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发展视域下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2018-04-27 02:41王彩彩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包容性京津冀协同

徐 虹,王彩彩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300350)

京津冀以其地理位置优越、投资环境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等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三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迎来了绝佳的机遇,发展态势较好,但存在着旅游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协同发展力度不强、协同发展价值认识不足等问题,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在实践中,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当牢牢把握冬奥会举办、高铁网覆盖联通以及雄安新区设立等机会,积极迎接与相关产业协调难度较大、土地瓶颈约束增强、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以及外部竞争等挑战,这与包容性发展倡导的经济持续、机会均等、环境保护、成果共享等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本文以包容性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全面地分析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包容性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包容性协同发展的对策,期待改善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的局面,推进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1 包容性发展的基本内涵

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源自于包容性增长理论,这一理论的概念与内涵最早由经济学家Ali提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即贫困人口应该享有平等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利,参与经济增长并做出贡献,并在分享增长成果时不会面临权利缺失、体制障碍和社会歧视[1]。该理论强调“所有国家应当有经济发展的平等机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注重社会公平的建设、贫困的减少和自然环境的保护”[2],这也对一国范围内区域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包容性增长可以与“广泛基础的增长”“共享式增长”“益贫式增长”交换使用[3]。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包容性增长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探讨。从我国经济发展实况来看,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普惠式增长”,即不断地为民众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以实现公平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国际视角来看,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开放性增长”,国与国之间在开展经济合作时应该互相关照,互惠互利,携手发展[4];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包容性增长是全社会广泛参与并共同受益、兼顾效率与均衡、持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优化制度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5]。

由此可见,包容性增长的基本特征是机会平等增长、可持续增长、共享增长、全面增长、广泛增长及安全增长[6-7];其理论框架包括参与共享、可持续发展和重塑增长价值观三个方面[8]。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对包容性增长的探索和实践。2016年颁布的《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再一次强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包容开放的原则,致力于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构建包容性社会、推动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可见,包容性发展比包容性增长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就其本质内涵来说,它强调经济持续、机会均等、公平参与、成果共享、环境保护、人文关怀,是一种开放、兼容并包的发展。

2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及其包容性协同发展

2.1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一种现代化、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式,由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而衍生出的旅游新业态,具有多元化的价值功能,具体表现为生产、生活、生态、教育、社会以及文化六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生产功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优化了农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生活功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形成异于城市景象的农业生产、生态景观,为当地居民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打造舒适的农村生活环境和旅游环境;三是生态功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坚持农业自然景观、农村人文景观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四是教育功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都市人群提供了认识农业生产、了解农村生活、体验农事活动的机会,并能够有效地开展科普教育与实践活动;五是社会功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有利于增进城乡互动,城市游客将新鲜、时效的信息辐射到农村,农民接受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同时将乡村生活和文化气息传递给城市居民;六是文化功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通过挖掘和保护乡土民俗文化、民间传统艺术和优良的农耕技术,对文化的传承起到良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2.2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包容性协同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价值功能渗透在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各个方面,京津冀要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必须解决经济、社会、生态等协同问题,这与包容性发展所提倡的持续增长、平等参与和共享成果等核心内涵相一致。具体来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包容性协同发展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在经济方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包容性协同发展需要注重机会均等性。北京市和天津市起步早,发展速度较快,而河北省起步晚,发展水平远不如京津地区,因此,政府需要进行政策倾斜,利用国家计划为河北省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在同等发展条件下,理应优先考虑对河北的支持和帮助,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增长。在社会文化方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包容性协同发展需要注重价值共识、共创与共享。三地政府只有对协同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达成共识,才能避免为保护区域自身利益而损害三地共同、长远利益的局面,进而调动和激发各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到休闲农业旅游中,创造协同发展的价值,最终保证各利益主体分享旅游发展成果。在生态方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包容性协同发展需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和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环境共生共荣,防止乡村的低水平、重复性、破坏性建设。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包容性协同发展实质上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形式,它是以政府政策为契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或从业者为主体,在乡村地区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地域开发,统筹京津冀三地协同进步,统筹乡村与城市共同发展。同时,这种包容性协同发展为贫困地区,尤其是乡村贫困人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成果得到公平分配,减少落后区域、农村社会的贫富差距,为旅游者营造舒适便利的旅游环境,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

