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产业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18-05-02 07:46舒小华游少鸿靳振江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4期
关键词:合作机制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舒小华 游少鸿 靳振江

摘要:协同育人是新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协同育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创新协同育人理念,改变以往的单一的“学校-企业”协同培养模式为“学校-产业链”协同培养模式,并針对这一新模式提出了若干协同育人对策。

关键词:“学校-产业链”协同育人;合作机制;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050-02

党的十八大把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特别强调了协同创新。强调政、产、学、研、用各主体要围绕国家需求,瞄准世界一流,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协同创新,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

各个地方政府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提出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集中力量建设若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协同创新中心,使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我们应该创新协同育人理念,把这些创新平台也纳入协同育人平台。

一、协同育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院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然而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下述问题制约着创新人才培养。

(一)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协同育人应该有实质的教育、科研或实践等平台为依托,围绕着平台现有资源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参与方加入平台,提高平台的建设水平。

(二)协同育人平台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有协同育人机制没有清晰界定参与方的利益范围和责任边界,协同育人的内在动力、协调、决策管理、经费投入和利益分配等相关机制未能有效建立,造成协同育人参与主体方主动性不足。特别是协同育人评价机制的缺乏,制约了协同育人的效果。

(三)协同育人的深度不足

目前的协同育人模式很多仅仅是通过和专业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指导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等活动,协同育人的深度严重不足,难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二、创新协同育人理念

在当前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以及新经济改革背景下的工程教育,必须要创新协同育人理念。要把协同育人与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战略结合起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为指引,以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为抓手,创新协同育人思路,适应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

创新协同育人理念需要建立相关机制激发企业协同育人的热情,加大企业的参与力度,需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学校-企业”协同育人合作模式为“学校-全产业链”协同育人合作模式,健全与全产业链对接的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到管理、服务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结构,适应新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做到大学内在发展和社会需求在协同发展中共赢[1]。

在“学校-全产业链”视野下,可以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使单独的利益集团之间通过知识的媒介产生共同的利益追求。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下,无论是学科、专业还是相对应的企业领域,都可以在一个利益链条上实现自己的利益追求,可以协调各个知识产权所有者的不同利益凝聚到协同育人上来,大大提升其参与协同育人、参与产业实践的积极性[2]。

三、创新协同育人对策

要破解当前的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创新协同育人机制,要从根本上吸引企业、行业深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

(一)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需要以自身优势的教学科研平台(如协同创新平台)作为支撑,以社会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为导向,改变以往点对点“学校-企业”合作培养模式为点对线的“学校-全产业链”合作模式,调动和整合所有相关平台资源建设协同育人平台,将一个个分散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从业者身上的知识片断进行共享、整合、重组与激活,将每个不同领域从业者身上的比较优势最大程度地集合和优化,实现整体大于局部的人力资源整合优势[2]。同时要建立健全育人平台的企业准入制度,在整个产业链的视角下,选择吸收优质企业加入平台,共同培养面向未来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和对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二)建立保障企业利益的相关机制

目前协同育人的主要症结在于企业参与热情不足。要以协同育人平台为纽带,建立“学校-产业链”利益共同体,共享人才培养成果。学校可以和参与平台建设企业签订协议,保障协同育人企业在学校的优先推广、优先招聘等权利;协同育人平台以科研教育平台为支撑,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建立多样化的信息沟通制度和平台,比如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把握产业链的人才培养利益诉求,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和兴趣。

(三)全面深入协同育人

“学校-产业链”全面深入协同育人既可以改变以往依靠人际关系为纽带,合作期限不固定等不足,又可以保障协同育人的成果。全面是指要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管理到服务的全产业链流程协同育人;深入是指除了实习实践外,高校还应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完善、课程体系的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材建设和指导毕业生论文(设计),定期邀请企业工程师为本科生授课、讲座,介绍工业界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促进工程教育与时俱进[3]。

(四)建立协同育人评价体制

协同育人的成果需要一套标准来进行评价,目前这方面工作做的相对比较少。协同育人评价需要建立全流程教学过程培养质量监控机制,各个主要环节要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协同育人的达成;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针对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评价结果和社会评价结果,制定持续改进措施[4]。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王贺元,胡赤弟.学科-专业-产业链: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基层学术组织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38-42.

[3]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7-60.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猜你喜欢
合作机制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班级管理中组建合作小组及运行合作机制的研究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