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调问题研究

2018-04-19 08:13张稳召
东方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人才培养

摘要: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调有所失衡,各大高校广受诟病。现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失衡的现象,分析原因,合理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协调问题

当前,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就导致高校毕业生每年以百万计涌向社会,但是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数却令人担忧。这就验证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严重失衡,学生就业竞争力与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对接。鉴于此,为实现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充分利用,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构建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缩小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失衡程度。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在日前召开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发展理念,在去产能的大趋势下,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就业工作有了更大的挑战[1]。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较为突出的是高校的扩招政策使得毕业生的供给数量远远大于社会需求数量,这将使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更为严重。高校毕业生在技能、职业、地区差异等结构上的不一致也会导致需求和供给的不协调。也就是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单位“用工荒”现象,高校毕业生这种就业冷热不均现象有力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失衡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定位的盲从性

现在部分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很大的盲从性。地方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社会需求方面存在着“地方办学,服务地方”的特点。这就很难结合自身地方优势和社会需要走专业特色发展,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间的错位失衡。

(二)培养层次单一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单位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多呈单一性,理论知识的的空泛不能和实践课程有效的整合,规模培养知识型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高校人才培养在满足社会需求中的作用

(一)从国家的大学到地方的高校

大学首先是国家的、人民的。从国家的大学到地方性高校,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当前进行的转型,就是从人才培养层面与社会需求间的协调方面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予以优先保证。

(二)从精英化培养到专业、岗位精英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需求也逐渐多元化,这就要求高校在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紧贴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此时高校人才培养就要协调社会需求使之融入整个社会,不单单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国之栋梁,而是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专业、岗位精英。

三、协调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对策建议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高校定位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定不移的推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压力。”[2]各级各类高校在保持自身办学特色的前提下,依据自身条件找准办学定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需求多样化

一是以满足企业单位需求为导向,把企业项目案例、企业文化和管理流程引入高校,进行任务实训,同时把人才培养标准引入行业规范体系,建立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的网格化、平台化。二是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模式,优化课程设计。通过“订单培养”“冠名培养”把企业化模块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而帮助学生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三)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1.重塑高校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3]。这些所谓的高级专门人才就是我们所说的高校培养的专业、岗位精英人才。“骏马能历险,耕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4]。这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高校人才培养要重塑高校大众化教育质量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校企合作的资源整合教育,培养各个层面的“专业、岗位精英”。

2.厘清高校的多样化结构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高校的结构类别密不可分。对于高校的结构类别,可以按照两个维度分类:一类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基于明确定位、办出水平;另一类是学科性——应用性人才培养构建,是基于导向明确、办出特色。两个类型的高校在层次分类上有一定的交叉,分别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路径,越往下交叉越少。见表3-1所示。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严谨合理的培养方式获得满足社会需求和改造社会的本领。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职业指导课程设置

一是高校要熟悉该课程体系的性质定位,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用于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性;二是要明确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与专业课的匹配,合理分配课时,使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挂钩;三是要引导高校紧扣企业单位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体系。如表3-2所示。

4.“双师型”特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进入企业实践,把企业实践融入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构建多样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生动性。高校要加强“双师型”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师资进入企业继续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学科带头人,同时还要开展社会前沿领域的科技讲坛报告会。通过与教师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进而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按照一定的生师比建立一批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特色“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结语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调有所失衡,究其缘由,多数高校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既完成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又可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作用不言而喻。本为结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失衡的现象分析,合理构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

[2]张洪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5(6):46-48.

[3]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0(2):41-45.

[4]徐冬青,缺失与需要:当前大学学习“八大”问题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6(7):20-23.

作者简介:张稳召(1980-),男,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人才培养
公共营养师社会需求现状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关于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及能力培养研究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