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日报》精耕、深耕、细耕理论评论的创新探索

2018-05-05 07:35文/李
中国记者 2018年4期
关键词:思想性版面日报

□ 文/李 峰

(作者是《扬州日报》副总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判断,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党报发展,也有启发和要求。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内容十分广泛,落脚到党报,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思想需要。全面、公允地看,当前传统媒体遇到的困境,原因有很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能有效满足包括思想需要在内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确立用户意识,构建党报评论理论的新话语体系,满足读者思想需要,是党报提升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精耕评论:每逢大事必发声

“评论是报纸的一面旗帜,是报纸的思想导向”。在新媒体时代,党报“要以高质量的评论取胜”。众说纷纭,大音犹缺,做好评论工作,既是党报的职责使命所在,也是党报的前途命运所系。纵观现在的新媒体,脱颖而出的新闻时政公号,推送的文章基本以评论、观点为主。有调查表明,就连美国三大新闻频道也不再靠消息制胜,而是集体转型为“观点频道”,有些新闻频道的评论类节目比例已高达85%。

党报姓党,评论也姓党。在历史上,党报评论曾经留下刻板、生硬的印象,特别是作为党报评论“重头戏”的“本报评论员”文章,有着“写的人很难写、看的人很难看”的标签。受到传统认知影响,加之考虑党报评论本身的风险,一些媒体削弱了对政治性的要求,走向了“评论轻型化”——在选题上偏弱,在写法上偏软。

注重评论的可读性是应该的,但可读性与政治性并不矛盾,不能为了追求可读性而放弃政治性,逃避服务中心工作的职责。这些年来,《扬州日报》坚持围绕重要工作、重要活动、重要精神、重要倾向写评论,只要上级有要求、形势有需要,总能适时发声、正确发声,做到了“每逢大事必发声”,增强了读者“每逢大事看党报”的阅读习惯。党的十九大闭幕后,我们在吃透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扬州实际,推出了七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评论员文章,充分体现了党报的担当与责任。

评论是讲思想的,但在现实中,一些党报评论存在“思想贫脊症”。有的“一言堂”,高高在上,面目可憎;有的“二传手”,照搬照抄,缝缝补补;有的“大路货”,陈旧平庸,嚼别人嚼过的馍——这些患上“思想贫脊症”的评论,不仅不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有的甚至引发了读者的反感。针对这一现象,《扬州日报》推出“评论出新出彩工程”,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党报评论的新表达。

2016年11月25日,《扬州日报》致力于新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党报评论创新栏目“杨平”专栏,努力通过党报评论的创新,关注真问题、大问题,与中心工作有关的问题,力求做到思想性和可读性、可视性的统一,提升党报评论的传播力、吸引力、竞争力。“杨平”文章开口求小、主题求大,文风求活、观点求新,与既有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和“时评”文章,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共同构成了党报评论的新话语体系。文章选题,既有围绕中心工作任务的,也有围绕领导讲话精神的,还有围绕社会思想倾向的。2017年春节过后刚一上班,就推出“从头廉起”系列“杨平”文章;围绕“机关干部走千村、访万户”活动,推出《领导干部大走访要听得进骂声》等6篇文章……全年刊发“杨平”文章50多篇,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充分肯定。

二、深耕理论:既有意义也有意思

我们党一贯重视思想建党,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党报理论版是理论宣传的主阵地、主力军,是党报的传统特色和一项重要职能,是体现党报权威性、指导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党报的理论宣传水平,直接反映党报的办报水平。

重视理论宣传是党报的传统特色和传统优势,但这种优势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在现实中,一些党报考虑到理论读者相对较少、把关风险相对较大,弱化了理论宣传的地位,有的取消了理论版,有的保留了也是以转发《人民日报》理论文章为主,即便发一些本地文章也存在“四多四少”现象——一是工作总结多,独立思考少;二是套话废话多,生动语言少;三是重复上级多,针对热点少;四是高高在上多,平易近人少。

有理还要声高。在全国地市级党报中,《扬州日报》是少有的保留理论版面的报纸,已经形成了一套良好的工作机制,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作者队伍,拥有了一批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为了进一步做好理论宣传工作,2017年十九大前,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扬州日报》启动了理论改版工作,推出了全新的“学思行”版面。新的理论版面坚持服务中心、围绕大局,突出地方性、针对性,在版序上提至现在的3版,每周四推出。十九大闭幕后,第一时间组织理论座谈会,推出了一批理论文章。

