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灵魂”的阅读新方略
——青少年主题阅读研究

2018-04-26 12:02李祖平
中国出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名师全民青少年

□文│李祖平

阅读如何传承?如何创新?如何让每个人青春都“炯炯有神”?这既是青少年主题阅读的一个热门话题,更是事关青少年心灵成长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人类的阅读行为与活动里,除了主体性、主动性特质,主题性早就成了潜移默化的方法与策略选择。阅读的主题性,对青少年成长的特殊作用,甚至超过了主体性和主动性。“每一个挥汗如雨的青春,其中都浸泡着一本使之沸腾的书;每一个坚强不屈的青春,都有着一本支撑着它一直向前的书。”[1]毋庸置疑,主题阅读是对青春、对成长、对奋斗的美好致礼。

一、主题阅读让灵魂不缺席

青少年是我国促进全民阅读的重点对象人群,[2]也是主题阅读推广的主要对象人群。青少年阅读的主题,是“穿透灵魂”的思想、情感,是激励奋进的旗帜、号角,是加快精神发育的引擎、源泉。它不但能保证阅读内容的积极向上,保证阅读方式的科学健康,还能保证阅读成效的可持续提升。在砥砺奋进的新时代,青少年如何突破碎片化、消遣型阅读的重围,让阅读不偏离、更不脱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主流轨道?把青少年主题阅读作为新方略来研究、谋划和实施,既是科学智慧的向导,也是人文传承的征程,更是让灵魂在每一次阅读中都不缺席、都浸染其中并被穿透的不二之选、解决之道。

二、主题阅读肩负使命担当职责

青少年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有目标、有主题的阅读,能够更好、更快“穿透灵魂”,更深、更久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文化素养、精神世界、成长轨迹。青少年主题阅读不仅肩负了全民阅读先行者的使命,还担当了创新者、接力者的职责。

1.“阅读引导与成长变革”的“先行者”

“全民阅读从青少年开始”“全民阅读青少年先行”“青少年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展望”等,这些观点的核心要义就是《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下文简称《规划》)里指出的,青少年阅读是“基础”,是“重点”。而只有通过主题阅读推广“穿透灵魂”的主导、带动、激发、鼓励,这一“基础”才会更有生命力,这一“重点”才会更有创造力。围绕2017“第七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校长论坛提出的“阅读引导与成长变革”的话题,芬兰拉赫帝市校长(Marju Markkanen)在演讲中指出,芬兰“建设随处可见的各种主题阅读设施”的做法在青少年阅读引导与成长变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青少年主题阅读肩负全民阅读“先行者”的使命,不但要体现在思想认识上,更要体现在政策环境营造、载体设施建设等务实推进的所有方面。

2.“寻找一种大智慧”的“创新者”

作为“先行者”的青少年主题阅读,还应该蕴含怎样的独特内涵和责任担当?《领导文萃》杂志1999年2月曾刊文指出,“‘主题阅读’更着力于智力圈的沟通、互补和共鸣……‘主题阅读’希望能寻找一种大智慧。”[3]该文(中国知网所有类别文献中篇名里含有“主题阅读”的最早文献)提出的这段研究性表述,也是把主题阅读定位于“创新者”的深刻诠释。由此可以给出青少年主题阅读的一个明确界定,它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性、普及型阅读,更不是浏览性、消遣型阅读,而是一种启发性、智慧型、互动式,能产生大共鸣、大认同、大激励的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创新型阅读方法和策略。用心“寻找一种大智慧”,这比“主题阅读是一种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的方法”[4]的定义更能凸显创新意义和核心价值。

3.“春风化雨,薪火相传”的“接力者”

全民阅读活动开展至今已走过11个年头,但影响力大、持续推进的青少年主题阅读活动很少。互联网上报道的“可一杯”青少年主题阅读大赛(由扬子晚报社等联合举办)、2012年度“青少年主题阅读”推荐书目评选(由中国教育新闻网主办)这两个活动有一定影响力,但目前只有全国妇联1993年发起组织并已举办25届的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真正体现了作为一个长期性、持续性方略的“穿透灵魂”影响深远的责任担当。《经济日报》在以《春风化雨润心田》为题的该活动10年综述里指出,“平均每届有3000多万名青少年参加,已有450多万名学生在读书活动中获奖”。《中国青年报》2017年7月19日报道了该主题阅读活动前24年的数据——“吸引7.8亿人次青少年参加并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通过实施主题阅读这一新方略,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参观、社会调查、义务劳动、主题夏令营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导读、导思、导写、导行,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亿万孩子们的心田,让民族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灵中扎根,从而也让活动本身成为“春风化雨,薪火相传”的“接力者”。

