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令玩具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活化运用

2018-04-20 09:58傅晶晶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活化

傅晶晶

[摘 要] 围绕岁时节令玩具活化问题,聚焦中学美术教育领域,突破岁时节令玩具认识局限,岁时节令玩具融会于中学美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传播。岁时节令玩具活化于课程开发、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校外美术活动,引导学生活态传承并运用于各个领域,这是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路径,更是顺应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 岁时节令玩具;中学美术教育;活化

2017 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 “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1]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作物生产节令性很强,岁时节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岁时节令玩具都成了节日的标志。例如:清明节的风筝、端午节的香包、中秋节的兔二爷等,都以玩具的形式传递着节日的信息。岁时节令玩具与美术教育相对接,灵活、恰当地渗透于美术教育中,在立足于本土文化基础上探索师古创新、古为今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岁时节令玩具认识局限,融会于中学美术教育,是顺应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岁时节令玩具的概述

1.岁时节令玩具的含义

岁时节令玩具,指岁时节令时间民间制作给孩子娱乐或迎合民俗节令玩耍游戏的器具,包含了从古至今颇具特色的时令、节日及民俗及寓言等文化,它是节令民俗中最活跃、最生动的角色。[2]岁时节令玩具凝聚着世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许多玩具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颇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岁时节令玩具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文明的主要呈现,为中华民族的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岁时节令玩具能够伴随孩子成长,是将优秀的传统工艺和民族文化渗透到成长教育中的最好途径。它对青少年儿童的认知、审美、情绪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引导及影响,节令玩具中的趣味性、教育性与人文性传承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起到颇为重要的影响。目前随着近现代西方文化侵入、工业化的扩展,以手工制作为主的传统民间玩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逐渐对传统节日淡化,对民俗文化淡忘,岁时节令玩具也被边缘化。

2.岁时节令玩具的艺术特点

岁时节令玩具受地方历史、风俗、人文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影响,经过千年的开创、传承、变异与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其艺术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造型自由,丰韵圆润。

岁时节令玩具采用夸张、抽象、变形等表现手法。基于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原型进行提炼,夸张其特点,生动地表达,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例如:端午节的布老虎(如图1),造型以头大身小,夸张的眼睛和嘴巴表现老虎勇猛声威、健康强壮,人们希望老虎能守护孩子,孩子能像老虎这般健康强壮。

(2)彩色明快,对比强烈。

岁时节令玩具色彩表达大胆热烈、明艳鲜亮、质朴纯真,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民俗特色,视觉冲击力强,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热爱和向往的情感流露。如:清明节风筝(如图2),色彩绚丽,浓墨重彩,寄托吉祥美好的向往。

(3)图案夸张,寓意美好。

岁时节令玩具图案寓意丰富,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贯以“谐音”的方式绘制出生动的图案,如“福”用蝙蝠纹样来表达;“余”用鱼的纹样来表达;“平安”用花瓶纹样来表达。这是中国劳动人们智慧的呈现,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流露,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求的表达。

(4)材质环保,健康安全。

岁时节令玩具往往都是就地取材,健康环保,均来自民间日常生活中,纯手工制作,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例如:江浙一带偏爱用竹制和草编;中原一带喜爱布制和泥塑;沿海一带善用贝壳类材料。

二、岁时节令玩具活化于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美术教育是学生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审美的教育,也是情操的教育和创意的教育。情操和创意的潜移默化中渗透于学生的审美意识、情感趣味、人格气质、创新思维。中学生年龄处于转型期,课业压力逐渐加重,美术课程边缘化。岁时节令文化全面、恰当灵活地渗透到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活化于中学美术教育,是中学美术教育创新探索,也是顺应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戴尔“经验之塔”原理(如图3 )表示:人们通过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三大途径获得知识,塔底的学习内容留存最久,依次递减,塔尖学习内容最快遗忘。通过岁时节令玩具制作体验、参加节令活动、参观岁时节令有关的博物馆等远远要比美术课堂上视觉认知效果要好,可以让学生贴近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推进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传播。

