词的影响。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英语和汉语中涌现出了许多反映这些变化的新词。例如奥巴马、特朗普为代表的多届美国总统选举都会产生大量相关的英语新词。这类新词汇在汉语中也不胜枚举,如:“精准扶贫”“一带一路” “数字经济”“全域旅游”“海绵城市”等。这些词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体现了政治经济变革的新风貌。

第三,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催生英汉新词汇的另一股力量。2015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面向社会发布了204条科技新词及162条专业新词,如“智慧城市”“航空发动机”“三维打印”“互联网+”“微电网”“量子通信”“深海载人潜水器”等。英语新词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科技进步和创新,在word spy网站中,affective computing(情感计算机)、autofail(自动失效)等新词描述了近年科技上的创新和变革。

第四,日渐丰富的社会生活方式逐渐丰富了英汉新词汇。手机、互联网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没有手机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许多新词新语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传遍世界。也不可能形成汉语中“~族”“最美+身份”“~体”等系列构词模式,众多有关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新词语、“泪牛满面”一类诙谐的网络表达也难以口耳相传。因此,尽管新词汇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奇思妙想,但是其根源还是社会格局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发展,英语和汉语中产生了众多新词汇,这些新词新语为了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而趋于简洁。虽然英汉新词在构词、词义和背景等方面仍存在差异,英汉新词汇也因外来语的借用而日趋多样化,但随着各国文化间的交流逐渐增多,英汉新词汇在构词和词义上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趋同的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无疑需要相互交流借鉴,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持各国语言的自身特性,探索和保护好语言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并予以传承。

[参考文献]

[1]白解红,陈忠平.20世纪中期以来英汉新词语的来源及其语义认知机制[J].外国语文,2011,(27).

[2]邵 斌,何莲珍,王文斌.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新词认知语义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4).

[3]侯 敏,周 荐.2010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侯 敏,杨尔弘.2011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侯 敏,邹 煜.2012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侯 敏,邹 煜.2013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7]侯 敏,邹 煜.2014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8]刘柯兰.文化视野中的网络英语新词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胡 梁]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民族文化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