三、新方略:指南针+主引擎+加速器+孵化器+新主流+新选择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2月5日以《加快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为题,发布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全民阅读工作的新要求,“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举措,通过全年化、常态化、制度化,体系化、工程化、项目化,加快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扎实推动新时代全民阅读工作更加快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发展”。

作为全民阅读的“基础”和“重点”,在国内学术研究领域,至今还没有一篇以“青少年主题阅读”为题的专门性研究文献。青少年主题阅读作为“寻找一种大智慧”的“穿透灵魂”的新方略,在全民阅读这一国家战略里,应该有怎样的新思路来推进实施?笔者认为,通过名师讲读、经典研读、场景悦读、移动共读、节庆荐读、漂流传读的“六位一体”的创新驱动和深度融合,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见下图)。在创新与融合中,名师讲读发挥“指南针”作用,经典研读发挥“主引擎”作用,场景悦读发挥“加速器”作用,移动共读发挥“孵化器”作用,节庆荐读成为“新主流”,漂流传读成为“新选择”。

图 青少年主题阅读新方略示意图

1.名师讲读——青少年主题阅读“指南针”

名师讲读是最古老、最有效的一种主题阅读方式。古代儒家经典的教学,就是“以教师讲读来指导学生阅读、回讲和背诵的方法进行的”。在我国,名师讲读的典范是孔子,他最早创办私塾,相传招收有三千学生。讲读《诗》《书》《礼》《易》等儒家典籍是其最重要的教育手段。启发性、智慧型、互动式体现在:①不是单一性、照本宣科讲述,而是多样式、表达独立见解的讲读结合;②不是单向性、面面俱到讲解,而是双向互动、突出重点、寻根究底的问答结合。大共鸣、大认同、大激励体现在:①不是反反复复、平铺直叙灌输,而是抑扬顿挫、生动形象、由浅入深的指点、引导、熏陶的结合;不仅是文化知识、人生经验宣讲,更是改变人生、创造未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结合。因此,名师讲读在青少年主题阅读新方略中发挥了“指南针”作用,有了它,主题阅读就不会偏离主流社会和核心价值轨道。

现如今,古老的名师讲读方式,早就实现了从课堂、讲堂到数字化多媒体、网络化全媒体的融合创新,“指南针”作用更加凸显。如中央电视台2001年7月开播的讲座式栏目《百家讲坛》,就是其电视创新版。名家名师在讲读中通过启发、引导、互动,让青少年在听讲之后,“不知不觉开始感悟人生,感悟生命,好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就像一股春风,使人心胸变得开阔,举止变得有涵养”。[5]名师讲读音视频课件,在互联网上也广为流传,在电脑和手机上随手一点就能收看听讲,在名师指点、引导下,青少年主题阅读必然会取得“大共鸣、大认同、大激励”成效。

2.经典研读——青少年主题阅读“主引擎”

经典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源泉。人类文明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研读代代相传。尤其是通过经典的钻研性阅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就能够滋养青少年,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人。启发性、智慧型、“主动式”体现在:①不是一次性、一气呵成浅读,而是持续进行、反复研习的深读;②不是无计划、囫囵吞枣式粗读,而是主动设计、准备充分、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精读。大共鸣、大认同、大激励体现在:①不是一目十行、纲要性简读,而是逐字逐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品读;②不仅是增加文化知识和人生经验的单一性学读,更是汲取精神文化养料,并渗透到心灵深处的综合性耕读。与名师讲读注重“互动”相比,经典研读更注重“主动”,主动式、主动性激发阅读的内生动力,因此更能发挥“主引擎”作用。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激发青少年经典研读的主动性。如举办年度“青少年主题阅读”推荐书目评选,以成长需求为导向,按照科普类、励志类、生命教育类和自我认知类等主题遴选出经典著作。在推荐研读中,编著者要通过背景解读、作者心语、读者感想等多样化的板块引导他们主动、深入研读。让经典里的精神文化成果,内化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新动能。除了传统方式,经典的在线阅读、手机阅读能够突破时空制约,更加便捷、充分地发挥“主引擎”作用,青少年借助鼠标和手指,自由徜徉在国内外经典的网上精神文化家园里深读、品读、精读、耕读,从而在纸质化传统化与数字化网络化研读融合的突破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人生正能量和新阅历。

3.场景悦读——青少年主题阅读“加速器”