有理还要有为,理论也要策划。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新年伊始,《扬州日报》与市委宣传部合作,推出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在行动”理论专题宣传,面向全市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征稿,着重反映扬州思路、扬州探索和扬州经验。为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表率作用,我们建议市委常委会带头撰写发表学习体会文章。方案得到了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充分肯定,市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纷纷加入“作者圈”。从今年1月18日起,每周推出一个整版理论文章,形成了强大声势,有力推动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扬州“学懂弄通做实”。

有理还要有味。唱戏的韵律有高有低、有长有短,皱着眉、仰着头不是理论的应有模样。理论宣传唯有打造新型话语体系,才能有效规避“曲高和寡”的尴尬。精准实施党报理论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提升工程,做大、做强、做活党报理论版,把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是我们必须探索的命题。这些年来,我们在解决权威性上把道理讲深,立足本地,面向全国,优稿优酬,请大手笔写小文章讲大道理;在解决可读性上把道理讲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社会热点,丰富栏目设置,改造话语表达,理论文章也能引人入胜;在解决创新性上把道理讲活,加强形式创新,优化版面设计,强化与其他媒体特别是新媒体融合,重要理论文章及时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

三、细耕流程:让思想纸名符其实

思想纸是对整张报纸的要求。思想性体现在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栏目、每一个版面、每一天报纸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称为是一张有思想的报纸,才能满足读者的思想需要。但在现实中,一些报纸往往评论理论和新闻报道“两张皮”,片面强调评论理论的思想性,忽视对采编架构的思想性要求。近年来,《扬州日报》树立全域思维,着眼流程塑造,努力让思想纸名至实归。

打造有采编气质的理论评论队伍。在报纸流程中,理论评论部一般属于后道工序,往往是来任务了才突击写稿,一些重要的报道策划,很少有理论评论部门的事情。打造名符其实的思想纸,必须充分发挥理论评论部门的作用。《扬州日报》坚持理论评论前移,增强部门主动性与策划力,推动评论员“走转改”。一些重要新闻活动,即便没有理论评论任务,也让理论评论部门参与。今年初,我们围绕市委倡议“让城市文起来、动起来、乐起来”推出了一组报道,在策划阶段,就邀请理论评论部门参加,有效增强了报道的思想含量。

做有思想的记者、写有思想的文章。理论和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与灵魂,但对于一张报纸来说,大量的内容其实还是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有没有思想性,直接决定一张报纸有没有思想性。思想是一个记者所独有的见解、思维、理性认识,一个好的记者一定是有思想的记者,有思想的记者才能写出有思想的文章。记者由于职业特点,每天面对新的领域,容易来去匆匆、浮光掠影,有的甚至陷入瓶颈与迷惘。这些年来,我们在提高记者讲故事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记者深思考的能力,要求记者不仅做到“脚步在奔跑”,而且做到“大脑在奔跑”。这些年来,我们围绕中心工作,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影响的作品。

做有思想的编辑、编有思想的版面。今年3月8日,《解放日报》3版的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主打稿件《择才用才,先摘下“有色眼镜”》,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启示。这样的版面,虽然不是评论理论版面,但依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版面的基础是编辑,《扬州日报》在强调编辑提升现代表达能力的同时,着重提升编辑的人文素养和理论水平,在制作标题、编排稿件时,因稿而宜地把思想性体现出来。对于一些具有思想性的文章,不惜版面,浓墨重彩。在今年改版中,《扬州日报》明确提出2018年的《扬州日报》将是一份更加崇尚思想的报纸,不盲目追求信息量,努力在深度、高度上做文章,让版面闪耀出思想的火花。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思想是媒体的最高境界,思想竞争是最大的媒体竞争。党报是新闻纸,更是思想纸;是信息纸,更是观点纸。党报的可读性首先来自思想性,真正有吸引力、影响力的是思想的力量。时间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成为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思想源,不仅是党报姓党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党报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思想性版面日报
找准“德性” 灌启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凸显思想性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起承转合+思想性
灵感日报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版面“三评”看得失
追求初三数学中考复习课引入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以《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复习》一课为例