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2018-04-22 01:24罗旭芳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颐和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罗旭芳

【摘要】本文以《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方法: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本结构;厘清顺序,悟学法促迁移;抓住特点,感悟写法。

【关键词】《颐和园》 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041-03

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会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陈先云主任提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清单”,即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展开,要围绕思维发展与提升展开。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以谋篇布局为主体的语篇知识,由表及里,由果溯因,将语篇知识转化为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呢?下面,笔者以自己执教的《颐和园》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片段为例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总体感知,把握文本结构

首先,笔者从课文整体入手,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了解写一篇文章开头如何进行总述、结尾如何总结,让文章结构更严谨。这样紧扣文本,引领学生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表达上独特的结构形式,强化了逻辑性和“篇章”的意识。

【片段一】初步感知,整体入手

1.出示要求,学生自学

(1)找出文中概括作者对颐和园印象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用横线划出有关语句。

2.总体感知,体会结构

(1)出示课文框架,体会课文结构的特点,学生齐读。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2)小结: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描写了颐和园的美景,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片段二】回归整体,强化“篇章感”

1.欣赏了长廊,下面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

2.多种形式朗读第3~5自然段。

(1)男女生合作读第3自然段。

(2)师: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如诗如画!轻轻地、美美地读一读这诗一般的文字——

(以诗的形式呈现第4自然段,齐读)

葱郁的树丛,

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

和朱红的宫墙。

看——

正前面的昆明湖,

静得像一面镜子,

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

在湖面慢慢地滑过,

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远处,几座古老的城楼

和城里的白塔,

若隐若现——

师:站在万寿山上看,颐和园的景色真是如诗如画呀!

(3)师: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师生合作读第5自然段)

3.颐和园里山水美、建筑美,走在哪里都有美丽的景色,怪不得作者在课文的开头就这样赞叹——颐和园的长廊美,万寿山美,昆明湖也很美,处处都有美景,所以作者游览完颐和园后这样告诉我们——

4.再次出示课文框架,朗读首尾两段。

从长廊部分的细读,到万寿山、昆明湖的略读,再到整体的回归,本环节的教学既注意了内容的完整与详略,又渗透了学习方法。采用男女生分读、变换成诗行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万寿山、昆明湖部分,教师不作过多的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悟,以学生的读代替教师的讲,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頤和园的美,培养语感。

二、厘清顺序,悟学法促迁移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线索,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和主旨,而且可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基本框架,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可见,大胆取舍,删繁就简,既给课堂带来生机,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片段三】明确顺序,练习表达

1.出示有关语句,自由读,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过渡作用,齐读。

3.出示游览示意图,进一步厘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4.师生合作读,小结:你们看,像作者那样按游览顺序来写,文章的条理会更清楚,内容的衔接会更自然。

5.仿说:从学校门口到我们的教室是怎么走的?

(生:进了学校的大门,往前直走,就来到新教学楼的中楼梯。沿着中楼梯走到三楼左拐,然后走到底,就是我们四年级四班的教室了)

【片段四】领悟写法,迁移运用

1.总结:课文按游览顺序,抓住特点描写颐和园各处的景物,将颐和园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样的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给大家介绍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吗?

2.同桌互说,教师巡视。

3.集体交流。

(生:登上日光岩,站在观景台向下望,鼓浪屿的美景尽收眼底。各式建筑的红屋顶掩映在绿树下显得更美了,高大雄伟的郑成功雕像格外引人注目,金黄的沙滩上游客们正在嬉戏玩耍。往东望,岛内高楼林立,一派现代都市气息;往西望去,微波粼粼的海面上,船帆点点,白鹭飞翔,还可以隐隐约约看见远处的金门)

4.课后将刚才说的写下来。

在学生领悟了本课是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后,让其介绍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学生或仿照着说了景区的游览线路,或仿照着抓住某处景物的特点作了具体介绍,或模仿着“总—分—总”的篇章结构对景区作概括的介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关注了语篇知识,并且尝试着把语篇知识转化为表达能力。

潘新和说:“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应该运用教材,教会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任何表达都要做到言之有序。根据本课特点,按照移步换景游览的记叙顺序,笔者厘出文章的游览顺序,让学生明晰任何文章都要有一定顺序,才能条理分明。同时,笔者让学生结合实际巧妙地迁移运用,学以致用。在厘清顺序、学习表达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抓住特点,感悟写法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在切入点的选择上,要避免传统教学的细致和琐碎,要根据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抓住最根本、最精华、最能代表文章特色的某个方面进行设计。教师每教一篇课文,要十分明确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要十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需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强化训练的。找准教学的重点、难点,找准教学的起点,是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

【片段五】分析特点,比较辨析

1.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预设:

(1)你能通过朗读“一眼望不到头”让人感觉到长廊的长吗?

就“700多米长、273间”追问:700多米是多长?用上这样的数量词,让我们对长廊的长一目了然!齐读——

(2)“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多少幅画啊?几千幅。这么多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也是一座彩画的博物馆。这些彩画大致可分为山水、花鸟、古建筑和人物(故事)画等四类。其中,人物故事画最引人入胜,想看看吗?(播放课件)谁来读一读?你也来试一试吧!全班一起——

(3)“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长廊两旁的花又多又美,真香啊!一起读——

3.师:作者先介绍长廊的长,然后描写了横槛上的画和两旁花木的美,最后写了走在长廊里的感受。作者按顺序抓住了“长、美”的特点写长廊,让人由衷感叹:长廊真不愧是世界上最长、最美的游廊!(板书:“抓特点”)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文字——(师引读)

4.师:那么,别人眼里的长廊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另一段有关长廊的描写——

长廊建成于公元1750年,全长728米,分为273间,中间点缀着留佳、寄瀾、秋水和清遥四个亭子。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对江南的山水风光非常留恋,于是派画师们到江南去写生,回来后,将画稿上的山水景色画在长廊之上,同时又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人物、故事等也汇聚于长廊之上,于是形成了一条世界著名的集山水风光及人文逸事为一体的艺术长廊。长廊上共有各式图画一万三千多幅,于1900年被评为全球画廊之冠,列入吉尼斯世界大全。

置身廊内,漫步其间,真是“人在廊中走,神在画中游”啊!

师(小结):一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所呈现的文字是不一样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找一找其他描写长廊的文章读一读。

教师抓住长廊的“长”与“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对照,在品味语言中培养“段感”。同时,引入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明白表达方法的灵活,让阅读走向纵深,培养学生比较辨析的能力,发展理性思维。

像这样,每节课或每篇课文选取一两个训练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由面到点,由虚变实,会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所得,每天都有收获,篇章意识就能逐渐形成,语文素养必然会逐渐提高。“篇感”“段感”的背后是思维与见识,“篇感”“段感”的培养就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强化“构思”“线索”“段”“篇”的意识,关注以谋篇布局为主体的语篇知识,就能让学生获得“谋篇布局”的基本之道,并在学习表达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颐和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颐和园
培养思维能力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培养思维能力
颐和园导游词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