场景悦读是指特定情景里开展的有感染力的阅读,能更好发挥青少年主题阅读“大共鸣、大认同、大激励”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启发性、智慧型、互动式体现在:①不是随意选择的与内容无关场景里略读,而是精心布置的与内容相关场景里的展读;②不是排斥虚拟场景的传统式阅读,而是现实与虚拟场景可以叠加、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交互的多媒体、全媒体、智媒体、超媒体阅读。大共鸣、大认同、大激励体现在:①不是场景与情感互不照应的冷读,而是场景与情感水乳交融的暖读;②不是场景里走台式的表演性阅读,而是身临其境、忘我无我的走心式阅读。场景悦读能引发青少年共鸣并形成巨大内驱力,促使他们展开丰富想象,激活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有效提升认知水平和创造性思维。[6]使青少年产生更强烈阅读欲望,实现加速阅读和高质量阅读。因此,场景悦读能够发挥“加速器”作用。

场景悦读的创新典范是中央电视台率先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通过“场景+朗读+传奇人生+解说+导读”的融合与演绎,“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实现了青少年主题阅读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由此加速掀起了一股全民阅读热潮,尤其是作为节目线下延续的朗读亭场景的设置,激发千千万万普通人走进朗读亭“忘我无我的走心式阅读”。场景悦读可以实现现实与虚拟场景叠加,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交互,并扩展到能打动人、给人正能量的所有文章样式。因此,其必然能成为“互联网+全媒体”时代更好发挥青少年主题阅读特殊意义和作用的“加速器”。

4.移动共读——青少年主题阅读“孵化器”

移动共读是移动阅读的一种创新。在移动阅读与传统阅读并驾齐驱成为主流阅读方式的今天,青少年主题阅读既要发挥好移动阅读分享、推送(如腾讯QQ、微信、今日头条)等常规的泛共读功能,更要把小组形式的移动共读(如超星研发的共读社、共读组)作为“孵化器”加以推进。启发性、智慧型、互动式体现在:①不是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和点对点的单方面推送阅读,而是由领读人发起邀约、建立共读小组的推荐阅读;②不是文本单一的传统式阅读,而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多媒体、全媒体、智媒体、超媒体的社交化阅读。大共鸣、大认同、大激励体现在:①不是不留痕迹的随意性阅读,而是需要共读者签到、发表意见的记录式阅读;②不是开放式朋友圈但人数受限制的分享阅读,而是闭环式小组但人数不受限制的共同阅读。在青春年少时,校园里“书声琅琅”必是每位中国人刻骨铭心“共读”时光,但传统“共读”受时空与人数制约,领读人身份与作用也受局限。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上述制约与局限都不复存在,一个优秀阅读平台,会成为强大的“孵化器”,孵化出很多具有超级影响力的主题共读小组。

小组形式的移动共读,适合举行全国性、大范围的主题阅读,可由来自各行各业的影响力人物作为领读人,建立共读小组。领读人每日导读精选的内容,并与签到的共读者通过文字、录音、直播等全媒体方式互动,更深层次交流读书心得。超星目前已建立和孵化了500多个主题阅读移动共读小组,其中《大学》《诗经》《学会自己长大》等分别有共读者12.81万、13.12万、16.62万多人。如果小组形式的移动共读能够孵化培育1000个有影响力的领读人,每个领读人都拥有10万多个青少年读者,那么,总计就会形成1亿多个青少年组成的移动共读组群、社区和广场,这样的孵化一旦获得推广,必定会创造更多“大共鸣、大认同、大激励”的卓著成效。

5.节庆荐读——青少年主题阅读“新主流”

节庆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或专门设定的一种社会活动。青少年的节庆荐读就是指通过节庆活动来推进启发性、智慧型、互动式的主题阅读。《规划》重点任务“举办重大全民阅读活动”的具体内容里,节庆荐读是主题阅读的重中之重,因此,应该作为青少年主题阅读与时俱进的“新主流”。特点和功能包括: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领导带头、引领示范,让广大青少年在生动活泼的主题阅读活动中,得到符合主流与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熏陶、精神磨砺和境界提升;②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重大活动,通过演讲、诵读、征文、竞赛等各种场景化、动态化、规模化、过程化的活动,来实现多样化的主题阅读,在主旋律、正能量中,让青少年获得“大共鸣、大认同、大激励”。

《光明日报》2015年3月12日刊发的《让节日阅读成为常态》指出,近年来悄然兴起的“节日阅读”“贺岁阅读”,“正是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推力”。我国一年中全国性重大节庆活动就有15个,据此可以策划推出元旦迎新主题阅读、春节团圆主题阅读、植树节绿色健康主题阅读、妇女节母爱主题阅读、五一节劳动者最光荣主题阅读、国庆节祖国最伟大主题阅读等,而根据每个省市县的特色文化节庆活动,也可以策划推出地方性的青少年节庆荐读。根据设定的主题内容,通过场景化、动态化、规模化、过程化的演讲、诵读、征文、竞赛等形式,让青少年在节庆荐读中获得与时俱进的人生正能量,让节庆荐读真正成为 “新主流”。