3 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包容性协同发展的问题分析

3.1 市场开发不平衡,经济包容性不足

京津冀虽然拥有北京、天津两个超大城市,形成了京津冀都市圈,但是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程度极不均衡[9]。三地的市场需求能力不同,对旅游市场开发效果也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河北省拥有优势乡村资源但对京津两大市场开发不足,产品雷同严重,阻碍了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和环首都贫困带的脱贫效果。值得关注的是,环首都贫困带长期以来被指定为首都的水源供给地以及生态屏障地,而首都的给予远远抵不过索取,且没有形成持久的补偿机制,导致环首都区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因缺乏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而处于产业开发的初级阶段。贫困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滞后发展,致使河北省与京津两地相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进程。

3.2 行政区划障碍,体制包容性缺失

区域旅游的参与者都希望借助通力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1+1﹥2的聚合效应,但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一些刺激区域旅游发展的措施难以实施[10]。“行政区经济”现象仍然是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各省市政府在制定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政策时,主要关注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之间未充分地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区域内旅游企业间进行激烈的竞争,损害三地的共同利益。此外,为保护本区域较为脆弱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防止外部效率更高、更具竞争力的同类旅游企业抢占有限的市场客源,政府通过政策制定,设置进入壁垒,保护本地旅游企业的利益[11]。这种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对协同发展价值片面理解的想法阻碍三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积极性,不利于协同发展行为的实施和深化。

3.3 共创与共享乏力,价值包容性欠缺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价值创造既不是各区域的政府部门召开会议就能完成,也不是企业间合作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通力协作。旅游主管部门虽已建立协调沟通机制,但是其他政府部门、协会等第三方组织,尤其是各类旅游企业在休闲农园、农家乐等方面参与的主动性远远不足。此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存在着资本力量过于强大而忽略农民的利益分享、供应者过于封闭而忽略游客应得利益的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和新财富观下,缺乏运用新技术来实现价值共享的意识和行动,损害了部分利益主体共享协同发展成果的权利,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三地协调推进、创造更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价值。

3.4 协同持续性被忽视,生态包容性受阻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依赖于乡村景观的原生性和完整性,以及自然环境的保存和创意,然而,京津冀的生态保护和治理现状堪忧。天津、唐山频繁出现水荒事件,北京多次出现供水危机和应急调水状况,而环京津贫困带存在严重的河湖干枯、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等贫困性生态问题,三地已经受制于生态环境恶化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影响。在协同发展的实践中,一方面京津冀地区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并不统一,尤其是与三地产业发展相关的项目立项与运营监管等方面口径和力度还有区别,无论是绿色生产还是绿色消费从观念到行动都有待转变和提高。另一方面,三地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合作尚不完善,诸如环保技术交流、环境标准对接、环境污染防治等协同力度不足。并且,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三地开放包容的理念还不够深入,向榜样示范地区学习的意识和行动有待加强。

4 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包容性协同发展的策略思考

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及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三地着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三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本文以包容性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提出经济、体制、价值和生态四维度的包容性协同发展框架,如图1所示,四个层面共同提升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包容性协同发展水平。

图1 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包容性协同发展理论框架

4.1 经济包容性协同发展:均等发展机会,持续支持创新

推进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为各区域提供均等的旅游发展机会,进行旅游产品与旅游业态的创新,寻求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包容性。一方面,优势互补,协调推进三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例如,充分利用三地的宣传平台开展交流合作,联合举办休闲农业旅游推介与展示活动,尤其是推广河北省休闲农业旅游的知名度,提升其市场吸引力;京津两地增强对河北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力度,通过技术援助项目、人才倾斜政策、智力人员挂职河北贫困地区等充实提高其发展要素质量;统筹建立三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基金,尤其是倾斜支持河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开放创新,共同提升三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质量。具体举措可以包括:加大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力,实施三地创意开发设计大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创新旅游产品与服务,重点扶持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村、专业园、星级农家乐,培育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4.2 体制包容性协同发展:开放发展思想,打破行政壁垒