1.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岁时节令玩具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地方文化、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中学生们通过对玩具的欣赏、参与、体验、制作及再创造过程,使自身体验情感记忆、怀念分享、内化到自我的节令文化认同,激发对传统文化认同。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岁时节令玩具融会于中学美术教育,开设灵活多样的教育路径,呈现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岁时节令玩具色彩艳丽、造型生动,趣味性很强,具有丰富的民族美术元素,这些都可以吸引中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审美能力,通过岁时节令玩具体验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美术技法,感悟岁时节令文化,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岁时节令玩具的再创造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岁时节令玩具都是就地取材,纯手工制作,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材质也在发生變化,选择生活中的材质制作岁时节令玩具,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科技的飞速发展,简易智能工具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如借助电子电路、感光技术将传统元宵节花灯改造创新为感应电花灯,既保留岁时节令文化又具有现代化,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这也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有利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传播

岁时节令玩具生存及传承已经岌岌可危,在保留岁时节令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满足中学生的需求,使其在适应当今社会环境情况下得到新的传承和传播,将为我国传统文化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点。传统的岁时节令玩具与现代美术教育对接,将娱乐、审美、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承集于一体的探索,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路径,也是推进中华文化活态传承与传播的新实践。

三、岁时节令玩具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活化运用

1.融入课堂教学,创新课程设计

岁时节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民俗文化产物,反映了人们岁时习俗、生活情趣、内心向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显著的地域特色。岁时节令玩具融入了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将岁时节令玩具引入美术课堂,可以丰富中学美术课程的内容,与中学历史、地理、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点交融,促使学生灵活掌握相关知识,这无疑是一种课程的创新。如端午节香包,地域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特色也不同,江浙一带端午香包都为粽子形状(如图4),与历史名人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原一带端午香包都为虎头形象(如图5),寓意老虎守护人们健康,辟邪挡灾。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都有极大的助力。

2.融于社团活动,创设实践内容

社团活动是中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满足学生个人兴趣需求的好载体,能将中国岁时节令文化活态传承,也是顺应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社团活动打破常规的艺术欣赏,创设岁时节令玩具体验和再创新实践内容。节令玩具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民俗文化、民族元素,制作和再创新节令玩具的体验过程,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以社团活动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赢得学生的喜爱,潜移默化中渗透到中学生的美术教育中,灵活多样的形式更利于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中秋节食品玩具月饼,可采用轻黏土制作成冰箱贴(如图6),在保留岁时节令文化传承的同时创新发展,使岁时节令文化更融于生活,岁时节令玩具更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形式。

3.融会校园文化,活化传承形式

岁时节令文化融会到校园文化,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文化与功能相结合,娱乐与教育相结合。美术教育与民俗学、儿童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结合融通,增加校园文化的民族性、趣味性、功能性。满足中学生的心理、审美、功能的需求,岁时节令文化以多元化的视觉形式呈现,全面且恰当地融入校园文化当中,将其活化于中学美术教育,是传统文化活态传播。例如,以窗花为原型的校园景观设计(如图7),美化校园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审美和精神需求,增添了窗花玩具的功能性和趣味性,活态传统文化的传播。

4.校外美术活动,开拓学生视野

以参与传统节日、走访民间艺人、参观博物馆、体验传统技艺、社会调研等多样灵活美术活动,丰富美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中国节令文化,对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对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都是极好的。例如,参观风筝博物馆,体验风筝制作,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同时开拓学生知识面。

结论与展望

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传承、创新,可以通过创新课程设计、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校外美术活动等,全面、灵活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岁时节令文化融会于中学美术教育,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美术素养与创意思维能力,创新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路径。

世界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已然岌岌可危。活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历久弥新,是满身现代人的需求,是顺应美术教育的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传统文化活化到美术教育当中,对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及传播,对中华民族的复兴都是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2017-02- 07) [2017- 02-08].http://politics.rmlt.com.cn /2017 /0207 /458361.shtml from = timeline.

[2]王連海.中国玩具艺术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蓝光喜

猜你喜欢
活化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CsOAc辅助Rh催化C—H活化的理论研究进展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如何积累小学生活化作文素材
巧借导入艺术,活化高中英语教学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策略探讨
铱(Ⅲ)卟啉β-羟乙与基醛的碳氢键活化
NZW小鼠中CD4+T细胞活化后IL-10R1表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