6.漂流传读——青少年主题阅读“新选择”

漂流阅读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热捧,实质上是一种图书的传阅、传读方式,因此可称之为漂流传读。漂流传读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人们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籍投放到一些公共场所中,无偿提供给喜欢阅读的人,并贴上标签提示其以相同方式传承下去。漂流传读在我国已遍地开花,因其具有丰富多彩的样式创新、主题设定和实体场景选择,适合成为青少年主题阅读“新选择”。2011年现代出版社出版《女孩时代》后,由爱仁传媒机构策划的以“改造女人,改造世界”为主题的大规模图书漂流活动,历时6个月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同步举行,侧重的就是青少年主题阅读。但常规性的实体书漂流传读,由于图书可自由捐赠提供,在大范围推广时很难与主题阅读紧密结合,而借助互联网的创新型漂流传读,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型漂流传读,更适合成为青少年主题阅读“新选择”,特点和功能包括:①能突破时空、场景制约在更大范围内征集到同一主题的相关图书;②能让图书提供者与传读者有更丰富、更便捷的阅读感受分享,更好体现启发性、智慧型、互动式;③不受数量限制的传读者的阅读需求、进程、成效,都可第一时间实现社交化推送、分享,从而又好又快发挥“大共鸣、大认同、大激励”的作用。推动线上线下结合图书漂流活动风靡世界的,是一位名叫霍恩贝克的美国人,他在2001年4月专门建立了一个网站(www.bookCrossing.com),目前该网站有近200万的注册会员,多达1000万的注册漂流图书。[7]霍恩贝克曾表示,“图书漂流群体的激情总能振奋我的心”。而在我国,无论是图书漂流网站(如www.tspl.cn等),还是图书漂流的移动应用软件(如“换书吧”“漂书”等),受到了青少年的关注和欢迎,但还没有得到快速发展。因此,亟须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鼓励、引导、推动,让互联网漂流传读真正成为青少年乐此不疲的“新选择”。

四、“六位一体”让每个人青春都“炯炯有神”

青少年主题阅读要“穿透灵魂”,让每个人青春都“炯炯有神”,作为新方略,研究、谋划和实施都不能停留在单一性的方案设计、活动举办、模式复制上,而是要贯穿在《规划》实施的方方面面,名师讲读+经典研读+场景悦读+移动共读+节庆荐读+漂流传读,指南针+主引擎+加速器+孵化器+新主流+新选择,既可以“单箭先发”,也可以“多箭同发”,更可以“六箭齐发”。只有真正意义上做到“六位一体”的创新驱动和深度融合,才能让我们的灵魂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感悟“青春是一种唤醒”,感悟“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星星,所有的日月星辰,都跟我们青春同在”,感悟每一个生命以及彼此之间“眼睛发亮,很有精神”的“明亮的样子”;才能让青少年阅读成为全民阅读更有生命力的“基础”、更有创造力的“重点”,让主题阅读新方略成为对青春的最好致礼。

从“书声琅琅”到“穿行于指尖上的世界”,历经数千年诗书继世的阅读,又迎来了被百度李彦宏推崇为“一场堪比工业革命的伟大技术变革”,由他主创的《智能革命》一书,为我们创造了“图书+增强现实(AR)+机器人翻译、无人车演示、语音解说、图片解释(APP)+人工智能(AI)写诗”的前所未有的主题阅读新体验。因此,青少年主题阅读也唯有加快“六位一体”新方略革命性的创新驱动与深度融合,才能够让更好、更真地“穿透灵魂”的思想情感,成为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的旗帜号角、“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的引擎源泉。[8]

注释:

[1]罗容海.阅读是对青春的最好致礼[N].光明日报,2016-05-13

[2]李金城.我国青少年社会化阅读对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出版,2017(5)

[3]画眉深浅入时无——关于“主题阅读”[J].领导文萃,1999(2)

[4]韩雪鹏.中年级开展语文“主题阅读”的实践[J].广西教育,2015(21)

[5]尹玮琳.对《百家讲坛》的看法[EB/OL].http://www.zuowen8.com/a/166505.html

[6]曾莲珠.立足场景运用,建构高效阅读[J].考试周刊,2016(2)

[7]郭英剑.让图书“漂流”起来[N].中国科学报,2015-05-29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猜你喜欢
名师全民青少年
全民·爱·阅读
青少年发明家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