京津冀三地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是在政府的主导推动下进行,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最主要的是利用行政力量削弱行政壁垒,促进市场要素流动的无障碍化[12],因而,政府必须树立开放、兼容并包的发展思想,减少制度性障碍,制定科学完善的政策,充分地鼓励旅游企业、农民、游客、公民组织等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共同推进三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壁垒、落实政策执行的体制包容性对协同发展的要求体现在:一方面,各地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冲破行政壁垒,推进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联盟、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委员会等建设,实施统一的政策和制度,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打造京津冀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特色主题活动、宣传推介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大力落实财政补助政策,京津两地需要加大资金、人才等投入力度,帮扶环首都贫困带的企业与农户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帮助弱势群体摆脱贫困局面。

4.3 价值包容性协同发展:主体共同创造,实现成果共享

多方利益主体必须达成对协同发展价值的共同认识,共同参与实现价值的共同创造,并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价值包容性发展的最大化。在价值创造方面,三地政府应该加强在统一规划、宣传、市场、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一方面,投入财政资金加强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的技能和素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三地的休闲农业协会、休闲农业研究中心和休闲农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同时,加快成立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协会,领导三地休闲农业旅游相关非政府组织的业务开展。包容性增长最终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分配差距的减少是其最明显的表现[13]。因而,在价值共享方面,应该保证各利益主体公平合理地分享旅游发展成果,强化农民的自组织能力和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量,提高农民分享价值的能力。

4.4 生态包容性协同发展:遵循绿色发展,保护自然环境

京津冀地区必须坚持以“绿色”为导向的发展方式,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责任,实现生态包容性发展。从政府角度来讲,生产发展上,加大对乡村绿色生态产业及项目的支持力度,对技术革新和应用项目予以财政补贴、贷款扶持和制度保障,并严格审核产业项目的申报与实施过程。生态保护上,根据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特点和环境承载力,制定统一的环境治理规划纲要;逐步实施统一的环保标准,进行环保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进行统一的环境监测和预警。生态治理上,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环境治理专项补偿资金,加大对环首都贫困带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补偿;对于环境污染整治的成本,按照责任大小、受损轻重、获益程度,由三地合理承担。从经营主体来看,创新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用分类处理方式建立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开发绿色、环保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从游客方面来说,自觉践行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接受环保教育和学习,进行文明消费,与乡村共创美好生活与休闲的环境。

5 结语

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包容性协同发展,必须改变传统上过分追求量的发展思路,转而重视产业发展质的提升,提供区域均等发展机会,实现休闲农业旅游的经济持续增长,同时,要以开放的姿态,削弱行政壁垒,克服制度性因素的障碍,促进三地协同发展思想和行为的深化。尤其是,各利益主体应该充分认识协同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共同参与并创造休闲农业旅游协同发展的价值,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乡村地区的脱贫致富和区域旅游包容性协同发展。

基于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现状,本研究对三地的包容性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包容性发展策略,但对策的实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专家学者应该在实践中落地和检验其有效性。此外,在未来研究中,学者可以选取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对经济、体制、价值及生态包容性发展的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也可以对个案进行追踪和剖析,以典型示范、推动整个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ALI I,HYUN H S.Defining and measuring inclusive growth:application to the Philippines[R].ERD Working Paper,Manila:ADB.s,2007.

[2]RAUNIYAR G,KANBUR R.Inclusive growth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Asian Development Bank literature[R].Mandaluyong City: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9.

[3]MUKHOPADHYAY A,SINGH R.Inclusive growt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India[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1(1):529-548.

[4]杜志雄,肖卫东,詹琳.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10):47-48.

[5]刘松.“包容性增长”之辨[J].科学管理研究,2010(6):83-85.

[6]白永秀.后改革时代中国践行包容性增长的政策取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7-8.

[6]汝绪华.包容性增长:内涵、结构及功能[J].学术界,2011(1):14-15.

[7]李刚.“包容性增长”的学源基础、理论框架及其政策指向[J].经济学家,2011(7):12-20.

[8]顾淑林.包容性发展:历史经验和全球趋势[J].人民论坛,2011(12):62-63.

[9]徐虹,梁佳.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对策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4(6):3-11.

[10]邹光勇,刘明宇.区域旅游一体化能实现吗?——基于Salop模型的 SPNE 研究[J].旅游学刊,2013(12):46-53.

[11]杨洋.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6(1):78-79.

猜你喜欢
包容性京津冀协同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