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2018-05-04 08:40楚晓俊郝雄文
青年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职业指导

楚晓俊 郝雄文

摘要:200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使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是实现社会稳定可持续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和就业体系的悄然改变,化工类学生的就业前景已远不如前几年乐观,怎样做好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缓解化工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离校未就业;职业指导

一、化工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情况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方向)、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药物制剂、轻化工程七大专业,近三年来,每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维持在700人左右,就业率在95%-98%之间。化工学院近几年的毕业生有1/3考入研究生学校继续深造;大部分就业的学生能够发挥所学专业优势在山东地区的化工厂、制药厂等单位就业,这类学生大约占到就业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一部分学生选择转专业就业,如在教育机构做培训教师、在外贸企业中做职员等;另有小部分学生考取公务员、事业编制、选调生等。虽然化工学院的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部分学生表示毕业后的工作并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值,未来跳槽的可能性较大。近三年,化工学院离校未就业的学生比率在5%左右,如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值得每位高校学生工作者深刻思考的问题。

二、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

分析当下毕业生离校未就业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外在原因,主要是就业市场发展不协调,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不协调。二是内在原因,主要包含了毕业生择业心理的变化、毕业生自身能力素质两个方面。

针对化工类毕业生对以上提及的两方面原因作简要分析: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化工类专业的扩招,每年毕业生的化工类毕业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人才市场对化工类学生的需求,使得每年就业季过后,总有部分想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加之高校针对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的后续工作开展的不够系统化、全面化,无法检测大学生离校后的就业情况,对未就业的学生提供后续的职业支持和职业指导不足,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难以解决。客观上,毕业生的就业还受劳动力市场的限制,一类是像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规模较大的国企或外企,这类劳动力市场具有工资高、条件好、保障多的特点;而另一类是像一些中小型民办类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不稳定、缺乏保障和晋升机会等特点。第一类市场有准入限制,在能力和素质方面要求较高,并非所有大学毕业生都能理所应当的被准入,第一市场进不去,第二市场不愿意去,从而导致离校后未能实现就业的情况,阻碍了他们就业的步伐。

另一方面,从学生就业的主观角度看,导致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学生对就业的主观认识不到位,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认识不清,本着一切随缘的消极心态应对。二是部分学生没有随社会及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对自己心目中“理想岗位”的过度热衷导致对一些相对不错岗位视而不见,最终错失了最佳就业时机。三是不少毕业生因为过度在意专业对口,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不满意的工作就不做,高不成低不就,持观望态度,导致错过就业机会。四是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就业素质问题。毕业生自身的能力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求职经验,如对简历制作、笔试、面试技巧缺乏认知,不知道如何能够制作出有效的简历,在笔试、面试中心理素质不过硬,导致笔试、面试的失败;2、专业基础差,基本的知识、技能储备不足;3、综合素质没有进行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导致毕业生自身的素质与招聘单位要求存在差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招聘活动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考核的是综合素质,如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而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这一变化,致使学业荒废,毕业季成了失业季。五是部分女生对化工类企业的认识不足,不想本专业就业,却又没有转专业就业的优势。六是没有重视政府部门开展的“实名登记”工作,得不到学校或当地政府的帮助,给再就业带来障碍。

三、对化工学院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方式方法

(一)加强认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市场经济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就如企业销售产品,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制约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各高校对此应具有深刻的认识,并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后大众化时期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特征与需求,积极探索、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使结构性失业人数逐渐减少。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要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采取目标管理,责任到人,奖罚分明,为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各种有力保障。

(二)着重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我校化工学院各个专业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表示满意,认为学生吃苦耐劳、专业能力扎实、技能技巧较高,专业素质完备,但是在人际交往以及适应社会等方面暴露出不够成熟,有待提高。在离校未就业学生中,这种思想倾向尤其明显,社会适应慢使他们就业之路困难重重。因此,职业指导工作应先从就业心理辅导人手,要让离校未就业的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做好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一要加强学生一专多能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与适应社会各方面能力的有效培养;二要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素质过硬的毕业生是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前提;三要加强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工作诚信、敬业精神的培养,这是做好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的重要保障。

(三)开发就业资源,畅通信息渠道

就业信息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迫切需要获取的帮助,也是他们能够就业的关键。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是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应不断开发就业资源,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利用学校学院网站、QQ群、微信群、微信订阅号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建立完善以学院、专业、班级为单位的三级网络求职平台。所有就业资源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在内的相关毕业生共享。除此之外,校内各级网络求职平台每年应有一定时间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以一对一的形式,指定专人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发送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尽快成功就业。

(四)深入了解,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与服务

毕业生离校前后的职业指导工作要针对的人群及其特征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每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未就业原因与职业指导需求具有差异性,如有的是需提供求职面试技巧辅导;有的是简历制作;有的是就业或创业法规政策咨询;有的是求职心理咨询;有的只是需提供就业信息;有的是需给予职业培训帮助等。因此,高校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应尽量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在对每个人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服务与指导,才能取得职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成效。

(五)鼓励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

化工类毕业生不乏勇于创业的优秀人才,他们大多家庭条件较好,具备一定的创业条件。在毕业生离校前后,学校要大力在校园中宣传就业创业政策,通过专家座谈、就业创业咨询、专题网站建设、发放毕业生就业服务手册等多种形式,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就了解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和落户等创业扶持政策,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创业培训、项目开发、风险评估、融资服务、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离校后能够享受到各项扶持政策。青岛科技大学在老校区创立的国家科技园已经投入使用,吸引了很多毕业生及在校生进驻创业,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给未就业学生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就业心理辅导解决学生主观上的顾虑和问题;开发就业资源,畅通信息渠道,发布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让学生获取更广阔就业渠道,解决实际困难;深入了解,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与服务;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学生提供创业便利,满足学生更高的事业追求。这五方面的就业指导措施能够从主观上、客观上解决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总之,希望通过学生自身对就业认识的转变、高校就业体制的完善,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一起为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创业铺平道路,实现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的目标。

四、小结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队伍越来越庞大,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各种媒介的渲染下,给大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体中出现的修整期及选择性失业等现象应理性客观的认识与对待。此外,对未就业毕业生中的结构性失业、就业责任感缺失、就业价值观与心理偏差等应引起高度重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家庭的支持與帮助,各高校更是责无旁贷,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更是要对这项工作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了解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特征与个体成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使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不断取得实际成效。总之,希望通过学生自身对就业认识的转变、高校就业体制的完善,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一起为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创业铺平道路。

猜你喜欢
大学毕业生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大学毕业生租房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人职匹配”职业指导模式的思考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